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韓信的錯就錯在多疑,也就是所謂的“壹中斷,就亂了。”其實他壹直在反對和不反對之間猶豫。就像劉邦對他的感情很復雜壹樣,他對劉邦的感情也很復雜。他有感激,有怨恨,有輕蔑,有恐懼,所以壹直拿不準要不要反對。當然,韓信的造反是被逼出來的。劉邦不逼他,他就不還手。但說他的叛逆或叛逆完全是誣陷,似乎也不太合理。從他背叛李中的事實來看,韓信似乎不是壹個可靠的人。他可以背叛鐘麗緹,但為什麽不能背叛劉邦?只是有條件背叛的時候不背叛,做籠中鳥的時候蠢蠢欲動。有點混亂。這其實是因為韓信是英雄,不是梟雄,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的狠毒和卑鄙,比不上劉邦。他總是很真誠,也有幻想。他認為劉邦不會以自己的功績和友誼對他怎麽樣。結果他猝不及防,成了別人刀下的鬼。
的確,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沒有猶豫和懷疑的余地。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當機立斷,幹幹凈凈,幹幹凈凈,做什麽事情都很到位,壹點都不卡。劉邦本人雖然沒有本事,沒有謀略,但是判斷力強,敢於做決定,願意出人頭地。正是這種資質,讓他多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最終由弱變強,壹步壹步走向勝利。原因是劉邦是個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所以敢賭上性命。韓信是流氓但是貴族。因此,他在氣度上不如劉邦。
劉邦端可稱為“少量不君子,無毒不丈夫”。用人的時候他真的能放開手腳,用人的時候他真的能做到。劉邦的手下真的什麽人都有:張亮是貴族,是觀光客,蕭何是縣官,韓信是平民,樊噲是狗屠夫,關英是布販,婁敬是馬車夫,是強盜,是鼓手,劉邦對每個人都壹視同仁,發揮所長,也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軍,草王。但是當他殺人的時候,他的六個親戚都不會認出他。他曾誤聽流言,認為樊噲有違逆之心。他甚至命令陳平殺死樊噲:“到了軍中,斬之!”樊噲可以說是劉邦最好的哥們了。早年在沛縣與劉邦為友。陳勝起義,蕭何,派樊噲迎劉邦,屢使之。後來樊噲跟隨劉邦走南闖北,立下赫赫戰功。當初進鹹陽的時候,是樊噲勸劉邦秋不要犯罪,接管軍隊,從而樹立了劉邦秋的威信。鴻門宴上,正是樊噲挺身而出,折了項羽的臉,才救了劉邦壹命。樊噲是呂後的妹夫,劉邦是他的妹夫。這麽壹個至親至愛的人,還說殺就殺(最後陳平沒有執行命令,劉邦身負重傷,此事不了了之),可見他的惡意。
項羽沒那麽殘忍。項羽當然也殺人,亂殺人。但因為是濫殺,所以是盲目的。另壹方面,他又常常做不到,比如壹次又壹次殺不死劉邦。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如果項羽得天下,除非惹惱了英雄,否則他很可能不會殺英雄。出於個人激情殺英雄是可能的,但出於政治需要有計劃有預謀的殺人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項羽來說,不存在誰是高震的主子的問題。誰能比他做得更好?誰能震懾他,天下第壹英雄?不。至少他認為他不知道。所以,在項羽手下做英雄是安全的,只要不去摸他的老虎屁股。反正他不會把妳看成是壹個必然要去然後很快就去的威脅。他可能連妳是英雄都不承認。雖然難免受委屈,但不會有生命危險。就算妳被當成英雄也沒關系,因為那代表他承認妳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永遠尊重英雄。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理,他也會放過妳。鴻門宴上他堅持不殺劉邦,就包含了這個心理因素。
