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人生的轉輪在預定的軌道上周而復始地運動著,生活的節奏在有條不紊地延續著,有成功,就會有失敗;有榮譽,也會有恥辱。
生命的贊歌就在於它能不斷地繼續與重復,成功和失敗往往會結伴而來。平日裏的我們總是在高談成功與失敗,而當我們真正面對它們的時候,是否還能夠豁達處之呢?曾經,我徘徊過,思索過,追尋過,最終是老子給了我答案。榮,江山依舊,風采猶然,恰滄海巫山,熟視歲月無疏,浮華萬千,不屑過眼煙雲;辱,胯下韓信,雪低蒼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壹步,海闊天空,不屑因噎廢食。成功,是我們揚鞭策馬,登高臨遠的驛站;失敗,有我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的傲岸。成功與失敗只會將我們的人生之路點綴地壹徑芬芳,而不會讓我們迷失方向。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它是壹種人生態度,更是壹種面對生命做出的抉擇,俗語雲:“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災難的來臨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的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能夠在災難來臨之際做到寵辱不驚,或許,災難真的會變成祈福。
欣賞壹種思想就要敢於吐露心聲,敢於書寫情懷。也許有人會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包含著消極的成分,對我們今天的成長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不可否認,它裏面確實有壹種順應天命的思想,不過我們更應該關註它對我們的激勵作用,其實評價壹種思想就像評價壹個人,不能只去關註它的缺陷,更需要審視它所擁有的價值;體味它所做出的貢獻;收藏它所給予的經驗。
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動的群山。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妳會發現不止這些……
2. 《有無相生》選自誰的文言
有無相生
《老子?二章》有關對立面相互依存的命題。《老子》認為事物都要以它的對立面作為自己存在的根據。“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三十九章》諸如美醜、難易、長短、前後、有無、損益、剛柔、強弱、福禍、榮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勝敗、攻守、進退、靜躁、輕重等等,都是既對立又統壹的。壹方不存在,另壹方也就不存在了。
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3. 求壹篇800字作文《老子》中表現了很鮮明的辯證思維特點,如“有無生命的大智慧——讀《老子》有感 壹 “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贊嘆.老子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於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時,誕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當時的中國呈現出極為燦爛的文化,壹些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紛紛產生,壹時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個偉大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正因為有了老子才更加偉大.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裏,他潛心於書籍之中,所以習得鑒往知來的歷史,所以對人世有了得深的體認.老子運用他深邃的思維,創造出了燦爛亙古的道家思想. 其間,同時代的另壹位偉人孔子來拜訪.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問題,對老子的博學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懷著感激的心情離開了洛陽.回到魯國後,常常對人贊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麗的語言贊美老子:鳥會飛,我知道;魚會遊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壹樣啊! 二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樣的呢? 應該說,老子本意是用於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處卻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決竅. 自古以來,壹般的教誨都是:人要表現堅強,不要表現柔弱;人要表現聰明,不要表現愚魯.而老子的觀點則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現柔弱,不要表現堅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表現聰明;人要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壹種以退為選的權變,壹種驕敵之誌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註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在身體上,牙齒最硬,可謂“剛”,而舌頭則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紀大了,牙齒都脫落,而舌頭完好,這是為什麽?大樹比小草剛強的多,但時,當臺風來的時候,大樹經常連根拔起,而小草卻安然無恙;風無形無體,卻能夠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可謂至“柔”,卻能夠懷山襄陵.這不是說明了剛強的未必是強,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強嗎? 三 以柔克剛的事例,歷史上多矣. 秦漢時馳騁於蒙古草原的匈奴曾盛極壹時,然而在冒頓統壹匈奴前卻經常受東胡國的欺侮.壹次,冒頓得到壹匹好馬.東胡王得悉後,派人來索取.冒頓部下氣憤,但冒頓將馬送於東胡王.後來東胡王得悉冒頓的妻子很漂亮,派人來要.冒頓的部下更加氣憤,紛紛表示要與東胡拼命,士可殺,不可侮.但冒頓又派人把妻子送給了東胡王.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便放松了警惕,整天飲酒作樂.後來,東胡王又派人向冒頓索取土地.這次冒頓斬掉東胡俠者,召來哲師大會,殺奔東胡.直到匈奴兵臨城下,東胡王才恍然大悟,但悔之晚矣.於是強大的東胡國被小小的匈奴滅掉了. 越王勾距臥薪嘗膽滅呈更是“以柔克剛”的範例.越國被吳國打得大敗,於是勾踐向美稱臣求和,並親自為吳王打掃家室三年,又向呈王送上美女西施,可謂施盡“柔”之能事.美王夫差則扮演了可悲的“剛強”者.他自恃強大,無視臥薪嘗膽的勾踐,率兵參加中原大戰,爭奪霸主,壹度盛極壹時.但好景不長,二十年後強大的吳國已外強中幹,吳宮被弱者越甲三千夷為平地. 漢祖劉邦與霸王項弱的楚漢之爭,司馬 詐病賺曹爽,王浚為石勒所亡,…… 歷史上演繹的以柔克剛的事便不勝枚舉 四 《素問經》上說,上知天文,下通地埂,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處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專著論述.在為人處世這方面,道家可謂擊中要害.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時,談論了諸子思想的要旨,並歷數了儒法墨等諸家長短,卻惟獨對老子的道家褒麗不貶.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揭示了為人處事中極奧秘的要點.壹句“紅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競爭者取勝的訣竅.可惜讀懂哲理智慧的書的人,又有幾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對萬事生長歷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讓人感到它們的任何註釋都是多余累 . 或許妳以為只要已身端正,名正言順,就可以以正壓邪,什麽事都好辦,其實謬不然.在嚴酷的現實中卻要處處碰壁,事事不順.這時妳不妨看看《老子》.它並不要求人們消極遁世,它貌似出世的書,談的卻盡是入世的道理.只不過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則主張以迂回達到目的;申韓 尚臺強制強,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河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這句話說得多麽深刻!老子真是個 天下競爭之術化為藝術的智者. 有時,妳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與人爭強勝鬥勝.結果呢?呀許表面上妳勝利,痛快淋漓地將對方休落甚至痛打了壹頓,可事實上,這就埋下了仇恨的樣子,留下更大隱患,無形中給自己留下更多障礙.它們對事業的損害,將大大,超過那壹時的風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手法有時行不通;而迂目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達到目的,戰勝強者,而且不至於留下隱患,何樂而不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
4. 有無相生的故事有壹個笑話,講父親要給兒子娶個媳婦。他去找比爾蓋茨,說我給妳女兒找了個老公,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又找到世界銀行總裁,說我推薦壹個副總裁給妳,是比爾蓋茨的女婿。這樁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這樣做成的。這位父親深通老子哲學,本來不存在的“無”都符合對象的預期,於是就產生了“有”。
商業上,新品類的運作;社會中,人的成長,何嘗不是“無中生有”呢?
