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文言文描寫疑惑

文言文描寫疑惑

1. 關於古文經典的疑惑

《小學》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

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

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

自修齊,至治平。《孝經》通,四書熟。

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

號六經,當講求。有連山,有歸藏。

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

有誓命,書之奧。我周公,作周禮。

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註《禮記》。

述聖言,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

號四詩,當諷詠。詩既亡,春秋作。

寓褒貶,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經既明,方讀子。

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揚。

文中子,及老莊。經子通,讀諸史。

考世系,知終始。

這是選自三字經中的讀書順序。記得曾經有壹外國友人感嘆到:“中國人真是太幸運了,他們至今都還能看懂先輩的文字。”我的言語可能太微薄了,這裏有幾句最近央視播出的《是誰塑造了我們的心靈》中的幾段話:

“所以作為壹名知識分子,我覺得我們要使我們國家能夠是壹個負責任的大國,那麽我們每壹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來。”

壹個作家,壹部作品,唯有包含了反思與責任意識,才能真正撞擊讀者的心靈,激起讀者的***鳴。才能用文學之光照亮人類思想的前行之路。反思與責任是從前的文學大師們壹直在做的事,也是未來的作家們所必須牢記的準則。

“賀綠汀先生告訴我報效國家是需要智慧的,我說智慧在哪裏啊?他說智慧在心靈裏,我說為什麽會在心靈裏呢?他說智慧需要學習、需要天天向上,需要去尋找真正妳自己覺得被感動的東西,妳自己感動了妳才可以感動別人。”

賀綠汀的話讓少年譚盾受益頗豐,他突然明白了空有壹腔報國熱情是不行的,報效祖國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智慧、需要勇敢,更需要創新,於是他開始從祖國大地的壹草壹木中去獲得靈感。

“國慶六十周年了,我應該跟***和國借壹樣東西,我要跟***和國借壹些土地,我想用***和國的泥土,用香港的泥土,用臺灣的泥土,用中國大陸的泥土,做成壹個泥土的樂器,奏出大地的聲音。”

大地無聲,但卻給予藝術家靈感和心靈啟迪。在人與自然的交匯中,藝術家用心去譜寫了最深沈最動聽的大地之音。

當我在名校伯克利學習西洋劇場,突然產生了壹種巨大恐慌,我不知道我學習的目標是什麽的時候,遇見了曹禺先生,我聽了他的演說,給我非常的大沖擊,這位走在時代尖端,精通西方戲劇的編劇大師,散發出來的氣質完全是屬於中國的,是屬於中國的內涵,中國的風範。我當時有了很大的啟發,他讓我看到了我們不管學西方學到什麽地步,我們最後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中國的根,中國的本質。

“天空的這壹輪明月,萬古在心,今天它照亮了我們什麽樣的心靈呢?我們心靈的成長在前年之前,在物質還相對貧瘠的時代,卻有壹種耗奢的精神世界,那就是人跟明月之間的默契。”

“是誰塑造了我們的心靈,清風明月不用壹錢買,明月常在,所謂野曠天地樹,江青月進人,就讓月色進入我們的內心,去看每壹片飛花,去了解小草的生長,熱愛涓涓流淌的河流,向那些亙古的青山致意,端起壹杯茶,靜觀壹段雲,所有的這壹切是永恒的自然,是我們內心生長的力量。”

“燦爛的文化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樂趣,傳統的文化為中國人民創造財富的同時,還教育了國人怎樣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文化的魅力不僅僅帶給我們是感官上的愉悅,更重要的是,他帶給了我們每壹個中國人內心的尊嚴。”

