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溺愛造成的。很多情況下,孩子的“暴食癥”是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造成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提供過多的食物,讓孩子在被動進食的過程中獲得被愛的心理滿足,從而對食物產生更大的需求。父母經常用食物作為獎勵。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貪吃。
(2)需求不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是多方面的。當壹些需求無法滿足時,他們會轉而吃食物,導致暴食。
(3)安全補償。如果孩子被父母罵了,或者被孩子欺負了,只要對方拿出幾塊糖,孩子就會立刻不哭了,糖的甜味讓孩子暫時忘記了不安全感。
(4)情感補償。兒童心理學家讓壹群年齡和體重相同的獨生子女和壹群非獨生子女住在壹起,控制副食品的供應。結果兩天內,非獨生子女的主食大大超過獨生子女。後來兩組孩子的家長都被要求特別照顧,飯量也漸漸接近了。這說明非獨生子女在缺乏照顧的情況下,只能用更多的食物來補充自己的情感需求。
(5)挫折反應。當孩子在高層次需求受挫時,很容易回到對食物的需求。有時候孩子受挫時,往往不會把攻擊的矛頭指向構成挫敗感的事物,而是多吃壹些食物來發泄不滿。
為此,孩子貪吃,家長要找出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至於如何教育貪吃的孩子,德國人羅馬認為,希望孩子只靠勸告而不被重視。曼-羅馬建議全家人每天壹起吃壹次晚餐,以便使孩子們重新對飲食采取正確的態度。壹起吃飯的時候,要讓孩子說說自己的事情和心事,讓孩子擺脫內心的壓力。巴塞爾的兒科醫生兼心理學家安·貝施林(Ann Beshilin)認為,餐桌上的“自我迎合”是幫助孩子合理對待飲食的關鍵。如果孩子能幫忙做飯、購物,決定桌上放什麽菜,他就會換健康低熱量的食物。對於父母來說,在業余時間照顧他們的孩子和全家人參加戶外活動也很重要。正如馬爾克斯博士所說,運動和適當的飲食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