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

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 壹日無書,百事荒蕪。——陳壽

6.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0.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彜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

28、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31、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莎士比亞

32、“書是這壹代對下壹代精神上的遺訓。”——赫爾岑

33、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 ——富蘭克林

34、書蟲將自己裹在言辭之網中,只能看見別人思想反應出來的事物的朦朧影象。 ——哈茲裏特

35、有些人為思想而讀書-罕見;有些人為寫作而讀書-常見;有些人為搜集談資而讀書,這些人占讀書人的大多數。 ——科爾頓

36、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37、書是唯壹不死的東西——丘特

38、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 ——巴甫連柯

39、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40、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41、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壹樣不能生活——科羅廖夫

42、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庫法耶夫

43、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44、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45、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彌爾頓

46、讀壹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47、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麽鑒別力。——赫爾岑

48、讀書時,我願在每壹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壹條真理面前停留壹樣。——愛默生

49、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壹代又壹代。——培根

50、書是良藥——劉向(我國漢代大學者)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51、書是面包——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壹樣。

52、書是益友——臧克家說:讀過壹本好書,像交了壹個益友。

53、書是階梯——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54、書是源泉——高爾基說:“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55、書是船只——凱勒說:“壹本新書像壹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56、書是顧問——凱勃斯說:“書是隨時在妳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妳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妳的心意,重復這個顧問的次數。”

57、書是奇跡——高爾基說:“書,要算要類在走向未來幸福富強的道路上所創造的壹切奇跡中最復雜最偉大的奇跡。”

58、書是社會——皮羅果夫說:“壹本好書就是壹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

59、書是營養品——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60、書是遺訓、忠告和命令——赫爾岑說:“書——這是壹代對另壹代精神上的遺訓,這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選,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走來接替他的崗位的站崗人的命令。”

61、“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62、“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德伯裏

63、“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64、“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65、“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壹步發展服務。”——彌爾頓

66、“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