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後感1000字範文
資治通鑒讀後感1000字範文,讀罷這本書心裏久久不能平靜,讓我們丟開手機靜心讀書,這是壹本罕見的巨著,我們不能被世界上的紛紛擾擾困住,下面是資治通鑒讀後感1000字範文的範文。
資治通鑒讀後感1000字1培根曾說過:“書籍是在時代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壹代又壹代。”是的,培根說的很對!書中的知識豐富多彩,它能讓妳歡笑,讓妳幸福,讓妳的天空充滿陽光。我看過的很多的書:《中華上下五千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我最喜歡的書就是《資治通鑒》。
可能有些人對它壹無所知。其實(資治通鑒)意思是:鑒與往事,資與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其主要內容大多壹政治、軍事和民主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滅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歷史已是司空見慣了。從夏商時期至清末民初,歷史的動蕩壹直沒有停止而消亡,它就像壹條鎖鏈牽制著我們。
讀《資治通鑒》就像讀歷史壹樣。讀“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烏江情,霸王淚。殘陽鋪江似血。鴻門宴,項羽宴請劉邦,項莊舞劍,險象環生,若非張子房之秒計,沛公早做刀下之鬼!霸王義放劉邦,只因心胸寬廣不懼劉邦的陰險。但最終四面楚歌自刎烏江成全了大漢“大風起兮雲飛揚。”
想《資治通鑒》就像想歷史壹樣。想南陽臥龍,三試劉備愛才之心,茅廬未出,便知天下三分,“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最足通惜劉備不聽孔明之言,火燒連營七百裏,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曾三氣周瑜、五日渡沾、七出祁山,但因錯信馬謖丟街亭,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張使英雄淚襟。”
思《資治通鑒》就像思考歷史壹樣。思壹代武聖關羽,劈劃雄,鬥呂布,斬顏良,誅文醜,何等威武;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何等忠義;單刀赴宴,水淹七軍,何等智勇;刮骨療傷,敗走麥城,何等淒涼。悲壯兮,感慨兮,淚沾裳,精神猶存兮。
歷史就如茫茫沙灘上的壹顆珍珠,閃耀著刺眼的光芒,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見證著環境的變化。見證著歷史就等於見證知識那悠遠的獨特的魅力,它敲響人們內心的聲音,靜靜地聽著聽著……
歷史的足跡被世人所追尋,它“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它“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它“留進細碟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歷史的道路是漫長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悲傷。
曾翻閱歷史的篇章,回首中華民族的屈辱滄桑—帝國主義瘋狂的鐵蹄踐踏過的國土,那壹條條不平等的條約,歷歷在目。是的,每壹位炎黃子孫都不會忘記那血與淚鑄寫民族恥辱。壹輩輩的血,壹代代的心,歷史在見證,在馬蹄下丈量過英雄的路途,在烽火中尋找歷史的希望。
讀史司可以明智,讀書可以理解。讀了《資治通鑒》著本書使我增加了許多歷史知識,使我知道了什麽是國家大事,什麽是民族大義,也使我懂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鑒讀後感1000字2這幾天,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叠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壹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壹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壹***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壹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壹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壹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壹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壹役,趙為範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系在了壹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壹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壹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壹個人要知足,幹什麽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妳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妳壹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壹些,可是妳忘了,妳的坐下騎已經氣喘籲籲,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妳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壹個道理:壹個人要知足,幹什麽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壹個人,大至壹個國家,《資治通鑒》裏都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壹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後感1000字3《資治通鑒》成書以來,非常受人追捧,列舉壹二: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顧炎武:(《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皆以壹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啟超:“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壹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如此多的美譽,似乎《資治通鑒》已成為君臣治國不可或缺之書,但我卻納悶:“自北宋神宗以來,至清末溥儀為止,卻沒有發現誰因《資治通鑒》而使壹國大治的例子。”問者無心,聽者是否啞口無言呢?
我本來就無知淺陋,當然不敢非議某些人心中的聖賢,也無能誹謗某些人熟讀的經典,若此書真能“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何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明亡於清?難道那些身居廟堂之上的人不明白聖賢經典的道理嗎,何至於讓“蠻夷之族”侵我中華,戮我妻子,毀我家園?這顯然就有點讓人無法理解了。
從內容上看,《資治通鑒》包羅萬象,有政治、經濟、制度、軍事等方面的涉獵。特別是關於政治和軍事,是此書的重中之重,條理清晰,精彩紛呈,對此我也是不吝贊美。但這仍然不能改變這部書只是司馬光等人的壹家之言,是對歷史的壹種經驗總結,到底能對後人有多大裨益,這恐怕是壹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當然我並非否定此書的價值,只是希望不要迷信此書,畢竟現實社會不是武俠世界,憑借壹部寶典抑或壹把神劍,就能縱橫江湖唯我獨尊。如果有人將壹本書與壹國的盛衰聯系起來,這簡直就是風馬牛相及的神邏輯,也好比有人把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拿出來洋洋得意壹番,這種阿Q似的故事還是少相信為妙。
我不敢否定《資治通鑒》是壹部好的歷史書,我只是質疑將它推上無以復加的神壇。從史學價值來看,此書確實罕有其匹,但從壹種歷史總結的角度來說,它時至今日亦難擔此大任。我們暫時放棄對此書的迷信,回歸到壹個原本的問題:我們學習歷史到底是為了什麽?
很顯然我們學習歷史不是照貓畫虎,把今日當作歷史的重演,假若執意生搬硬套,恐怕只會鬧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學習歷史,重要的是內涵,了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認清社會的狀況,人性的本質。至於那些明君的憂國、昏君的庸聵、忠臣的耿直、奸臣的媚骨、戰爭的詐謀、和平的可貴、權力的血腥、平凡的真實如此等等,但願都留在書中,別拿出來沾沾自喜。它們只是體現歷史的厚度,並非今天炫耀的資本。
我們從歷史中而來,面向未來而去。前方才是我們的道路,而不是轉身向後看,羨慕那些三王五帝,否則我們的歷史可就真成了陳年流水簿子了!
記住了,未來在前方,別回頭!作者:佩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