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1.失明的數學家歐拉 歐拉的驚人成就並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環境中工作,經常抱著孩子在膝上完成論文,也不顧較大的孩子在旁邊喧嘩。歐拉在28歲時,不幸壹支眼睛失明,過了30年以後,他的另壹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雙目失明以後,也沒有停止過數學研究。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繼續工作著,在他雙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間,還口述著作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由於歐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歐拉全集是十分困難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學會就開始整理出版,直到現在還沒有出完,計劃是72卷。 歐拉在他的886種著作中,屬於他生前發表的有530本書和論文,其中不少是教科書。他的著作文筆流暢、淺顯、通俗易懂,讀後引人入勝十分令讀者敬佩。尤其值得壹提的是他編寫的平面三角課本,采用的記號如sinx,cosx,……等等直到現今還在用。 歐拉1720年秋天入巴塞爾大學,由於異常勤奮和聰慧,受到約翰?伯努利的嘗識,給以特別的指導。歐拉同約翰的兩個兒子尼古拉?伯努力和丹尼爾?伯努利也結成了親密的朋友。 歐拉19歲寫了壹篇關於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的獎金,從此開始了創作生涯。以後陸續得獎多次。1725年丹尼爾兄弟赴俄國,向沙皇喀德林壹世推薦歐拉,於是歐拉於1727年5月17日到了彼得堡,1733年丹尼爾回巴塞爾,歐拉接替他任彼得堡科學院數學教授,時年僅26歲。 1735年,歐拉解決壹個天文學的難題(計算慧星軌道)。 這個問題幾個著名數學家,幾個月的努力才得以解決,歐拉卻以自已發明的方法,三日而成。但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不幸右眼失明,這時才28歲。 2.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壹個山村裏。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壹學就懂。可量,後來的壹堂數學課影響了他壹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壹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壹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壹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壹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征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壹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壹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壹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註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壹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壹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壹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裏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壹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麽,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壹條正確的道路,這是壹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壹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3.數學家的墓誌銘 壹些數學家生前獻身於數學,死後在他們的墓碑上,刻著代表著他們生平業績的標誌。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裏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德國數學家高斯在他研究發現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法後,便放棄原來立誌學文的打算 而獻身於數學,以至在數學上作出許多重大貢獻。甚至他在遺囑中曾建議為他建造正十七邊形的棱柱為底座的墓碑。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壹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壹樣”。這是壹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4.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壹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壹而周三有余",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壹.