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幸福屬於能自得其樂的人——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

幸福屬於能自得其樂的人——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

? 無論從哪個世俗角度看,叔本華都算不什麽上成功人士。他壹輩子沒結婚,孤苦伶仃;他寫的書大眾不愛看,即使同行也看不上,弄得不得不自費出版;他的性格古怪,脾氣很大,與鄰居難以相處,和房東老是吵架。

? 這樣壹個人,跟妳掰扯什麽是幸福,妳會願意聽嗎?呵呵。老實說,我是不太願意聽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好多人喜歡叔本華這本書,甚至有人覺得醍醐灌頂,拯救了自己的人生。尼采甚至覺得,他就是專門為自己寫的。弄得我也想壹探究竟。

? 讀過之後我的感覺是,叔本華關於幸福和人生的看法,放大我們這個時代,多有說服力,實在不敢保證,可能每個人的觀感不壹樣。但叔本華身上有壹種能力,我覺得卻是現在很多人都缺失的。這種能力,我也不知道用什麽詞表達,總之就是下面這樣的感覺:

書賣不出去?拜托,是別人沒眼觀好不好,我的書是為將來的人寫的。不好相處?沒有比獨處更讓人快樂好嗎?不是我不好相處,是我不想跟人處。娶不上老婆?我跟我的狗相處很愉快,要什麽老婆啊,庸人才每天想著這事呢。

? 這就是典型的叔本華風格。別以為我是在嘲笑大叔,其實我壹直以為,壹個政權的存在需要為其合法性進行辯護,壹個人生活於世,同樣需要找壹套理論為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行解釋或辯護。人生到底要怎麽活著才算更有意義呢?我不知道。反正妳得有壹種能力,就是當別人用他的價值觀隨意評斷妳的生活時,假如妳不認同,妳要有能力為自己辯護。不是說妳要耿著脖子跟人吵架,而是妳自己內心裏得有壹套篤定的價值觀信仰。

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叔本華給我的啟示是:全世界都可以笑話我瞧不上我,但我知道,我必須自己做自己的皇帝。

叔本華(1788年~1860年),壹輩子過著隱居生活,終生單身,與狗狗為伴。他被人稱之為“悲觀主義哲學家”。在他去世前幾年,他才獲得應有的聲譽,此前幾乎沒有哪個哲學家提起他。他自己的解釋是:這是同行出於對他獨特、深刻的哲學的害怕和嫉妒而不約而同想出的陰招。

世人總是以悲觀或樂觀這種標簽看人,但叔本華說他只是“唯真理是務”。他直透事物本質,深刻、冷峻、毫不妥協。深刻的哲學必然滲透著常人所認為的悲觀意味,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並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上士聞道,躬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

叔本華說:真理是我唯壹的指路星辰。盡管沈寂六十年不獲認可,但他從沒懷疑自己的天賦使命。

? 30歲,叔本華寫出了《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壹書。現在這書已經是西方哲學史上繞不開的名著。最初這部著作問世時,只印刷了五百本,而且大部分都放置在倉庫裏。他往後的著作基本都是這部著作的發揮和補充闡述。

1850年,叔本華壹生中最後壹部著作《附錄和補遺》終於完成,印數750本,大叔自己獲贈10本,木有稿酬。《人生的智慧》壹書,取自《附錄與補遺》,關註的都是些世俗人情話題,健康、財富、名聲、榮耀、養生和待人接物。

? 這壹回,默默無聞的叔本華終於得到了知名評論家的註意,壹舉成名。大叔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它長久存在。

引言

在這書裏,人生的智慧,意思就是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壹生這樣壹門藝術。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

幸福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她很難求之於自身,但要想在別處得到則不可能。——尚福爾

第壹章? 基本的劃分

人的命運的根本差別取決於以下三項內容:

1)人的自身,主要指人的個性,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質、精神智力及潛在的發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財產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對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以分為榮譽、地位和名聲。

第壹點相對於第二、三點來說,是天生的,也是起決定作用的。

? 壹個人所能得到的屬於他的快樂,從壹個開始就已經由這個人的個性規定了。壹個具憂郁氣質的人所看到的悲劇壹幕,在壹個樂天派的眼裏只是壹場有趣的沖突,而壹個麻木不仁的人則把這視為壹件無足輕重的事情。壹個健康的乞丐比壹個染病的君王幸運。壹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時,也能自得其樂,壹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地聚會、看戲、出遊消遣也無法驅走折磨人的無聊。壹個善良、溫和、節制的人在困境中也不失快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盡管坐擁萬千財富也難以心滿意足。

? 個性很難改變,我們唯壹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充分利用我們既定的個性,順著符合我們個性的方向,努力爭取適合個性的發展,除此之外則壹概避免。所以,我們必須選擇與我們個性相配的地位、職業和生活方式。

