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抑郁癥患者的自我修養

抑郁癥患者的自我修養

人們習慣性的使用演繹思維法去分析未知的事物,據統計數據, 抑郁癥的終生自殺率約為15% 。相當於無論癥狀輕重,只要患有抑郁癥的,100個人當中有15個人會選擇自殺死亡。而人類出於所有生物都具有的 趨利避害 的本能,選擇回避這個已經自殺了15%的人,忽視另外75%的存在。

不只是抑郁癥,人類對所有高死亡率的疾病都有類似的反應。

有種病在很長時間內,被理解成壹種偏執,是意誌的失敗,或是情感過於強烈。不過,不管如何令人望而生畏,它總能喚起同情。患者被認為是十分脆弱、充滿自暴自棄沖動的人。十九世紀以及二十世紀初的醫生們致力於使患者恢復健康,他們開出的處方是:宜人的環境,遠離壓力和家人,健康的飲食、鍛煉,以及休息。 聽起來耳熟麽?這究竟是什麽病?抑郁癥?焦慮癥?反正是什麽心理疾病吧! 答案可能令妳驚訝:這是 肺結核

在從前,包括現在,結核病、癌癥等詞匯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只有壹個原因——與 死亡 有關。而如今,這壹現象再次出現在了抑郁癥和其他精神疾病上,形成壹種因為畏懼而產生的歧視。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無數的嘗試、成功或失敗。而人類文明中的很多嘗試,成功或失敗,即意味著存活與死亡。在潛意識當中,已知的東西是成功的,或者是有記錄的失敗的,而逆向思維將沒有記錄的失敗指向了未知。但事實上,這是壹個必要條件,卻不是壹個充分必要條件。

人類對許多疾病的探索都只是冰山壹角,而更多的是未知。在疾病面前,醫學有時候真的顯得很蒼白和無力。而人類出於對未知的恐懼,選擇了回避那50%的壞的情況,進而也就是對疾病的回避,對於大多數目前不可治愈且對生活質量有著嚴重影響的疾病,往往被其他人區別對待。

抑郁癥的病因迄今並不非常清楚,只能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郁癥的發病過程。和許多疾病壹樣,抑郁癥也因為這種未知,而被排斥。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壹種思想,這種思想認為達爾文主義,特別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競爭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類社會中也是壹種普遍的現象,認為它在人類的進化、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疾病意味著弱勢,往往被認為低人壹等,在 優勝劣汰 的思維的主導下,出於"對大多數人類生活質量的考慮",患者往往被其他人所歧視。

在精神疾病的醫學體系建立之前,在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下,精神病患者被當作壹種 “詛咒” 來看待,對之後的人類價值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精神疾病已經先入為主地被定義為不好的事物。在社會達爾文主義下,這種弱勢被無限地放大,始終逃不過 優勝劣汰 的現實。

國人對精神疾病的恐懼來自於曾經大街上流浪漢的不堪畫面,也由於過去治療水平的落後,以及人們對心理問題不夠重視綜合導致的結果。如今,絕大多數精神疾病都是可以治療的疾病。

“神經病” “精神病” “腦子有毛病” ,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用於壹下侮辱他人的場合。這樣的壹種語言習慣,無形之中使神經官能癥、精神疾病、腦部疾病成為了壹個帶有人身攻擊意味的貶義詞。而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這類疾病和其他疾病沒有什麽區別,都是身體的不良反應,都有病理學和解剖學基礎,只不過這些詞語被過去的語言習慣賦予了壹種新的含義,甚至這種新的含義,已經掩蓋了詞語本身的意思。

汙名化的源頭不在於詞語本身,而在於文化當中對詞語賦予了汙化的含義,但先入為主的效果很明顯,固有的文化觀念已經很難被改變。而現在絕大多數去汙名化的措施都是從詞語本身著手,用新的術語去替代汙名化的詞語。

2002年,日本精神神經學會宣布把精神分裂癥更名為“綜合失調癥”,韓國也於2012年將其更名為“調弦癥”;

