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片名壹樣,電影講述了12個貝殼狀UFO降臨在世界各地的故事。看似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外星人入侵地球,誰能料到這部看似科幻的電影的內核竟是滿滿的社會關懷。在當今的科幻片裏,要不就是滿屏絢爛奪目的特效,要不就是天馬行空的燒腦設定,《降臨》難能可貴的將視角拉回到文明最初的碰撞,讓電影在天馬行空之余,也能夠腳踏實地。
如果抱著去看地球人與外星人大戰的朋友可能就會失望了,其實像《獨立日》裏那樣,外星人壹言不合就入侵地球的設定是非常戲劇化的。在兩個外星文明剛剛接觸之際,更多的應該是彼此之間小心翼翼的試探與交流,而不是外星人壹落地就滿嘴飆起英文,《降臨》便是將視角設定在了這個長期被人們忽視的不起眼的環節上。
電影在壹開始就從女主角路易斯的視角進行了簡短而有力的刻畫:透過大學裏的電視新聞,12駕“貝殼”降臨在世界各地的信息傳播開來,電視機前學生們陷入恐慌,露易絲從人群後走過,並不太在意新聞,徑直走向教室授課。此後也是像往常壹樣上班工作,回家打開新聞滿是人們對於“貝殼”的恐懼,她卻晚上依然睡得很香。
這段刻畫沒有半句廢話,甚至壹舉多得,既交代了電影的背景與社會環境,也入目三分的鋪墊了露易絲堅韌、果敢的形象,非常妙。
露易絲是大學裏的語言學教授,曾與軍方有過多次翻譯上的合作,於是自然的,被軍方的壹位上校請去了壹駕“貝殼”所在的前線。與她同行的還有壹名物理學家伊恩,兩人將攜手合作,結合物理學與語言學的角度,破譯“貝殼”裏的外星人“七肢怪”的語言,弄清“七肢怪”來到地球的目的。
電影比較遺憾的壹個地方就是為了著重刻畫女主角露易絲而弱化了男主角伊恩。伊恩在電影裏面的形象並不豐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伊恩甚至成了露易絲的附屬品,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只是編劇覺得需要這麽個角色來豐滿露易絲的整個人生而已。當然這是後話了,妳得看完電影才能體會到這些。露易絲與七肢怪的交流、運用語言學技巧逐步破譯外星語言的過程非常有意思。
當壹群穿著橙色防化服的人站在“七肢怪”面前與它們進行交流時,露易絲拍著胸脯在白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七肢怪”是否能分清這串英文指的是眼前這個在寫字的小人,還是面前這壹群小人總的物種代稱?
當露易絲向“貝殼”裏的兩只“七肢怪”拋出“What’s your purpose on Earth?(妳們來地球的目的是什麽?)”的問題時,“七肢怪”又是否能理解,這裏的“your”指的是它們兩只“七肢怪”,還是所有來到地球的“七肢怪”(即妳與妳們的差異)?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歧義,卻是兩種陌生語言交流之初,最為重要且關鍵基礎。壹旦基礎建立的有所偏差,之後交流產生的歧義將成指數倍的增長。以至於,用文字的形式進行交流的美國人,最後翻譯出“七肢怪”的目的是“為人類提供武器”;而用麻將遊戲形式與“七肢怪”進行交流中國軍方,最後翻譯出的結果卻是“來地球使用武器”。
聯想現實,妳就不難發現,即便是各種語言系統融匯已久的人類社會,卻仍然問題不斷。舉壹個例子來說,在《超人:鋼鐵之軀》裏飾演反派佐德將軍的著名演員邁克爾珊農,被媒體報道稱其在觀看《超人》續作《蝙蝠俠大戰超人》時竟然睡著了。看到這樣的標題妳或許是覺得《蝙超》這部電影太無聊了,然而實際上他是在跨洋飛機上看完了這部電影,他實在太忙了,很遺憾只能以這種方式欣賞電影。他還補充道他加入《超人:鋼鐵之軀》是因為他認為那是個很美的故事,當然最後這句可成不了新聞標題。
挺有意思的不是嗎?語言融匯、建立之初,學者專家們都是小心翼翼進行壹次又壹次的探討與商定,才能取得壹點進展,謹慎只是為了使語言更加準確。而現在呢,曲解、斷章取義已經成為壹種獲取利益、博取關註的流行手段,語言的準確性與權威性,成了壹個笑話。
流言、謠言不絕於耳,語言的誕生本是為了更好的交流,現在交流確實方便多了,腦子卻被弄成了壹團糟。
《降臨》作為壹部科幻電影能有這樣的社會關懷,我覺得非常好,這很了不起,很偉大。這部電影的降臨,無疑是給科幻這個題材重新註入了壹股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