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人或者壹個小範圍的特殊現象,並不能說明社會的整體現狀。以點帶面的看問題,那勢必是盲人摸象,看得既不客觀,也不全面。
“男尊女卑”這個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從青銅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更是很好的為我們佐證了這壹現象。
這個現象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男尊女卑的具體體現表現在了哪些方面?既然男尊女卑,為什麽還會出現很多大權在握的皇太後呢?我今天就來給大家解釋壹下這些疑惑。
分析
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
在原始社會,大概也就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之初,還不是父系社會,而是母系社會。
這個時候,女性的地位要高於男性,女性在氏族公社中掌握著其支配地位,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與崇拜。
原因很簡單,這個時候女性對女社會的貢獻程度要相對的高於男性。因為當時的社會還主要是以采摘為生,而且女性有著男性所沒有的能力,即“生育能力”。
無論是從勞動貢獻來看,還是從延續以及發展整個氏族公社來看。女性在當時都要比男性重要。所以,在新石器時代之前的很長時間裏都是“母系社會”。
而到了新時期時代,勞動生產發生了變化,男性以其遠超於女性的體力優勢開始占據勞動的主導地位。
加之部落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資源而爆發的壹系列戰爭,都讓男性有了更多的表現機會。這個時候母系社會開始向父系社會而轉變。
從古老的女陰崇拜開始轉向男根崇拜,“男尊女卑”的這種意識開始逐漸形成。
等到了黃帝部落時期,社會開始逐漸的形成宗法制度,男子的地位越發的提高起來。男子可以去代表壹個家族,而女子逐漸的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到了周王朝的時候,貴族階級開始形成,於是就有了“媵妾制”。也就是“媵妾”隨嫁的多妻制。而這,勢必就會引起了未來的財產分配問題。
這就又形成了後來的嫡、庶之分。“媵妾制”與“嫡、庶之分”促成了春秋後期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封建禮法制度,開始對女子的行為加以限制和約束。
到了東漢時期,班昭順應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做了《女誡》,在這裏面嚴格的規定了所謂的“三從四德”“夫妻綱常”等壹系列剝奪女性權利的道德理論。
此後,男尊女卑的現象開始具體化,而且也“有據可循”。
為什麽會有“男尊女卑”這種現象出現。
壹個現象的出現,我們需要做的是去探尋其歷史的根源。既然他出現了,那相對而又就會有壹定的合理性。
“男尊女卑”現象的出現,是因為當時的男性對社會的影響要遠遠的高於女性。也就是說性別所帶來的天生差異促使這種現象出現。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勞動變得要比之前更為復雜。之前人們為了維系生活而進行的勞動基本上就只有采摘與打獵。
而在這之後,農耕開始逐漸的走向歷史舞臺。相比之下,男性與生俱來的力量優勢要讓他們更容易在勞動中占有優勢地位。
另壹個就要說到戰爭,當部落發展到壹定程度的時候,部落之間就會發生圍繞著土地、資源而進行的戰爭。
相對女子而言,男子在戰爭中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而戰爭越多,男子的重要性就越發的顯現出來,於是男子開始占據社會的主導地位。
占據主導地位之後,男子就成為了部落,氏族的領導者。而相對理性的男子要比相對感性的女子更適合去管理以及推動壹個部落的發展。
從此,男性就占據了整個社會的領導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領導地位變得越發的牢固,大到壹個國家,小到壹個家庭說了算的都是男子。
這樣壹來“男尊女卑”的現象自然就會形成。而且會隨著封建禮法制度的發展而越來越嚴重。除非從根本上推翻封建禮法制度,否則這種現象無法改變。
“男尊女卑”的具體體現
“男尊女卑”在古代幾乎是覆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上到國家核心下到底層百姓,大到社會集體小到壹個家庭,都有所體現。如果說面面俱到的來舉例子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咱們就簡單的說幾個點。