? 對於幸福來說,人的自身顯然比財富和別人的看法,起著更大的作用。

財富除了能滿足人的自然需求外,對於我們真正的幸福沒有多大影響。相反,為了保管諾大的財產,我們會有許多不可避免的操勞,它們打擾了我們舒適悠閑的生活。

第二章? 人的自身

壹個人自身的個性永遠伴隨著他,他所體驗到的壹切都沾上他的個性的色彩。

所以,英語中說“to enjoy? one's self”是相當生動的表述。比如,人們說:“He enjoys himself in paris ”(他在巴黎享受自己),而不是說“他享受巴黎”。

? 壹個人自身的個性才唯壹直接與他的幸福有關,除此之外的壹切都只是間接發揮作用,這些作用因此是可以消除的。

? 在個人美好素質中,最直接帶給我們幸福的莫過於輕松、愉快的感官。因為這壹美好的素質所帶來的好處是即時呈現的,壹個愉快的人總有他高興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壹個愉快的人。

“誰經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多麽樸素的真理。

當愉快心情到來時,我們應該敞開大門歡迎它的到來,因為它的到來永遠不會不合時宜。但我們對此經常會猶豫不決,想先弄清楚高興和滿足是否確有根據,又或擔心高興的心情會打擾我們的日常嚴肅的工作。其實,會不會打擾還是未知數。相交之下,高興的心情直接使我們獲益,它才是幸福的現金,而其他別的都只是兌現幸福的支票。

最能增進愉快心情的莫過於健康。人們彼此相見時首要詢問對方的健康狀況,並祝願對方身體健康,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健康對於壹個人的幸福的確是頭等大事。

超常的感覺常常會引致情緒失衡或揮之不去的憂郁。

天才的條件就是超越超常人的神經力量,也就是超常的感覺能力。所以亞裏士多德說:“所有那些無論是哲學、政治學、詩歌或其他藝術方面表現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憂郁的。”當然,憂郁氣質的人也不是沒有好處,因為他們凡事都往壞處,因此也能時刻準備著,更少失算和栽跟頭。

美貌雖然不會發揮直接作用,但它對於幸福也是至關重要的。

良好的長相是壹紙攤開的推薦書,從壹開始就為我們贏得了他人的心。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但不幸的是,我們的生活總是在這兩者當中搖擺。

這是因為痛苦與無聊的關系是雙重的對立關系,第壹重是外在對立:生活艱辛和匱乏產生了痛苦,而豐裕和安定之後卻容易產生無聊;第二重是內在對立:壹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精神遲鈍的人感受到的痛苦較小,但精神遲鈍的人也更容易感覺到內在的空虛和無聊。

精神遲鈍的人為了解決空虛和無聊,常常會熱衷於壹些外在的刺激,比如頻繁的社交。所以,壹個人對於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麽選擇獨處,要麽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人的大腦意識是人的身體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體之中,而人們辛苦掙來的閑暇,就是為了為了讓人能夠自由地享受意識和個性所帶來的樂趣。所以,閑暇是人生的精華。

? 但,閑暇只對那些思想活躍的人有益,對於思想貧乏的人而言,閑暇不是帶來聲色享受和胡鬧,就是無聊和渾噩。塞尼加說:“沒有精神思想消遣的閑暇就是死亡,它就像要把人活生生地埋葬。”

幸福終究只能從我們自身中尋找和獲得。亞裏士多德說,幸福屬於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

因為幸福和快樂的外在源泉終究不確定,受制於偶然。尤其到了晚年,幾乎所有外在源泉都會枯竭,談情說愛、戲謔玩笑、對旅行的興趣,對馬匹的喜好,以及應付社交的精力都離我們而去,而朋友和親人也被死亡從我們身邊壹壹帶走。

但大部分人都把幸福寄希望於身外之物,寄望於從財產、地位、妻子、兒女、朋友、社會人群那裏獲取生活快樂;他把自己壹生的幸福寄托在這些上面。因此壹旦他失去了這些東西,或者對這些東西的幻想破滅,那他的幸福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只有那些思想稟賦超常的人才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智力超出了意欲所需要的程度。

壹個具有豐富內在的人對於外在世界別無他求,除了這壹具有與否定性質的禮物——閑暇。他需要閑暇去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內在財富。他的要求只是在他自己的壹生中,每天每時都可以成為自己。

人們常說,頭腦簡單才能得到快樂。其實這話得兩面看,頭腦簡單,對痛苦的感知自然會更遲鈍,這是沒錯的。但頭腦簡單的人,也因此無法享受到精神和思想的快樂。他們總是把快樂寄托在外在的財富、權力、地位等現實性的事物上,但由於現實性的東西很快就會窮盡,所以他們也很快就會陷入厭煩和不快樂之中。只有理念性的東西才是不可窮盡的,本身既無邪也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