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感教學隨筆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壹記,篇幅壹般比較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語感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語感教學隨筆1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壹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復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壹字壹句皆有情,壹文壹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壹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壹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壹文。“細雨如絲,壹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脫束縛後的輕松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壹個饑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溫暖的懷抱裏,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壹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裏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字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壹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饑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並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對象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壹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悅,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閱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匯、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鳴”。
在今後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語文語感教學隨筆2《小露珠》壹課語言優美,用詞用句準確、生動,是學生學習積累語言的很好憑借。在教學中,我重點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我認為,語感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包括感悟語言文字的含義、感情色彩、構成方式等。對於三年級的小學生,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讀了壹段文字後知其大意的能力。教學第壹自然段的時候,在學生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說讀了這壹段知道了什麽。學生說知道了小露珠出現的時間。有的說,知道了小露珠出現的地方。有的說,知道了小露珠是在不斷地變大、變亮。這些信息就是學生感悟其中的詞句後得出的結論。把這些信息匯總起來,就是對這壹自然段大意的概括。教學2、3、4自然段時,我壹壹出示了這三個自然段,在學生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這三句話講的是什麽。這是學生對這三個自然段大意的把握。
知其大意只是第壹步,第二步是引導學生在品評句子中培養語感。2、3、4自然段句式相同,但用詞不同。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找這三句話的***同點。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這三句話寫的是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贊美小露珠的話。它們說話都很有禮貌,都表達了喜歡小露珠的感情。之後,我讓學生找這三句話的不同點。學生體會到了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贊美的語言不同、動作不同、待的地方不同。在這基礎上,讓學生表演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誇小露珠。學生掌握了句子的表達方式,語言表達流暢,動作表演也到位。而此時全體學生則是小露珠,我讓他們學學小青蛙、蟋蟀、小蝴蝶有禮貌的樣子,謝謝小青蛙、蟋蟀、小蝴蝶,並也誇壹誇它們。學生說:“謝謝妳,蹦到大荷葉上的小青蛙。妳可真勤勞,壹早就在捉蟲子了。” “謝謝妳,爬到草稈上的小蟋蟀。妳的歌聲真好聽呀。”“謝謝妳,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妳像花兒壹樣美麗。”
曾看到壹篇有關語感方面的文章。當時摘錄了這麽兩段:
語感是人對語言的直覺的整體的感受,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把握語言文字的壹種能力。語感是壹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是個體在長期的規範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培養成的壹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泳、切已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壹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泳,是壹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註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已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澱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方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化幹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
看來我所做的只是淺層次的,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還必須在潛心涵泳、切已體察、展開想象等方面進行訓練。
語文語感教學隨筆3盡管現代漢語取代文言文已有近百年的時間了,但是由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我們偉大祖先所創造出的燦爛文化需要後人的傳承與發揚。因此,文言文仍然占據著中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比重。然而,傳承這些不朽的文化遺產卻成為師生們的心腹大患。甚至還有人編成順口溜說:壹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據調查顯示:當今中學生中有高達86%的孩子討厭文言文。原因何在呢?其壹是因為沒有了文言文的語言環境。今天人們的交流和寫作都充斥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之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文言文幾乎消失殆盡。加上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詞、句以及表達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讀不懂就成為欣賞文言文最大的障礙,正如大多數人不喜歡讀外文和科學著作壹樣。理解這關過不去,其他感情就無從談起。其二是由於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往往只側重於對文章重點字、詞、句的記憶性積累。仿佛只要背過了這些,解讀、欣賞古文便會不成問題。其實則不然。對文言字詞的積累與理解古文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才能有效地記住字詞,進而擴展閱讀範圍,達到更好地鑒賞古文的目標。那麽,在現實的教學中該如何教好文言文呢?許多專家給出的建議便是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何為文言文的語感?其實就是對文言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人們常說:形成語感是學好壹門外語的關鍵。對於文言文來說也是如此。對文言文語感的形成程度,王寧先生做出了三個階段的劃分:片段語感--斷續語感--全面語感。其中,全面語感是指可以“暢通無阻”地閱讀古代任何典籍,這只有當今的古漢語專家們才做的到。而大多的學生往往只能達到第壹階段的水平。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才能逐漸向第二個階段過渡。由此觀之,幫助學生實現這兩個階段的跨越,引導他們喜歡上文言文是現代語文教學不可回避也是至關重要的責任。
如何培養學生對於文言文的語感呢?