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麽方法得出這壹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麽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壹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制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壹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采用的壹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壹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恒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壹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壹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壹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5.數學奇才——伽羅華 1832年5月30日晨,在巴黎的葛拉塞爾湖附近躺著壹個昏迷的年輕人,過路的農民從槍傷判斷他是決鬥後受了重傷,就把這個不知名的青年擡到醫院。第二天早晨十點鐘,他就離開了人世。數學史上最年輕、最有創造性的頭腦停止了思考。人們說,他的死使數學發展推遲了好幾十年。這個青年就是死時不滿21歲的伽羅華。 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壹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壹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壹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裏工作”。 1828年,17歲的伽羅華開始研究方程論,創造了“置換群”的概念和方法,解決了幾百年來使人頭痛的方程來解決問題。伽羅華最重要的成就,是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論改變了整個數學的面貌。1829年5月,伽羅華把他的成果寫成論文,遞交法國科學院,但伴隨著這篇傑作而來的是壹連串的打擊和不幸。先是父親因不堪忍受教士誹謗而自殺,接著因他的答辯既簡捷又深奧令考官們不滿而未能進入著名的巴黎綜合技術學校。至於他的論文,先是被認為新概念太多又過於簡略而要求重寫;第二份推導詳盡的稿子又因審稿人病逝而下落不明;1831年1月提交的第三份論文又因評閱人不能全部看懂而被否定。 稱量皇冠的難題 6.王冠的重量 在壹般人看來,阿基米德是個“怪人”。用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話說:“他象是壹個中了邪術的人,對於飯食和自己的身體全不關心。”有時候,飯擺在桌子上叫他吃飯,他好象沒聽見,仍舊在火盆的灰裏畫他的幾何圖形。他的妻子,要時時看守他。譬如他用油擦身的時候,便呆坐著用油在自己身上畫圖案,而忘記原來是作什麽事的了。他的妻子更怕送他到浴堂裏去洗澡,這個笑話是因為國王的壹個新冠冕而引起的。 國王在前不久,叫壹個工匠替他打造壹頂金皇冠。國王給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數量的黃金。工匠的手藝非常高明,制做的皇冠精巧別致,而且重量跟當初國王所給的黃金壹樣重。可是,有人向國王報告說:“工匠制造皇冠時,私下吞沒了壹部分黃金,把同樣重的銀子摻了進去。”國王聽後,也懷疑起來,就把阿基米德找來,要他想法測定,金皇冠裏摻沒摻銀子,工匠是否私吞黃金了。這次,可把阿基米德難住了。他回到家裏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沒有想出辦法,每天飯吃不下,覺睡不好,也不洗澡,象著了魔壹樣。 有壹天,國王派人來催他進宮匯報。他妻子看他太臟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時候,腦子裏還想著稱量皇冠的難題。突然,他註意到,當他的身體在浴盆裏沈下去的時候,就有壹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同時,他覺得入水愈深,則他的體量愈輕。於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壹邊跑,壹邊叫:“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解決皇冠的辦法找到啦!” 他進皇宮後,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先做壹個實驗,才能把結果報告給妳。”國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將與皇冠壹樣重的金子、壹塊銀子和皇冠,分別壹壹放在水盆裏,看金塊排出的水量比銀塊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皇冠摻了銀子!”國王看了實驗,沒有弄明白,讓阿基米德給解釋壹下。阿基米德說:“壹公斤的木頭和壹公斤的鐵比較,木頭的體積大。如果分別把它們放入水中,體積大的木頭排出的水量,比體積小的鐵排出的水量多。我把這個道理用在金子、銀子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而銀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樣重的金子和銀子,必然是銀子的體積大於金子的體積。所 以同樣重的金塊和銀塊放入水中,那麽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的水量少。剛才的實驗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多,說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的密度小,這就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制造的。”