博大的中華文明塑造了我們的心靈滋養了偉大的時代。

2. 關於現代文言文如何寫的困惑

現代人寫文言文碰到壹個很頭痛的事情,那就是,不但人家不認可寫的文章,就是自己都左看不順眼,右看不象文言。

追究其原因,我認為大約有以下幾個:壹、用字不古。這裏又有常見兩種情況:1)對於常用的現代化名詞,如“社會主義”,“現代化”等,無法找到相應古名詞代替,結果只能硬在文言文裏引用,使得寫出來的文言文顯得不倫不類,這可見於許多當代老學者的文言文裏,也可從廖承誌與蔣經國的公開信裏發現;2)即使不是壹些非要使用的名詞,謂詞,也習慣於用壹些用慣了的現代詞使用,這在謂詞使用上尤其明顯,有些現代文言文不過變成了壹種四字壹斷的形式,似乎有些古味,但實際上並不是文言文。

關於第壹點,我認為主要還是因為文言文被荒蕪近壹百年(實際上是從清末新政開始的),沒有在社會上形成壹股較大的寫作力量,結果使得大量湧現在社會裏的現代化名詞得不到文言簡寫的規範。實際上,文言文在古代,也同樣碰到新名詞湧現的問題,但因為社會上的壓倒性寫作是文言文(不要以為古代的寫作都是文言文,例如唐朝的變文,南宋的朱子語錄,明朝的話本小說,如三言二刻,還有介於二者的《三國演義》體裁),使得不斷湧現出來的新名詞很快得到規範。

所謂“規範”,就是按照更古的文言文法,把新出現的名詞進行統壹的簡化,當然,這個過程不是 *** 命令下進行的,而是由大多數人在交流作品時形成的***識,朝廷定期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命題和作文、奏折、塘報公文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所以,如果寫作文言文能在將來形成壹個較大規模的運動,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至少部分解決。

清末梁啟超就是壹個嘗試者,梁啟超的文言文(見他的《飲冰室文集》)裏含有大量的新名詞,而他試圖對這些名詞進行文言規範化,由於他的名望,使得他文章寫法為社會上許多人所效法,形成了所謂“梁啟超體”,當時有些老學究譏笑梁文是文白夾雜,我認為是偏頗的,除非這些老學究寫文章時回避聲、光、電、化和其他新名詞,但他們做不到。關於第二點,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現代文言文教育的問題,壹句話,缺乏練習。

現在中學的文言文課文不是沒有,雖則少了些,更重要的是教師從不讓學生進行文言文寫作,甚至連造句都不做。其次,主要因為“小學”的教育進行得很少,所謂古人說的小學,就是文字學,使得現代人掌握的漢字很少,不能變通地使用單個字表達意思。

壹旦寫起文言文來,字到用時方恨少,寫去寫來,就是現在知道的幾個字,結果當然被人家或自己看來是現代文的簡化,而不是道地的文言文了。二、現代文言文在風格上單壹。

實際上,古典文言文是有很多文體風格的。例如先秦古文,它已經和兩漢以後的文字有較大的差異了,《左傳》的風格就是其中之壹,《論語》則是另壹種風格。

魏晉時期興起的駢文,即四六文又是另外的風格。中唐時期興起的古文運動,本是反抗駢體文,復古先秦古文,即無韻無格律的古文,但因時代不同,這個古文已經與先秦古文有較大區別了,以後的古文基本上是韓愈的復古運動風格的模子。

但以後的文言文並不都是古文(狹義古文),有些文章實際上是古文和駢文的混合,這在檄文,奏折裏大量采用。現代人基本上是模仿韓愈古文的寫作,更直接的是追逐清桐城派的寫作風格,對於其他文體,如駢體文,練習得不多,結果使文章顯得才氣不足。

要知道,雖然駢體文辭藻華麗,重形式輕內容,但它卻有使文章華麗的優點。完全地模仿桐城派的寫作風格,或不自覺地模仿了,使得文章顯得很俗氣,不客氣地說,壹些知名老學究的文言文就帶有這種俗氣。

解決的方法,還是多讀古代各種文體風格的文章,多練習。三、詩詞化文言文。

許多人練習文言文是從愛好古典詩詞以後開始的,古典詩詞在現代中國有遠多於練習文言文的參與者。古典詩詞雖然是古典文學的重要壹方面,卻決不是文言文,即使使用它來寫作增加了文章的優美。