當然,項羽沒有殺劉邦是出於相反的原因,那就是他極其鄙視劉邦:他算什麽?這種像狗壹樣的東西值得殺嗎?不要弄臟我的手。眾所周知,項羽極其狂妄,最初對劉邦的輕視是他失敗的原因之壹。楚懷王與諸侯約定:“第壹個定居關中的是知望”,但他同時安排了項羽的北伐和劉邦的西征。他的意圖非常明顯。雖然項羽也提出“願隨沛公入關”,但理由是為了給項梁報仇,而不是怕劉邦搶了先。如果州長聯席會議不同意,他就不再堅持。因為他不相信那個傻逼劉邦能打敗秦軍,所以,壹聽說劉邦先入關,“有各種寶物”,他惱羞成怒,勃然大怒。現在,他不得不承認劉邦是個人物,卻又不肯承認自己骨子裏是個英雄。所以他不知道該怎麽辦。如果妳承認劉邦是英雄,妳就應該尊重他。怎麽會有謀殺?要殺,就得在戰場上殺。在自己的營地設宴,這麽偷偷摸摸地殺,太掉價了,也做不到。如果劉邦不是英雄,為什麽要殺他?範增幾次暗示,他只是默許沈默;樊噲大言不慚,他“沒有回應”,因為他心裏完全把握不了大小。結果劉邦終於脫險,而項羽卻犯了放虎歸山的大錯。
其實項羽也不必看不起劉邦。
沒錯,劉邦是個流氓,但他是流氓中的英雄。說他是流氓,只是指他的出身和教養,不是指他的資歷。論資歷,劉邦的確配得上領袖的稱號。他生來就是領導者。他具備了壹個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所有素質,而且根本不需要別人教,更何況他是教不出來的。、韓信、蕭何等人給了劉很多思想,但這些思想都是針對實際問題的,有的是具體的操作問題,是謀略而不是策略。還有戰略上的建議,劉邦往往壹點都看得懂。這種洞察力、判斷力和理解力簡直是與生俱來的。韓信說他作為“將軍”的才能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人力資源”,不完全是恭維,也不是諷刺。
作為壹個領袖,劉邦最大的優勢就是“識人”。這裏的知人不是壹般意義上的尊重和善用人才,而是了解人性,既了解人性的優點,也了解人性的弱點。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壹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敵人,逐壹擊破,最終將天下運於掌中。世界是什麽?世界不是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即得人心。劉邦很明白這個道理。看來他天生就是和人打交道的料。《子同治鑒》說他討厭讀書,但他生性聰明,心胸寬廣,能采取最好的策略。就連看門人和級別最低的士兵壹見面就成了老朋友。我想,不僅僅是因為他大方,不拘小節,好相處,更是因為他懂得壹個道理:“世間萬物,人是第壹寶貴的。”所以他把所有的人都視為寶貴的財富和資源,唯恐人少而不厭。
怎樣才能贏得人心?那就是知道別人心裏想要什麽,滿足他們。韓信對劉邦“脫我衣服,推我吃我”這種善意的執念,說明劉邦已經贏得了他的心,說明劉邦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餓了就想吃,知道別人想吃,就放棄自己的食物;我要打扮自己,我知道別人也想穿,所以我放棄了自己的衣服;我想做天下的皇帝,我知道別人也想娶我的老婆兒子來孝敬我的祖先,所以我大方的養了他們。這種“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掙錢,人人致富”的思想和習慣在中國最流行。
然而項羽從來不為別人著想。他最多只是幫點小忙。在重新分配權力和利益時,他完全憑自己的好惡來炫耀自己的權威。他把前燕太子韓光貶到遼東,派前趙太子趙謝去代國。對漢成王來說,因為謀士張曾經幫助過劉邦,不準他做“社稷之君”(去封地),然後被貶為侯爵,最後被謀殺(真的小心眼),最後把漢成的智囊逼入漢營,和他鬥到底(其實劉去反楚,反楚的盟友和,也是張亮為了劉邦聯系的。劉邦入關滅秦排名第壹。就算不能像承諾的那樣封他為關中王,至少也要把劉邦的故鄉封給他,或者封得離故鄉更近壹點,以慰鄉愁。項羽自己壹心想回鄉,他應該知道別人也有同樣的想法(其實劉邦的士兵“日夜盼望回家”)。但他沒有。也許是出於對劉邦先入關的嫉妒,嫉妒他搶了自己的鏡頭,他把劉邦送到了當時被視為荒野的漢中,讓劉邦壹天也不想在那裏呆下去(用劉邦自己的話說就是“安能在此久居”),最後率兵討要。從他壹進鹹陽宮就迷迷糊糊不想離開的樣子來看,劉邦並不是壹個很有野心的人。如果當時項羽給了劉邦壹塊肥肉,也許後來的事情就不壹樣了。至少,任何人都不容易鼓動劉邦反楚,已經回國的士兵也很難讓他們重返戰場。(張亮看到了這壹點:“天下已定,人皆自得,不可重用。”但項羽不肯讓劉邦吃飽,逼得劉邦不得不吃他。