首先,在指導學生翻譯的過程中要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因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積累文言知識的過程。所以,只有堅持直譯為主,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和語言風格才能不斷加深對文言字詞句,尤其是文言虛詞和壹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鞏固。
其次,要鼓勵學生多查多思。正因為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才不能憑空地望文生義。否則,對古文的閱讀能力不但不會得到提高,反而會走入誤區,甚至鬧出笑話。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壹定要引導學生養成運用工具書的好習慣。與此同時,在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探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學生的文言天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再次,重視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閱讀遷移。在講授課文的同時,精心選擇壹些文章立意、語言風格、寫作背景相似的文章作為補充。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加深對所學文言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同時還可以擴大學生的古文閱讀面,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最後,引導學生多讀多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天的學生之所以對文言文感到陌生和恐懼,就是因為他們“囊中羞澀”。著名語言大師王力先生說:“我們必須多讀古文,最好是熟讀幾十篇佳作,涵泳其中。”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在他們的思維世界中創造壹定的文言文的語言環境,從而形成文言文語感。
語文語感教學隨筆4具體地說,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的能力。具備了這種能力,學好語文,就不再是什麽難事,語文中的各種題目更是不在話下。正因為語感這麽重要,所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葉聖陶先生就曾說過:“文字語言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第七條也提出: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註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以說,培養語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但語感能力並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形成的,更不可能壹蹴而就,它是壹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也正因為如此,在講究高效率、快節奏的今天,語感能力的培養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
首先,語感的培養需要多讀書,多品味,揣摩比較,才能不斷提高欣賞感受能力。但現在學生讀書少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沒有時間,有點時間還得趕緊做理化題,做英語題,還得上各種輔導班。即使是課文,也是學生讀壹遍,老師就匆匆講解,學生根本來不及品味文中精彩的語言。常常是課文講完了,後面提到這壹課,有些同學還不知道是什麽內容。
語感的培養還需要多朗誦,這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但學生幾乎沒有時間朗誦,只有時間來背誦考試說明中需要背誦的內容,主要是古詩文,範圍也太窄了些。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印象中也沒有那麽多的古文要背,於是就朗讀課文,反復地讀,不知不覺就背過了。後來寫作文,不自覺地就會想起文中優美的段落、詞句,有時還會引用上幾句。多年以後想起某篇課文,很多句子還能背出來,甚至還能評判他用得是否恰當。
還要多聽,聽時政新聞,聽電視散文展播。聽得多了,那些好詞好句就在妳頭腦中安了家,使用起來就會駕輕就熟,可是現在學生大多住校,學校不組織學生去看,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新聞中的詞匯,偶爾回壹次家,就如同被囚禁了很久剛剛釋放壹般,瘋狂地玩電腦。所以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在做語文題的時候,尤其是修改病句的時候,妳壹眼能看出毛病的句子,他們卻以為正確,有時我也覺得很為難,講不出為什麽。這就是語感在起作用。
遇到這種情況,我經常會想,我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還拿修改病句來說,如果讓孩子們從小就多讀書,多朗誦,多品味比較,有了較強的語感能力,他們出病句的機會就會減少,也就能夠比較準確地修改句子。可許多老師不舍得花時間讓孩子們讀不在考試範圍之內的書,卻舍得花大力氣讓他們背誦那些所謂專家教授總結出來的“秘笈”,諸如“成分殘缺、搭配不當、不合邏輯、誤用關聯詞……”背誦半天,許多同學因為缺乏語感,仍常常會“把聾子治成啞巴,把好人治成偏癱”。
作文同樣如此,誰都知道讀書對於寫作的重要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的多了,積累多了,語感能力增強了,寫作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可有的老師卻把本該用於讀書的時間讓學生看作文指導,煞費苦心給學生總結如何寫出吸引老師的開頭和結尾,如何以壹個作文套子應付萬變的作文題。結果學生因為語言貧乏,內容空洞,用這樣的套子寫出來的作文就成了“兩張皮”,如同壹個相貌奇醜又骯臟不堪的人穿了件華麗的衣裳,是那麽不協調。
我們都知道,古人學習語文,就是以背為主,壹背,二寫,三講,四用。在這四個環節中,背是關鍵,是基礎。通過背、寫,把文章的字詞解決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問老師,老師再講解,沒有不明白的大家就朗讀。這個朗讀其實也就是在培養語感。我覺得古人能寫出那麽多優美的詩詞文章,也不能說和這種教育方式沒有壹點關系。我們常常批評古人死記硬背,現在看來,這種教學方法也不是壹無是處,學生在反復地念、背的過程中,語感能力就漸漸形成了,為以後的解題、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底子。我們的語文教學曾經嘗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並不是那麽理想。現在看來,還是要借鑒古人的方法,回歸語文的本真--多讀多聽多積累,形成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