從國家的權力機關上來說,女性要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覺悟。女子不用甚至是不能去讀書,她們也沒有機會去參加科舉考試。
國家剝奪了女性學習自由的權力,但卻強加給了她們另壹個作用,那就是和親。
在外交上,很多朝代都會選擇以和親的方式來加強外交關系,或者是解除壹時的危機。而這時,女性就成為了外交上的工具。
而這個現象不僅僅會在廟堂之上有所體現,在百姓之中也會有所表現。
所謂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就是百姓們對女性權力的壹種壓迫。只要是嫁出去的女兒,無論夫家對她是好是壞,都必須要接受。
如果因為夫家的虐待而逃回到娘家,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都會認為這是壹種恥辱。
整個社會對女子的認可度也極低,而且給女性設置了苛刻的道德枷鎖。人們常說的“沾衣裸袖便為失節”在古代絕非是笑話。
女子在古代的時候,穿衣裝扮都受到嚴格的控制。而且“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種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要求貫穿在整個社會當中。
沒有政治地位,沒有婚姻自由,甚至就連人身自由都沒有,這就是古代社會女子的生活狀況。封建禮法用壹把枷鎖牢牢的控制著女性,這對於女性而言是喪失人性的。
為什麽會有皇太後手握大權的現象出現
歷史所記錄的,往往是對歷史有影響的人。而我們所熟知的也是那些歷史上著力去宣傳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影響的女性,呂後、竇太後、王昭君、劉太後、慈禧太後,還有中國歷史唯壹的女皇武則天。
但我們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這些人的出現只是社會上的個體現象,而並非群體現象。中國歷史上更多的是沒有任何權力的皇太後,他們只有壹個所謂的稱號。
比如說漢武帝的母親王侄,她並沒有掌握任何權力,這個女人能做的只是為自己的親戚謀利而已,想控制漢武帝那就是做夢。
包括宋神宗的母親高太後,她作為變法的反對者,在宋神宗時代卻沒有任何作為,面對積極變法的兒子她根本無法控制,只能控制後來的送哲宗。她雖然後來有了權力,但也要分是由什麽樣的人來掌權。
還有北齊的婁昭君,這個太後當的不僅沒有什麽權力,還被自己的兒子,北齊文宣皇帝高洋打過,可以說活的是比較窩囊的。
說這些,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壹個事情,皇太後之所以能夠掌握大權,需要的是眾多條件促成的。所以,這只可能是個例,而沒有社會***性。
那這些條件又都包涵什麽呢?
所有的皇太後能夠掌權,幾乎都免不了壹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主少國疑”。
因為皇帝年少,或者皇帝本身個性軟弱,沒有能力去把控朝堂的局勢,這才給了皇太後垂簾聽政,掌控大權的機會。
另壹個就是皇太後本身就有著極強的權力欲望。向呂雉、武則天、慈禧這些女人本身就有著很強的權力欲望。
他們的欲望都不低於男性,這幾個人就連老皇帝在的時候,都要在權力上面壹爭高下,更別說換了新皇帝了。
除了皇帝、皇太後兩個主要角色之外,還有壹些因素我們也需要重視起來。
在很多掌握大權的皇太後的背後,都有壹個自己的利益集團來給她撐腰。
這個利益集團或者和她有親緣關系,比如說呂後背後的呂氏家族,或者要指望皇太後給自己謀利,比如在武則天當上女皇之前的許敬宗、裴炎。
由此我們就可以發現,即便是權力再大的皇太後,她也只是壹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想讓她獨立出現是很難的。
哪怕是武則天,如果沒有想要依靠她而上位的人,和她背後的武氏宗族,想坐穩女皇寶座,那也是絕無可能。
另壹個就是後系與朝臣之間的相互制衡。很多時候皇太後掌權也是壹種政治的需要。需要以後系來制衡權臣,防止權力全部集中在大臣手上。
分析
“男尊女卑”這壹現象,是封建禮法社會的壹個陋習。它剝奪了女性所應該擁有的權利與自由,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即便是今天還有著重男輕女的現象。
而之所以會有手握大權的皇太後出現,這只是壹個個體現象,並不能由此而證明社會群體的“男尊女卑”。
皇太後能夠手握大權,是由多重因素而形成的。從主體上來看,是這些皇太後本身,就有著比極強權力欲望。而且她們身後也有著需要支持她們的利益集團。
另壹個就是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 ,為了維系政權的平衡,有些皇太後不得不去掌握權力,來與群臣形成制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