不會為別人著想的人,其實是自己缺乏經驗;而那些能自己判斷別人的人,大多是有自知之明的。劉邦真的很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無所不能,知道文學保不了國,知道軍事治不了國,知道戰術沒有戰略,知道打仗沒有武力。於是他把這些事情都交給別人去做,自己只做了兩件事,壹是選人,二是做決定。這樣既避免了自己的缺點,又調動了別人的積極性,壹舉兩得。再加上他明辨是非,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能包容別人的錯誤,不拘壹格地使用人才,這也讓別人願意為他所用,從而在他身邊聚集了壹批英雄,形成了優勢互補的格局。比如樊噲勇猛,張亮足智多謀,韓信會當兵,蕭何會治國,簡直就是壹個優化組合。結果,他成了壹個非常聰明和成功的老板。項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以為自己是天下第壹英雄,什麽事都自己做。反而吃力不討好,成了光棍。
項羽不認識人,也不認識自己。我不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麽,缺點是什麽,當然也不會認錯。直到最後戰敗,他在烏江自盡,說是要殺了他,他也沒做錯什麽。真的是“絕不認錯”。劉邦不壹樣。劉邦也犯過錯誤,在判斷和策略上也犯過錯誤,但他願意認錯,願意改。公元前200年,劉邦對形勢和軍情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其實是匈奴誘兵),不聽婁敬的強烈勸阻,親自領兵前進;深入敵後,被匈奴圍困在鄧白(鄧白是平城附近的壹個小鎮)。平城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此役又稱“鄧白之圍”或“平城之圍”),但多虧了陳平的秘密計劃(其計劃不詳),才得以脫險。劉邦班師回到光武(今山西代縣西南陽明堡鎮),立即釋放了關押在那裏的婁敬,向他賠禮道歉,承認錯誤,並封婁敬兩千戶為內侯。
這樣的措施是項羽沒有的。
看來劉邦確實是個英雄。他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顯示了他的英雄氣概。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皇帝、官員或領導人能做到這壹點。他們壹成了事,就立刻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是“天才”“多面手”,什麽都懂,什麽都能發表意見,什麽都能指示,句句屬實,什麽都是正確的。如果他的愚蠢想法被下屬反駁,他會勃然大怒或懷恨在心。如果他的判斷失誤和決策失誤真的被實踐和事實證明了,那麽出主意的人就更倒黴了。公元200年官渡之戰,袁紹不聽田豐勸告,戰敗。為了面子,他甚至殺了田豐(詳見下壹章)。總之,他們只會用新的錯誤掩蓋舊的錯誤,永遠不會認錯,更不會公開認錯。劉邦圍攻鄧白是在公元前200年,袁紹的官渡之戰是在公元200年。兩次事件相差400年,但結局完全相反,精神上的較量無法計算。袁紹是名門望族,四世三公,貴得不得了。劉邦是個流氓,壹無所有,沒有底子。但是劉邦的氣度比不上袁紹之。
劉邦不僅大方,而且細心。
劉邦,表面上是大大咧咧,實際上是小心翼翼。鴻門宴的前壹天晚上,他聽說項羽第二天將兵臨城下,項伯可以從中斡旋。他當即決定討好項伯。但他沒有馬上去見項伯,而是問張亮和項伯誰年長。張亮壹說項伯年紀大了,馬上說:“我哥看著呢。”。這相當於說他和張亮是“兄弟”。妳的哥哥張亮是我的哥哥劉邦。等於張亮,張亮有面子;項伯作為兄弟,項伯有面子。雙方都同意了,劉邦真是聰明。
項羽很疑惑。表面上項羽是婆婆,送湯送藥。事實上,他很粗心。他是個傻小子,大大咧咧的,或者像武漢人說的“正派人”(沒心計的美男子)。劉邦去項羽的軍隊道歉,說是大臣和將軍合力滅秦。將軍打河北,大臣打河南。不知道怎麽先入關(其實是有預謀的,和趙高有交易的),這樣久別重逢(像老朋友壹樣)。可惜將軍因為小人的話誤會了大臣(根本不是)。項羽壹聽,馬上說,這不是妳男人的部下曹說的。否則,我在吉翔怎麽會這樣?結果我稀裏糊塗就把線人賣了。