2012年,中國衛生部將老年癡呆癥更名為“阿爾茨海默病”;

此外,用“雙相情感障礙”替代“躁郁癥”,從“精神病”到“精神障礙”,各地精神病院的更名,精神科向心身醫學科轉變,這些改變,都在盡量避開那些汙名化的字眼。

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並不能徹底改變汙名化的現狀,這種單純的更名,像是壹種重定向,二者之間畫上了等號,過不了多久,這些新的詞語也將被貼上汙名化的標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現在已經有人建議將“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更名為“阿默病”,這樣的事情何時才能是壹個盡頭。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去尋求壹個去汙名化的新的術語,而應該去 揭掉這些詞語上被文化所貼上的標簽,改變公眾的刻板印象

貼標簽的實質是分類,目的是降低認知成本;產生的結果是認知偏差。

有的人故意給自己貼標簽,這樣做無非兩種目的,要麽是為了把自己放入某個群體中,獲的身份認同與安全感,要麽就是為了表現自己(自誇,自嘲)。當大家隨口壹個“ 強迫癥 ”,“ 我要自閉了! ”,“ 我抑郁了! ”地說著,這些字眼好像已經成為壹種玩笑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而當那些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戰勝了自己的病恥感(這種病恥感就來源於疾病名稱的標簽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壓力,使自己覺得生病是壹件特別恥辱的事情),鼓起勇氣伸出手尋求幫助的時候,卻被那些無病呻吟的泡沫所掩蓋,被當作和泡沫同質的玩笑看待罷了。但這泡沫之下,是多少無助的臂膀啊,這些真正的病人會想:“大家都有病,為什麽我和他們不壹樣?”,這時會形成壹個巨大的心理落差,愈加懷疑自己和自責。換位思考壹下,這是怎樣的壹種 不公平 ?又是怎樣的 諷刺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患者本身被其他人貼上標簽,被戴著 有色眼鏡 看待,處處受到歧視與冷落,這或許是大家最常見的情況吧。與高發病率形成強烈反差的是 就診率不足10% ,90%以上患者沒有接受專業的治療 ,這其中很大壹部分原因就在於患者沒有勇氣去接受自己的這樣壹種被汙名化的疾病。但更加惡劣的是,患者已經接受了自己的疾病,而他人卻試圖強行撕掉他身上的標簽,僅僅用 “矯情” 敷衍過去。這是多麽強烈的壹種 不認同感 ,自己的痛苦卻被說是矯情,受害者反被倒打壹耙。

太宰治的名言“我裝作老成,人人就傳言我老成。我假裝是個懶漢,人人就謠傳我是個懶惰蟲。我偽裝成騙子,人們就說我是個騙子。我充闊,人人以為我是闊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說我是個無情的家夥。 然而當我真的痛苦萬分,不由得呻吟時,人人卻認為我在無病呻吟。 ”恰好完美的說明了這樣的現狀。

精神疾病因其受太多主觀因素影響, “裝病成本” 低。對很多跟風的人來說,是因為體面,不做手術、不難看、不痛不癢,他們眼裏只有浪漫神秘又頹廢帥氣的高逼格。

在這裏 科普 壹下,目前的診斷手段主要也是依靠臨床表現, ICD-10 中對抑郁癥的描述是:

a) 心情低落 (depressed mood)

b) 自罪自責 (guilt or feeling of worthless)

c) 有自殺想法 (suicidal ideation)

d) 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 (loss of interest)

e) 難以專註 (loss of concerntration)

f) 喪失能量(他人眼中可能覺得是懶) (loss of energy)

g) 胃口/體重改變 (appetite/weight change)

h) 睡眠障礙 (sleep disturbance)

i) 認知功能減退或激動(psychomotor retardation or agitation)