5. 有無相生有什麽具體的例子麽這兩天有人談起了老子,不覺勾起了我的興趣。其實,因為小的時候被老人強行要求背誦《道德經》,從內心裏壹直是對之有抵觸感的,盡管非常欣賞這部大著,但行文時又大都避開它,不願意談它,由此可見“逆反”心理之烈。
有意思的是,因為老子的東西根深蒂固的被接受了,因此在讀中國古代文人的東西時,難免就會於不知不覺中,拿這把尺子度量度量,每有會心處,輒欣欣然爾。能夠發現壹些詩文裏隱藏的老子密碼,破解其中的貓膩,不但很有趣;而且很好玩。
都說王維受佛教的影響最大,這個沒有問題。大家都知道,王維的母親師事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禪師三十余載,是壹個篤信禪宗的、虔誠的佛教徒,王維從小就是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骨子裏受佛教的影響很深。因此在他開元十七年從淇上歸長安拜道光禪師學頓教的時候,這個家傳似乎延續下去了。這個道光的法系不是太清楚,但有資料證明,道光密授於五臺寶鑒禪師的這個“頓教”與南禪宗之頓教,不是壹碼事,這個與本文無關,撇開不談。
說出上面壹大段的目的意在說明,王維的詩中佛教的因子非常深是其來有自的,這已經有大量的古今人士論證過了,也是壹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李唐王朝是宗老子的,自認老子是他們的祖先,因此,曾經舉國家之力推廣老子的學說,極端的時候曾經滅佛,因為它們之間的爭執如火如荼;因此,王維在其詩作中受到老子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去分析他的詩,非常的有趣,本人曾經把他的詩壹首壹首的分析過,做了大量的與道家有關的筆記,可惜的是,因為有別的更感興趣的事要做,這個問題就沒有再系統的、深刻的研究下去,就這樣不了了之了。但還是有壹個例子強烈的留在了腦子裏,並且認為,王維的這句詩是對老子“有無相生”理論的壹個最好的註解。
《漢江臨眺》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壹首詩,王維通過這首詩把他駐足漢水時的感覺,用壹個個龐大的意象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到了震撼與內在的力量。全詩如下:“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這首詩的妙處,大家可以具體看有關的解讀,這裏從略。
單看這壹句:“江流天地外”,講動的東西,很奇妙,漢江的水就在眼前,妳是看得到的,實實在在的;但妳看著它流遠了,流到哪裏去了呢,妳看不到,也無法看到,只能用壹個很模糊的概念“天地外”,讓讀者去想像了。這個“天地外”,就是妳看不到的“無”,而這個無,又是現實存在的,它只是相對於妳有限的視覺來說是“無”。妳看到的“有”與妳看不到的“無”,是壹而二,二而壹的,不可分割的壹個整體,“有”與“無”構成了壹個完整的存在―――漢水。
再看另壹句:“山色有無中”,是講靜的東西,它給人壹種撲朔迷離、若有若無的感覺。但靜中蘊含著動。山是不動的,但因為它很遙遠、或者是受到雲霧的遮掩,它會時斷時續的清楚與模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又好像是動著的,而事實上它沒有動。這是壹種非常奇妙的感覺,由於距離與外界的幹擾,山色淡倒了極點,迷離朦朧,變幻不定,就像它忽遠忽近的在變魔術。動與靜又神奇般的在人的視覺中相互轉化了。
老子第二章提到了“有無相生”的論題,這句話壹般有下面幾種理解方式。壹,老子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認為“反者,道之動”,即天地萬物變化發展,最終又歸於無。無又生有,有歸於無,周而復始,至於無窮,故曰“有無相生”。(黃瑞雲)。二,道,包括無與有,二者同實而異名,因此可見道之玄。……《老子》以“有無相生”來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李震)。三,還有的認為,“有無相生”屬於形而下之“器”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只可以說“有無相生”,而不可說“有生於無”。其中“有無”是壹般名詞,是相反相成的關系。很麻煩,有的人就這壹句話就寫成了長篇大論,妳不要說讀了,壹看就發怵。
其實越是看起來復雜的東西,越是很簡單。莊子不是說過,道在屎溺中嗎,壹切的大道理最終都要被簡單的利用。“有無相生”,妳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有和無相互對比而產生、而***存、而互為映襯。這麽壹來,這句話的最好的註腳,豈不是王維的這句詩嗎?
壹管之見,歡迎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