要知道,古人的寫詩雖然是廣泛的業余愛好,卻不是日常最主要的寫作方式,以古典詩詞的方式寫作文言文有壹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虛詞使用,如“之、乎、者、也、耳、邪、耶、惟、夫、若”等字的使用,這些字的使用,使文章抑揚頓挫,粘接通暢。要知道,古人寫文言文很註意文章的音韻,寫完壹篇文章以後,常常要反復吟誦,這些虛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典故掌握太少。典故不能多,但在壹些關鍵地方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敘述簡練,不需要羅嗦重復,而簡潔是文言文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條,是我能想到的原因,肯定還不夠。文言文和方塊字是中華傳統文化能夠保持數千年而不墜的基本原因,以前壹些學者忽略了文言文的“公約”(即Protocal)功能,以為只要方塊字就能保持傳統文化了,這是片面的。

簡單舉個例子:《朱子語錄》就是用南宋福建方言寫的,現在沒有幾個人讀得懂。由於中國地形復雜,疆域遼闊,被分成許多方言區,而且難於做到官話被推廣到各地(就是現在都還做不到普通話的完全推廣),如果寫作采用口語化,即白話,相信現在沒有幾個人能理解古代的典籍了。

而且倘若沒有文言文規範寫作,方塊字本身也。

3. 關於現代文言文如何寫的困惑

現代人寫文言文碰到壹個很頭痛的事情,那就是,不但人家不認可寫的文章,就是自己都左看不順眼,右看不象文言。

追究其原因,我認為大約有以下幾個: 壹、用字不古。這裏又有常見兩種情況:1)對於常用的現代化名詞,如“社會主義”,“現代化”等,無法找到相應古名詞代替,結果只能硬在文言文裏引用,使得寫出來的文言文顯得不倫不類,這可見於許多當代老學者的文言文裏,也可從廖承誌與蔣經國的公開信裏發現;2)即使不是壹些非要使用的名詞,謂詞,也習慣於用壹些用慣了的現代詞使用,這在謂詞使用上尤其明顯,有些現代文言文不過變成了壹種四字壹斷的形式,似乎有些古味,但實際上並不是文言文。

關於第壹點,我認為主要還是因為文言文被荒蕪近壹百年(實際上是從清末新政開始的),沒有在社會上形成壹股較大的寫作力量,結果使得大量湧現在社會裏的現代化名詞得不到文言簡寫的規範。實際上,文言文在古代,也同樣碰到新名詞湧現的問題,但因為社會上的壓倒性寫作是文言文(不要以為古代的寫作都是文言文,例如唐朝的變文,南宋的朱子語錄,明朝的話本小說,如三言二刻,還有介於二者的《三國演義》體裁),使得不斷湧現出來的新名詞很快得到規範。

所謂“規範”,就是按照更古的文言文法,把新出現的名詞進行統壹的簡化,當然,這個過程不是 *** 命令下進行的,而是由大多數人在交流作品時形成的***識,朝廷定期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命題和作文、奏折、塘報公文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所以,如果寫作文言文能在將來形成壹個較大規模的運動,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至少部分解決。

清末梁啟超就是壹個嘗試者,梁啟超的文言文(見他的《飲冰室文集》)裏含有大量的新名詞,而他試圖對這些名詞進行文言規範化,由於他的名望,使得他文章寫法為社會上許多人所效法,形成了所謂“梁啟超體”,當時有些老學究譏笑梁文是文白夾雜,我認為是偏頗的,除非這些老學究寫文章時回避聲、光、電、化和其他新名詞,但他們做不到。 關於第二點,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現代文言文教育的問題,壹句話,缺乏練習。

現在中學的文言文課文不是沒有,雖則少了些,更重要的是教師從不讓學生進行文言文寫作,甚至連造句都不做。其次,主要因為“小學”的教育進行得很少,所謂古人說的小學,就是文字學,使得現代人掌握的漢字很少,不能變通地使用單個字表達意思。