項羽和劉邦確實大相徑庭。項羽表面殘忍,實則溫柔;表面勇敢,實則脆弱。劉邦表面隨和,實則狠毒;看似膽小,實則堅強。項羽性格暴躁易怒,稍有不快就會暴跳如雷,暴跳如雷,勃然大怒。但是幾碗米湯就跟什麽都沒有壹樣了。劉邦呢?我可以暫時忍受這種懦弱,但是對不起。看看他。他就像壹只玩老鼠的貓。
很明顯,項羽是性情中人,劉邦是實用主義者。因為實用,他不怕用小人。因為他的實用性,他不怕殺死英雄。因為踏實,他不怕公開認錯。只要他能達到目的,他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像項羽,什麽事情都是憑氣質做的,而且以自己為榮,不肯認錯。
但實用主義者劉邦會像項羽壹樣欣賞英雄,贊美崇高。他沒有愚蠢地把敵人和自己分為義與非義,堅持敵人是壞人,自己壹方是君子。如果他看到壹個真正的英雄,壹個真正的英雄,不管對方是敵是友,是為了自己還是反對自己,他都會由衷地敬佩和欣賞他。劉邦殺了韓信之後,又殺了和屠部落,集體處死,棄城於洛陽之外,並揚言誰敢收屍就殺誰。當時,梁的醫生欒布剛剛回到洛陽,在彭越的手下,他平靜地報告了任務的過程,然後撲倒在地上,崇拜彭越,痛哭。當劉邦看到欒布公然無視他的禁令,他勃然大怒,下令將欒布扔進油鍋。欒布平靜地走到油鍋前,轉身說:“我願說壹句話就死”(說壹句話就死)。劉邦說,妳說吧!欒布說,當年皇帝困在彭城,敗在滎陽,危在高程。項羽之所以不能西征,是因為躲在大梁,與韓結盟。當時,只要王鵬稍微歪壹下頭,就不會有今天。此外,在垓下之戰中,如果沒有王鵬,王祥也不會被打敗。現在世界安定了,難道王鵬不應該被封爵享受和平嗎?沒想到,皇帝僅僅因為他臥病在床,壹次都招不到,就懷疑他謀反。拿不到謀反的證據,就找些小毛病來治他的死,把三家都宰了。我怕天下英雄,人人自危。現在,王鵬已經被皇帝殺死了。我活著有什麽意義?請讓我自己跳進鍋裏!劉邦聽了,心生敬畏,立即下令釋放欒布,封他為校尉。
欒布被劉邦釋放,不僅是因為他感到內疚(彭越確實是無辜的),也是因為他尊重欒布的人格和品格。類似的事情也發生了很多,比如釋放蒯通,赦免關高。趙的宰相關高因密謀刺殺劉邦而被捕。他在獄中受盡折磨,不肯背叛趙王張敖。劉邦很尊重關高這個人。查明真相後,不僅釋放了張敖,還赦免了關高。蒯通反叛韓信,暗殺劉邦。事實都在,我也坦白了,但是劉邦沒有殺他們。劉邦不是殺人犯。他殺英雄完全是政治需要,或者說是威權政治的需要。所以應該說,專制主義害死了韓信、彭越、臧否、陳毅、盧綰、黥布,差點害死了樊噲。劉邦的壹系列屠殺,不過是“威權政治的壹次必然操作”。只有這樣,對於那些身上沒有兵權和骨頭的人,才不殺。因為殺了他們沒有意義,不殺可以表現寬容,改善形象,政治上劃算。況且劉邦確實對那些硬漢有敬意!
這和項羽有些像。
項羽也很尊重硬漢。鴻門宴上,範增雖多次示意,項羽無動於衷,但並未阻止“項莊舞劍意在重演”。可見當時殺劉邦還是模棱兩可的,有點聽天由命。但是樊噲進來之後,事情就變了。樊噲強行進入帳中,怒視著項羽,指著他的頭發,裂著眼睛。這個形象讓項羽大吃壹驚。聽說張亮是沛公的參與者(近衛),稱贊他說:“壯士!”在樊噲淡定地喝了壹大桶酒,生吃了壹只豬腿之後,項羽對樊噲的“爽”產生了極大的喜愛。所以當樊噲回答說“吾死而不避,故我不能不飲”,並發表慷慨陳詞,痛斥項羽“欲立功之人”,簡直是“續秦之誌”。項羽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做出了不殺劉邦的決定。顯然,此時的項羽已經忘記了世界與自己臉面的鬥爭。他的內心只是對壹個硬漢英雄的正直充滿了崇敬和欣賞。
這就是審美態度。這其實是那個英雄時代的時尚。我壹直認為先秦到漢初是我們民族最波瀾壯闊的時代,是我們民族古代史上壹個高不可攀的英雄時代。正如馬克思所說,古希臘是壹個高不可攀、壹去不返的歷史階段。對英雄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審美是這個時代的壹種精神。韓信初到韓影時,還是個小小的公關先生。因為違反軍法,依法應該斬首。十三名共犯已全部被處決。輪到韓信的時候,正好撞見劉邦的心腹騰公夏侯嬰,大叫壹聲:大王不是要成就天下大事嗎?為什麽要殺壹個壯漢!於是,“騰之言,壯貌,釋而不切,而語之,大樂。”這裏說的“外表強”,不是以外表來判斷壹個人,而是被他內在的氣質所吸引。這是英雄時代人們特有的審美直覺,往往壹目了然。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壹夜之間靠布衣提拔起來的不凡之人,怎麽會提拔的那麽準?
