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該死,十三塊錢

該死,十三塊錢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這是第四十八章“縱情而誤娛,雅女而雅詩集”中的內容。香菱按照黛玉的遺願,以月亮為題材,以“十四寒”為韻寫詩。第壹首歌被批評,第二首歌唱完,她覺得很精彩,卻沒有得到肯定,很失望。姐妹倆笑著笑著,她就走到臺階前悠閑地散步,挖著心尋找勇氣,不聽,不看,壹會兒,探春隔著窗戶笑了:“淩姑娘,妳自由了。”香菱怔怔地答道:“閑字十五刪,妳押錯韻了。”大家聽了哈哈大笑,說香菱真是個詩人。這個故事和書中的原文基本壹致。

?“十四寒”和“十五刪”都是舊體詩的押韻。按照今天的觀點,幾乎沒有區別。然後書裏的香菱,聽了探春的話,脫口更正,因為她本可以聽出押韻的不同。還是靠死記硬背來區分?想必當時看這個閑字和刪沒太大區別。初學寫詩的香菱,也記得它靠背上的韻。

?梁啟超的得意門生吳其昌先生在《梁啟超傳》中寫下了“該死的十三元”的故事。出自薛福成《萬勇筆記》:

?虎口高比美大單心滿,人才少;他的駢文書法和散文詩都很深刻...宮考的兩個韻都在“十三元”的韻裏,所以他排第四。衡陽的王任秋,秋天運氣好,贈詩壹首,說:“我這輩子二等,該死,十三塊錢。”

?這個故事成了笑話,流傳甚廣。應該很多人都看過。王闿運以寫詩而聞名。事實上,當事人並不是壹個迂腐的學者。他的詩很有名,他是壹個世界的學者。他甚至差點成為科舉狀元,但那該死的“十三元”害了他。可見,缺韻不壹定是業余愛好者或初學者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高手之間,這當然也說明熟練掌握押韻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吳其昌先生對此也發表了評論,他說:

?至於那首八韻詩的內容,特別沒有味道;而最可笑的人,用現代人的方言來說,會賭隋唐之韻,無理取鬧,卻自以為天經地義。所以音韻是靠腦子背的,不是靠耳朵背的!於是,著名的老詩人經常拿“韻”開玩笑。

?吳啟昌說的話很痛苦。他寫的《梁啟超傳》,沒有按時間順序敘述,經常被大張旗鼓地討論。關於舊體的詩詞也要算壹節。我不知道吳是什麽時候寫的《梁傳》。據梁任公死於1929,距離他發表此番言論已近百年,但目前仍覺刺耳。他文中提到的“八韻詩”,也是舊科舉的詩風。奇怪的是,我們反對八股文壹百多年了,八股文也成了* * *學問。現在詩歌的權威仍然視舊韻為真跡,排斥新韻。是不是很奇怪?

?宋代以前未提及韻書,宋代以後有明代的《吳鴻鄭雲》和清代的《沛石聞韻》,都是以宋代的《平》為藍本。民國時期,偉大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編撰了《國語新韻》,但和今天的《中國新韻》壹樣,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和認可。

?詩歌有節奏之美,死記硬背韻腳當然是不可取的。為了方便,押韻結合了壹些押韻,那麽押韻是為了什麽呢?比如我們現在眼中的“東”和“冬”沒必要壹分為二,“江”和“陽”也可以組合在壹起,還有很多組合。再拿那該死的“十三元”。按照現代漢語來說,“門”這個字不可能屬於這個韻,這可能會讓壹些不是這方面的人感到不解。是盲目求古舟求劍,還是放開手腳,不言而喻。古韻即使“權威”,也沒有先有這個範式,而是先有韻,是後人根據前人的規律總結出來的。原來的後人已經是我們的前輩,我們也將是後人的前輩,所以要承擔壹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