壹旦寫起文言文來,字到用時方恨少,寫去寫來,就是現在知道的幾個字,結果當然被人家或自己看來是現代文的簡化,而不是道地的文言文了。 二、現代文言文在風格上單壹。

實際上,古典文言文是有很多文體風格的。例如先秦古文,它已經和兩漢以後的文字有較大的差異了,《左傳》的風格就是其中之壹,《論語》則是另壹種風格。

魏晉時期興起的駢文,即四六文又是另外的風格。中唐時期興起的古文運動,本是反抗駢體文,復古先秦古文,即無韻無格律的古文,但因時代不同,這個古文已經與先秦古文有較大區別了,以後的古文基本上是韓愈的復古運動風格的模子。

但以後的文言文並不都是古文(狹義古文),有些文章實際上是古文和駢文的混合,這在檄文,奏折裏大量采用。現代人基本上是模仿韓愈古文的寫作,更直接的是追逐清桐城派的寫作風格,對於其他文體,如駢體文,練習得不多,結果使文章顯得才氣不足。

要知道,雖然駢體文辭藻華麗,重形式輕內容,但它卻有使文章華麗的優點。完全地模仿桐城派的寫作風格,或不自覺地模仿了,使得文章顯得很俗氣,不客氣地說,壹些知名老學究的文言文就帶有這種俗氣。

解決的方法,還是多讀古代各種文體風格的文章,多練習。 三、詩詞化文言文。

許多人練習文言文是從愛好古典詩詞以後開始的,古典詩詞在現代中國有遠多於練習文言文的參與者。古典詩詞雖然是古典文學的重要壹方面,卻決不是文言文,即使使用它來寫作增加了文章的優美。

要知道,古人的寫詩雖然是廣泛的業余愛好,卻不是日常最主要的寫作方式,以古典詩詞的方式寫作文言文有壹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虛詞使用,如“之、乎、者、也、耳、邪、耶、惟、夫、若”等字的使用,這些字的使用,使文章抑揚頓挫,粘接通暢。要知道,古人寫文言文很註意文章的音韻,寫完壹篇文章以後,常常要反復吟誦,這些虛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典故掌握太少。典故不能多,但在壹些關鍵地方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敘述簡練,不需要羅嗦重復,而簡潔是文言文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條,是我能想到的原因,肯定還不夠。 文言文和方塊字是中華傳統文化能夠保持數千年而不墜的基本原因,以前壹些學者忽略了文言文的“公約”(即Protocal)功能,以為只要方塊字就能保持傳統文化了,這是片面的。

簡單舉個例子:《朱子語錄》就是用南宋福建方言寫的,現在沒有幾個人讀得懂。由於中國地形復雜,疆域遼闊,被分成許多方言區,而且難於做到官話被推廣到各地(就是現在都還做不到普通話的完全推廣),如果寫作采用口語化,即白話,相信現在沒有幾個人能理解古代的典籍了。

而且倘若沒有文言文規範寫作,方塊字本。

4. 文言文解釋(會什麽就寫什麽)越多越好先寫古文再寫翻譯/重點字/壹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還要把每個實虛詞的解釋了解透徹,這是基本,就好比看壹篇文章壹樣,如果這篇文章有很多字妳不認識,那麽妳肯定壹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現在我們同學已經有80%的實虛詞已經了解,剩下的時間看壹下並用筆標記壹下妳不會的那些實虛詞並把它背誦下來.接下來我們講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及做題技巧.壹、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壹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壹步:初讀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壹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壹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壹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壹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的道德規範,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第壹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屆有些考生在讀文言語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壹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應該說,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還是非常普遍的,其實妳應該明白,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所選的文言語段壹定不會容易到壹看即懂的地步,第壹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緊張. 第二步:細讀題目 在這壹步驟當中,須壹壹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壹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壹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壹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妳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壹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壹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壹題,妳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壹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 這壹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壹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通過這壹步閱讀之後解答壹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應該說文言應試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壹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學生須加以掌握和運用.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二文言文閱。