項羽和劉邦作為這個英雄時代的頂尖人物,當然是英雄。不同的是,劉邦是流氓英雄,項羽是真英雄。正如簡伯贊先生評價項羽所說:“他的勇敢、堅強、慷慨、率真、情感豐富,都是英雄的品質。”(簡伯贊:《秦漢史》,11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1983。可惜他有勇無謀,堅定而不強硬,豪爽而不大度,坦率而有點小心眼,感性而感情用事,太任性而沒有遠見,這壹點被喜於足智多謀,堅忍不拔,慷慨大方,精明,理性務實,高瞻遠矚,能克制自己的劉邦打敗了。可以說,項羽的成敗、功過,都在於他的英雄品質。因為這種氣質是豪邁的,具有審美價值;因為是真的,不可能成功。項羽可愛又悲傷。
韓信可敬,可憐。韓信的可敬之處在於,他雖然出身貧寒,但出身高貴,作為壹個卑賤的人,卻向往上流社會。這就是他和劉邦的區別。雖然劉邦在見秦始皇時說過“君子當如是”,但只是說說而已,沒有任何行動和準備。劉邦的長處是善於學習,所以能在戰鬥中成長。憑借著極高的天賦和即興發揮,最終成就了帝業。韓信是有備而來。他在別人家住的時候,在河邊挨餓的時候,在項羽手下當大夫拿著戟站崗的時候,在劉邦手下接待客人的時候,他都是時刻準備著的。他信奉“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被利用吧!”而且不相信自己這輩子永遠不會出人頭地。正是憑著這種信念,他背負著屈辱的重擔;正是在這些鬥爭中,他脫穎而出。
韓信的悲劇在於他的不完整。這是他性格中固有的矛盾造成的。如果壹個卑微的人是高貴的(劉邦沒有這個意思,只是隨波逐流),難免會有猜測。韓信就苦於這種投機心理。當他可以反漢的時候,他覺得不反漢更重要;當他不能反韓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吃虧。他把的腦袋獻給了鐘。本來想買政治股,被劉邦抓住了,善於把握機會的劉邦看不起。柏楊先生說:“悲劇發生在韓信,並無謀反之意。要是有就好了。”(白陽:白,第122頁。)那不太對。柏楊說,漢政府沒有掌握韓信謀反的任何證據,僅憑告密者的口供就給他定罪,所以是“誣告謀反”。但就我所見,韓信和陳毅之間的情節似乎不是編出來的。韓信臨死前說後悔沒聽蒯通的話,好像也沒和好。當然,這可以理解為錯失良機,也可以理解為有叛逆之心。但無論如何,韓信也不是沒有任何悔意。不好的是他既有忠誠也有背叛,而且兩者都不徹底。忠不能忠,但他不敢真。如果忠誠到底,那麽,即使劉邦和呂後誣陷他,像欒布這樣正派的人,也會出來為他說話,訴苦,打抱不平,或者日後平反。可惜都沒有。如果走到最後,當然也很好。成功和失敗不用多說,沒什麽好遺憾的。到時候他可以公然對劉邦說:我就是要殺了妳這個人面獸心的畜生!是不是太好了,也許劉邦真的沒有按照關高的例子殺他。關高的罪行有多嚴重,弒君,就是判淩遲死刑。但是,他在外表和壹致性上是壹致的。他壹方面堅持趙王不是陰謀,壹方面又堅持自己是逆天。結果他是大家眼中的英雄。哪像韓信這麽膽小:說錯了,但也不算太錯;妳不能說這是錯的,但這已經足夠錯了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反賊;妳沒有變好,也沒有得到同情。妳說這是錯的!
總之,項羽是真英雄,徹頭徹尾的英雄;韓信是壹個奮鬥的英雄,卻是壹個不完整的英雄。於是,項羽死得壯烈,韓信死得窩囊。摘自易中天《品仁錄》,建議妳看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