診斷標準為:9項裏面占了 5項及以上 ,持續時間為 兩周及以上

但不意味著這就是抑郁癥,只是說妳有了壹次抑郁發作,真正的診斷是 兩次及以上 抑郁發作,中間 間隔2月以上 ,也就是明確診斷需要有 至少3個月的病史

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ICD-10標準以及SDS等量表 僅供自己參考,不能作為確診依據 。如果需要確診,建議前往三甲醫院的心身醫學科或精神科門診就診。

目前還存在很多的人不了解精神疾病,或者對精神病的認知還停留在影視作品當中 “瘋子” “傻子” “流浪漢” 的形象。

精神疾病又稱精神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誌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稱,精神疾病在中國人口中的比例 約為17% ,已經超過心臟病和癌癥,成為中國醫療體系的最大負擔。我國有超過1.6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其中重度患者 超過1600萬人 ,相當於平均 每8個人裏面就有1個人 患有精神病。精神疾病涵蓋面很廣,遠遠不只是舊觀念當中的那些重度患者,其實從最嚴重的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病到最輕的睡眠障礙都屬於精神病的範疇。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教授曾在2017國際神經精神疾病高峰論壇指出: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癥最廣為人知,卻也最容易被誤解。”

部分公眾對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有所涉獵,便以自己 主觀的片面的 想法來看待和對待精神疾病患者,這種 “半科普” 反而給患者帶來了諸多困擾,也給留下了很大的社會矛盾等風險。

抑郁情緒與抑郁癥在 持續時間 程度 上都有所區別,正常的抑郁情緒,往往 有因可循 ,如失去親人、丟失錢物、戀愛失敗、工作不順等。壹般情況下,時過境遷,便可從抑郁情緒中解脫。而抑郁癥就不是這樣了, 抑郁發作通常無因可循,抑郁情緒無緣無故地產生,且持續時間較長 。正常的抑郁情緒程度較輕,沒有抑郁癥的其他伴隨癥狀及晨重暮輕的節律變化特征。而抑郁癥患者的情緒抑郁程度較重,同時還有思維遲緩、動作減少、食欲減退、睡眠障礙、性功能減退等,影響其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嚴重者有消極自殺。

精神病和神經官能癥 性質不同 。神經癥中包括很多種不同的病癥:例如抑郁癥、強迫癥、失眠癥、狂燥癥等等。是壹類病癥的概括性的說法。而精神病是壹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是發生在很少部分人的身上的。

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的 自知力不同 。神經癥患者壹般知道自己的病態行為,而活在後悔和矛盾的痛苦當中。而精神病者則對自己的病態行為壹無所知,堅信自己的行為是沒有問題的,堅信自己的幻覺是世界上存在的。對自己的病情是沒有自知力以及自制力的。

普通的 心理問題 ,大部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與個體自身的抵抗力、自愈力而逐漸好轉、消失,不會對個人的生活質量產生持久的影響。而精神疾病和神經官能癥往往伴隨著 器質性病變或激素水平變化 ,有壹定的 病理學基礎 ,可能是持續的,也可能是間歇性的,但壹定是 長期嚴重 影響到了壹個人的生活質量。

懶惰是雖然有能力去做壹件事,但是不努力去完成這件事。 它是壹個可以改變的狀態,妳可以感到自己犯懶,但仍可以感到快樂、挫折、憤怒、幸福。妳非常健康和精力充沛,妳只是喜歡做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做妳的工作,妳只是單純的不想做妳的工作,懶惰僅僅是壹種選擇。

抑郁癥是壹種真正的疾病。 它像高血壓,胃病,皮膚病壹樣都是疾病。它所表現出來的是情緒的持續低落,缺乏動力,對過往喜歡的事情不再感到快樂,自卑,恐懼等癥狀。

如果說普通的懶惰是 “我想壹整天都賴在床上睡懶覺。” 那麽抑郁癥則是 “我能做的只是躺在床上,因為我討厭我的生活。我很傷心和悲傷。我希望事情會改變,或者如果我死了,有人會想我嗎?”

