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壹,在文學界壹直享有聲譽。它成書約於1350年左右,是我國第壹部章回體長篇白話文小說,也是四大名著中成書最早的壹本。它講述的主要是1119年到1121年前後的農民起義。1998年,央視還播出了以水滸為原型的同名電視劇《水滸傳》。
其與原著基本上較為符合,人物的飾演、性格、形象刻畫得都比較接近,是壹部十分優秀的影視作品。有句話叫做“少不讀水滸”,這其中緣由說來就頗有意思了。大概是因為水滸中總是充滿了反復性:最初說好了是起義,可最後到頭來卻被朝廷招安,平日裏說是稱兄道弟,卻處處都尋不著兄弟的情義。
說的是義氣心存正義,但是卻又處處都是陰謀詭計。但是也正是這樣的反復,才讓這本文學巨作充滿了價值。它將人性的復雜刻畫的淋漓盡致,完美地表現出了“人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在水滸這本書中,宋江可以說是壹個具有標誌性的角色了,他是梁山最後的領頭人,手裏掌握著實際的權力。
水滸中將他刻畫成“及時雨”壹般的形象,;梁山的諸位好漢們都因為對他的敬仰而匯聚在了壹處,成為了“壹家人”。並且,原本有些被迫上了梁山,對他本不是很服氣的兄弟,最後也服從於他了,就是這樣壹個看起來滿口兄弟情誼,仁義道德的人,最後卻選擇了招安的路,之前的壹切似乎變成了壹場大笑話。
而宋江最後的下場也是讓人唏噓不已:朝廷賜下壹杯毒酒將其鳩殺。並沒有被毒酒賜死的吳用,看到他死後,也跟著壹起在他墳前上吊自盡而亡了,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從書中看,這要營造烘托出的無非就是吳用的壹片忠心,他在被宋江托夢之,內心感悟極深,奸佞當道,自己也已經無法回天。
回憶起往昔種種,不禁心灰意冷,所以才選擇用自盡來結束這壹切。但這背後其實還有更深的原因:他不得不死。此時的他自盡了,在後世還能落下個“忠心不二”的好名聲,否則讓他獨自面對這亂成壹團糟的梁山兄弟們,他的日子恐怕是比死還難受,比死還要煎熬。
之前我們說到了那些被逼迫上了梁山的“好兄弟”中,原本有許多都是對宋江等人不服氣的。他們的背景各有來頭,其中也不乏壹些富家子弟,甚至還有壹些人在官場上人脈甚廣。朱仝就是壹個例子,他原本是滄州知府信任的手下,有著大好的光明前途,結果自己卻被吳用陷害了,無奈才上了梁山。
還有盧俊義,他算得上是個“絕世高手”,原本就是壹個“高富帥”,卻因為宋江、吳用想要壯大梁山的聲勢,而被陷害背上了壹個“造反”的罪名,讓其不真造反都不行,被迫也加入了梁山。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既然都是被逼的,內心裏免不了就會有恨。
之前還有宋江這個壹把手坐鎮,大家表面上顯得也就沒那麽不客氣,還算過得去,但現隨著宋江的招安和離世,吳用壹個人就很難再“鎮壓”得住他們了,少了宋江得庇護,他得日子自然不會好過。所以,與其每天惶惶不安地過日子,還不如痛快地了解,讓自己也走得體面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