阿基米德有條理的講述,使國王信服了。實驗結果證明,那個工匠私吞了黃金。 很多滴瀝~ ~ ~ ~我找了六個,希望妳認真看看~ ~ ~ 1。從壹加到壹百 高斯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壹手資料常來自高斯本人,因為他在晚年時總喜歡談他小時後的事,我們也許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許多人都證實了他所談的故事。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壹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妳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外壹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壹直暗地裏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裏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帶笑說,他在學講話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了,還常說他問了大人字母如何發音後,就自己學著讀起書來。 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壹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壹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壹張石板上,就這樣壹個壹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壹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鐘,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壹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師壹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壹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壹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壹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 101,……,49+52=101,50+51=101,壹***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壹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壹樣,把數目壹對對地湊在壹起。 2。波蘭偉大的數學家伯格曼(Stefan Bergman,1898-1977年)離開波蘭後,先後在美國布朗大學、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工作。他不大講課,生活支出主要靠各種課題費維持。由於很少講課,他的外語得不到鍛煉,無論口語還是書面語都很晦澀。但伯格曼本人從不這樣認為。他說:“我會講12種語言,英語最棒。”事實上他有點口吃,無論講什麽話別人都很難聽懂。有壹次他與波蘭的另壹位分析大師用母語談話,不壹會對方提醒他:“還是說英語吧,也許更好些。” 1950年國際數學大會期間,意大利壹位數學家西切拉(Sichera)偶然提起伯格曼的壹篇論文可能要加上“可微性假設”,伯格曼非常有把握地說:“不,沒必要,妳沒看懂我的論文。”說著拉著對方在黑板上比劃起來,同事們耐心地等著。過了壹會西切拉覺得還是需要可微性假設。伯格曼反而更加堅定起來,壹定要認真解釋壹下。同事們插話:“好了,別去想它,我們要進午餐了。”伯格曼大聲嚷了起來:“不可微—不吃飯。”(No differentiability, no lunch)最終西切拉留下來聽他壹步壹步論證完。 有證據表明伯格曼總在考慮數學問題。有壹次清晨兩點鐘,他撥通了壹個學生家裏的電話號碼:“妳在圖書館嗎?我想請妳幫我查點東西!” 還有壹次伯格曼去西海岸參加壹個學術會議,他的壹個研究生正好要到那裏旅行結婚,他們恰好乘同壹輛長途汽車。這位學生知道他的毛病,事先商量好,在車上不談數學問題。伯格曼滿口答應。伯格曼坐在最後壹排,這對要去度蜜月的年輕夫婦恰巧坐在他前壹排靠窗的位置。10分鐘過後,伯格曼腦子裏突然有了靈感,不自覺地湊上前去,斜靠著學生的座位,開始討論起數學。再過壹會,那位新娘不得不挪到後排座位,伯格曼則緊挨著他的學生坐下來。壹路上他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著數學。幸好,這對夫婦婚姻美滿,有壹個兒子,還成了著名數學家。 3。哥德爾(Kurt Godel,1906-1978年)的舉止以“新穎”和“古怪”著稱,愛因斯坦是他要好的朋友,他們當時都在普林斯頓。他們經常在壹起吃飯,聊著非數學話題,常常是政治方面的。麥克阿瑟將軍從朝鮮戰場回來後,在麥迪遜大街舉行隆重的慶祝遊行。第二天哥德爾吃飯時煞有介事地對愛因斯坦說,《紐約時報》封面上的人物不是麥克阿瑟,而是壹個騙子。證據是什麽呢?哥德爾拿出麥克阿瑟以前的壹張照片,又拿了壹把尺子。他比較了兩張照片中鼻子長度在臉上所占的比例。結果的確不同:證畢。 哥德爾壹生花了很大精力想搞清楚連續統假設(CH)是否獨立於選擇公理(AC)。在60年代早期,壹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數學家柯恩(Paul J.Cohen),與斯坦福大學的同事們聊天時揚言:他也許可以通過解決某個希爾伯特(Hilbert)問題或者證明CH獨立於AC而壹舉成名。實話說,柯恩當時只是傅裏葉分析方面的行家,對於邏輯和遞歸函數,他只擺弄過不長時間。柯恩果然去專攻邏輯了,大約用了壹年的時間,真的證明了CH與AC獨立。