抑郁癥是壹種消耗妳生活的疾病,抹去所有其他的東西,掩蓋幸福,理智,動機,睡眠或吃飯的能力,甚至生活的意誌。如果對比壹下的話,壹個懶惰的人 只是 不會清理房間;而壹個抑郁的人則不會去打掃,不會去購物,不會去參加聚會,不會去公園,不會去和朋友壹起玩樂等等等等。

懶惰的懶,往往是對生活比較滿意, 懶就是根本動機 。而抑郁癥喪失活力 僅僅是表象 :患抑郁癥的人內心痛苦,當妳看到他懶在床上,看似沒什麽,而在他心裏早已掀起驚濤駭浪,壹遍又壹遍的拍打脆弱的心靈。抑郁癥所造成的 “行動力” 的缺乏,僅僅是造成“懶惰”表象的其中壹個原因;快樂的缺失,思維的不斷反芻,自卑等負面情緒又會造成拖延,以及抑郁帶來的疲憊感,從而顯得更加“懶惰”。

如果 簡單區分 懶惰和喪失活力, 懶惰=不願做任何事情;喪失活力=無法做任何事情。 主觀上的 有能力“不願” 做和 沒有能力“無法” 做是區分懶惰和抑郁癥喪失活力的重要標準。

2018年4月27日 在第壹家醫院(某私立醫院)確診為 雙相情感障礙Ⅱ型 並接受治療(服藥及rTMS物理治療)後來才發現這壹天竟然恰好是《中華人民***和國精神衛生法(2018修正)》實施的第壹天

2018年5月8日 因無法正常學習辦理 休學 手續很巧啊,這壹天是世界微笑日,真是諷刺

2018年5月28日 在都江堰市醫療中心(三級乙等)神經內科確診為 焦慮性抑郁癥(雙相待診?) 並改用服用文拉法辛治療

2018年8月2日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三級甲等)心身醫學科確診為 (重度)抑郁,(重度)焦慮,嚴重睡眠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 ,(就診時未向醫生反映雙相情感障礙病情),並改服用左洛復(舍曲林制劑)和壹舒(丁螺環酮制劑),以及安眠鎮靜藥物阿普唑侖和氯硝西泮

2018年10月9日 臨近休學期限,辦理 復學 手續並降壹級入讀

2019年1月14日 期末考試時出現嚴重 PTSD 癥狀,申請 缺考 ,提前回家

2019年2月13日 下午精神狀態壹度 崩潰 ,和父親發生爭執,之後獨自前往不打烊書店落座並開始寫作這段文字

2019年2月14日 自我判斷昨天應該是 抑郁相 換相 輕躁狂相 ,通宵完成寫作,毫無睡意

(之前有人說我經常跟別人提及我的病情,還壹度質疑我的病情,現在我就把我的整個就診經歷都透露出來吧,讓 TA 閉嘴。我覺得這又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我的目標就是做到 去汙名化 ,我自己當然首先應該坦然面對咯。壹個疾病被治愈的前提是妳把它當作壹種疾病,並且敢於去直面它。)

我這個人有個愛好就是去查每壹天的歷史事件或者紀念日,我也不知道為啥,感興趣唄

有壹次我偶然的發現,我的生日竟然和喬任梁抑郁癥自殺是同壹天,巧了!

從小至今 父母感情不和,長期受到來自父母的 語言暴力和冷暴力(語言暴力也屬於家暴範疇)

2008年 經歷“5·12”汶川大地震(可能對我有壹定影響吧)

初中時及復學後高壹 遭遇 校園欺淩 和來自同學的 網絡暴力

前段時間 新浪微博平臺上發生的對我的壹些 網絡暴力

(原諒我這次沒有詳細記敘我的經歷,往事太多,篇幅有限,而且我不敢去回憶,我害怕再出現 PTSD 發作,抱歉!)

周宇晨

2019年2月13日夜

2019年2月14日晨

於成都 文軒·軒客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