5. 關於閱讀的幾個疑惑假期裏買了本《史記》想提高壹下自己的古文能力

其實我和妳年齡差不多,只怕妳不笑話我小小年紀卻來指教別人,我要是讓妳不舒服,請原諒我.首先,如果想提高古文能力的話,我建議妳買這幾本書看看:王力《古代漢語》,《王力古漢語詞典》楊伯峻《論語譯註》,《孟子譯註》,《文言語法》楊金鼎主編的《古文觀止全譯》其實現代人學習古文不必走古人費時費力的老路,完全可以像學外語壹樣學文言.最理想的學法是系統學習和閱讀相結合.這幾本書不少是繁體的,我不知道妳能否適應,如果妳適應不了,那就別學古典文學了.妳說些妳寫古詩詞,我想知道妳都讀過那些文學作品,多少與文學有關的書,多少與美學有關的書,多少與哲學,思想有關的書.胸中積累了多少東西是個重要問題.記錄生活,我不太清楚妳到底指什麽.是"物不平則鳴"?妳說妳傻傻的,所以我估計妳不是.妳指的應該是記錄生活事件和隨感吧. 關於擬境的問題,我深有同感.我覺得原因是這樣,首先古人的生活環境與我們差異很大,其詩詞之語匯適用於他們所處的社會文明,即便我們飽讀詩書,可當我們想歌詠當下時,卻找不到可用的詞匯,那麽想到之詞匯所構成之情景便是讓人覺得不倫不類,模擬出來的情景.這真的是個涉及面很廣很值得探究的問題.其實我還有很多想法,但比較混亂,還是先多讀些書吧.但我覺得不必為覺得自己寫不出好詩發愁.福樓拜都焚稿呢,妳怕什麽.關於妳的第三個問題,我想說感悟啊,思想啊,都不是逼出來的.沒有就沒有唄,是壹個心靈健康,善良的人,比什麽都強.妳可要知道在中國不少學者,知識分子都是心術不正,或是有別的問題的,余秋雨就是壹例(當然他沒到心術不正的程度,可以和易中天放到壹類).可能這世上最缺的就是單純明澈的人,我也有像妳壹樣的朋友,也很喜歡和他們相處.仰視那些偉人(尤其是思想家,文學家),妳或許覺得成為他們很好,可妳想壹想,屈平賦騷,蓋自怨生,子長受辱,發憤而成史記,哪壹個詩人不是賦到滄桑體便工.他們的成長要經歷多少磨難啊.我最後推薦妳本書看吧,李澤厚《美的歷程》,受用終生也說不定(這話怎麽像傳說中的世外高人說的).。

6. 找關於狗的文言文,體現忠誠等

義犬救主華隆好弋獵.畜壹犬,號曰“的尾”,每將自隨.隆後至江邊,被壹大蛇圍繞周身.犬隧咋蛇死焉.而華隆僵仆無所知矣.犬仿徨嗥吠,往復路間.家人怪(怪:對。

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隨犬往.隆悶絕委地.載歸家,二日方蘇.隆未蘇之前,犬終不食.自此愛惜,如同於親戚焉.翻譯:有個叫華隆的人喜歡帶著狗四處遊玩,於是呢就餵養了壹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遊都會帶上它.有壹次,這個叫華隆的人到了壹江邊,被壹條大蛇圍困.於是那條狗將蛇咬死了.而華隆渾身僵硬的臥在地上,毫無知覺.“的尾”在他周圍轉來轉去不停的吠叫,家人發現這狗奇怪的舉止,很是疑惑,便跟著狗壹起來到了江邊.發現華隆蜷縮著,急忙將他送回家.兩天後才蘇醒過來.在他還沒有蘇醒的這兩天,那只狗壹直都沒有吃飯.他知道這件事了以後,從此對:“的尾”愛護有加,無微不至,像是對待他的親戚朋友壹般.體現了狗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