這項成果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智力成就之壹,他因此獲得菲爾茲獎(Fieids Medal,比自然科學界的諾貝爾獎還難獲得)。柯恩的技術是“力迫”(forcing)法,現已成為現代邏輯的壹種重要工具。 當初的情形是:柯恩拿著證明手稿去高等研究院找哥德爾,請他核查證明是否有漏洞。 哥德爾起初自然很懷疑,因為柯恩早已不是第壹個向他聲明解決了這壹難題的人了。在哥德爾眼裏,柯恩根本就不是邏輯學家。柯恩找到哥德爾家,敲了門。門只開了6英寸的壹道縫,壹支冷冰冰的手伸出來接過手稿,隨後門“砰”地關上了。柯恩很尷尬,悻悻而去。不過,兩大後,哥德爾特別邀請柯恩來家裏喝茶。柯恩的證明是對的:大師已經認可了。 4。維納(1894-1964年)是最早為美洲數學贏得國際榮譽的大數學家,關於他的軼事多極了。維納早期在英國,有壹次遇見英國著名數學家李特爾伍德(Littlewood)時說:“噢,還真有妳這麽個人。我原以為Littlewood只是哈代(Hardy)為寫得比較差的文章署的筆名呢。”維納本人對這個笑話很懊惱,在自傳中極力否認此事。此故事的另壹種版本說的是朗道(Edmund Laudau):朗道很懷疑李特爾伍德的存在性,為此專程去英國親自看了這個人。 維納後來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長達25年。他是校園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人都想與他套點近乎。有壹次壹個學生問維納怎樣求解壹個具體問題,維納思考片刻就寫出了答案。實際上這位學生並不想知道答案,只是問他“方法”。維納說:“可是,就沒有別的方法了嗎?”思考片刻,他微笑著隨即寫出了另壹種解法。維納最有名的故事是有關搬家的事。壹次維納喬遷,妻子熟悉維納的方方面面,搬家前壹天晚上再三提醒他。她還找了壹張便條,上面寫著新居的地址,並用新居的房門鑰匙換下舊房的鑰匙。第二天維納帶著紙條和鑰匙上班去了。白天恰有壹人問他壹個數學問題,維納把答案寫在那張紙條的背面遞給人家。晚上維納習慣性地回到舊居。他很吃驚,家裏沒人。從窗子望進去,家具也不見了。掏出鑰匙開門,發現根本對不上齒。於是使勁拍了幾下門,隨後在院子裏踱步。突然發現街上跑來壹小女孩。維納對她講:“小姑娘,我真不走運。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鑰匙插不進去。”小女孩說道:“爸爸,沒錯。媽媽讓我來找妳。” 有壹次維納的壹個學生看見維納正在郵局寄東西,很想自我介紹壹番。在麻省理工學院真正能與維納直接說上幾句話、握握手,還是十分難得的。但這位學生不知道怎樣接近他為好。這時,只見維納來來回回踱著步,陷於沈思之中。這位學生更擔心了,生怕打斷了先生的思維,而損失了某個深刻的數學思想。但最終還是鼓足勇氣,靠近這個偉人:“早上好,維納教授!”維納猛地壹擡頭,拍了壹下前額,說道:“對,維納!”原來維納正欲往郵簽上寫寄件人姓名,但忘記了自己的……。 5。蘋果樹下的例行出步 希爾伯特在海德爾堡上了壹學期以後,接下來的壹個學期,本來可以允許他再轉到柏林去聽課,但他深深地依戀自己的家鄉,於是他又回到了哥尼斯堡大學.再下壹個學期——1882年春天,希爾伯特仍決定留在哥尼斯堡. 這時赫爾曼?閱可夫斯基從柏林學習了三個學期後也回到了哥尼斯堡大學.閩可夫斯基從小就數學才能出眾,據說有壹次上數學課,老師因把問題理解錯了而“掛了黑板”,同學們異口同聲叫道:“閉可夫斯基去幫幫忙!”在柏林上學時,他因為出色的數學工作曾得到過壹筆獎金.這時,年僅17歲的閱可夫斯基正沈浸在壹項很深奧的研究之中——解巴黎科學院出榜征解的壹個問題:把壹個數表成五個平方數的和.壹年後,1883年春天,18歲的閱可夫斯基和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史密斯***享巴黎科學院的這項大獎.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哥尼斯堡.希爾伯特的父親因此曾告誡自己的兒子不要冒冒失失地去和“這樣知名的人”交朋友.但由於對數學的熱愛和***同的信念,希爾伯特和比他小兩歲的閩可夫斯基很快成了好朋友. 1884年春天,年輕的數學家阿道夫?赫維茨從哥廷根來到哥尼斯堡擔任副教授,年齡還不到25歲,在函數論方面已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希爾伯特和閩可夫斯基很快就和他們的新老師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他們這三個年輕人每天下午準5點必定相會去蘋果樹下散步.希爾伯特後來回憶道:“日復壹日的散步中,我們全都埋頭討論當前數學的實際問題;相互交換我們對問題新近獲得的理解,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研究計劃.”在他們三人中,赫維茨有著廣泛“堅實的基礎知識,又經過很好的整理,”所以他是理所當然的帶頭人,並使其他兩位心悅誠服.當時希爾伯特發現,這種學習方法比鉆在昏暗的教室或圖書館裏啃書本不知要好多少倍,這種例行的散步壹直持續了整整八年半之久.以這種最悠然而有趣的學習方式,他們探索了數學的“每壹個角落”,考察著數學世界的每壹個王國,希爾伯特後來回憶道:“那時從沒有想到我們竟會把自己帶到那麽遠!”三個人就這樣“結成了終身的友誼.” 正如徐利治教授所指出的,良師益友間的互相切磋討論對希爾伯特的成長發展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想見那段時間是希爾伯特才、學、識獲得迅速成長的重要階段,假如沒有這段經歷,那麽希爾伯特在1900年竟能在許多重要領域中壹次提出那麽多著名難題,倒是不易想象的了. 有關希爾伯特散步的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師生除了在課堂上的活動以外,師生在課外的交流以及同學間的課外交流,也是壹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數學學習非常有益。而且,在散步中交流因為沒有書本,也不用紙和筆,因此沒有繁瑣的推導和計算,只能交談那些能用話“說出來”的東西,即對問題的理解,分析總是中的思想和方法,挖掘統帥形式推導的靈魂,......而這些對學好數學非常重要。同學們不妨經常邀幾位要好的同學壹起散步交談,肯定會其樂無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