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沒有組成新的家庭,壹般指原生家庭。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代婚姻家庭療法的理論就是要解讀這部難懂的經典,其中出身家庭的概念是壹個非常有效的角度。
但隨著這種理論的廣泛傳播,慢慢開始出現壹種“父母雙全是惡”的極端思想,特別是在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德孝為先”的傳統觀念的沖擊中,出現了萬事皆因出身家庭而受傷的跡象。
@中中中中中不懂,就是微信群裏經常出現這個概念,讓我註意。百度了壹下,發現很有用,可以解釋家庭矛盾的根源。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壹個人的童年經歷,尤其是出身家庭,對他的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會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甚至決定他壹生的幸福。事實上,我們潛意識的行為和習慣都來自於童年的經歷。就像物理學家提出不可能通過時間旅行回到過去壹樣,所有的童年傷害都只能追溯,但完全消除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原生態家庭理論可能會給壹些緩解。
我覺得原生家庭的理論和傳統的“孝為先”的觀念並不沖突,社會是在進步發展的。“孝為先”的觀念來源於傳統文化,當然應該提倡,但原生態家庭理論是繼承發展,和諧社會,與時俱進。
@李嗎?在某種程度上,我是從中國女心理學家張德芬的書裏知道的。我覺得還是有用的。在我們這個出身的家庭,子女還是要孝敬父母的。
的確,出身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在負能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成為自己的原生父母,這取決於我們後天的自我意識覺醒。自我成長更重要。
我認為出身家庭理論與傳統的“孝為先”的觀念並不沖突。看妳怎麽壹分為二就明白了。萬德之孝為先,出自王永斌《圍爐夜話》。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行為,是指子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族長輩、祖先的意願,是穩定倫理關系的表現。所謂“孝為先”,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孝道的高度重視。這是壹種正能量。
壹切美德孝為先:孝不可愚,不可違背父母長輩祖宗的意願,但必須在正確的前提下,而不是壹味的順從。
@獨白?了解了《原生之家》,分析了自己之後,也發現了《原生之家》的印記。起源家族的理論是有用的。畢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沒有原件,就沒有復印件。當然,妳想不想被完全抄襲取決於妳自己。
“我就是這樣的孩子,妳也是這樣教我的,所以我犯錯是妳的錯。”這似乎是壹種指責,帶著怨恨的話語,但孩子也說了實話。都是父母的錯。為什麽都是父母的錯?因為沒有強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體系中最大的部分。家庭教育環境也是出身家庭的壹部分。父母看似很愛孩子,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有沒有“接納”孩子?雙方父母都說可以,但是妳做到了這種真正的“接受”了嗎?正是孩子不經意的“不接納”,會留下心理陰影,留下成長印記,像繩子壹樣把孩子綁在心裏,讓孩子無法理解父母。
長大後,我們會拿這些繩子去和人打交道,去適應社會。總能不經意的壹句話,不經意的壹件事,不經意的壹個動作,觸到痛點。也許有時候妳甚至不知道為什麽。這些是陪伴我們的繩索。有些人可能長大後就擺脫了這些繩索,不想被束縛在包袱裏,開始懂事了。他們相信自己會越來越好,創造屬於自己的玫瑰園。有人曾經迷茫過,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就是這樣。
我認為出身家庭的理論和“壹切美德孝順為先”並不沖突。家族光環是由家族成員維系的,家族充滿不孝光環。異質磁場對妳有多大用處?在家庭中,義吸引義。是怕這種“諸德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傳承不下去嗎?
@ JAVA徐?自從學習了心理學,接觸了出身家庭的概念,終於能明白自己和父母矛盾的根源,終於能找到自己討厭的缺點的根源。對於自己的問題,因為知道了源頭,終於可以開始有針對性的解決;對於父母的問題,因為我知道源頭,我知道我改變不了,但我畢竟有個認識。他們不愛我,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愛。更重要的是,我已經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等我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會小心翼翼的不重蹈父母的覆轍,讓傷害止於我這壹代。
至於是否與“孝為先”的觀念相沖突,我認為沒有。首先說壹下“諸德孝為先”。其實這種觀點已經過時了。我們確實還是奉行孝道的,但是現代人已經懂得了不能傻。起源家族的理論是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的本質,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效果上來說,是促進家庭和睦,更好地服務於“孝”。
“父母都是惡的”這種極端思想是存在的。我覺得是因為我們接觸到了這種理論,看透了問題,但是我們的父母還是很無知,甚至用那種方式對待我們,這樣就會導致矛盾的激化。我試著給我媽分析我們的問題(當然是在壹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和平地聊天),她終於意識到自己處理了很多問題不當。之後她開始願意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更多的東西,我們的家庭關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作者荀坤說:中國有句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能打洞。這句話類似於西方越來越流行的出身家庭理論。
我專門買過書,看過視頻,也看過相關資料,研究過起源家族的理論,因為其實我自己身上有很深的起源家族烙印。經過研究,我覺得《緣起緣滅》對自我心理治療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同時我也發現了壹個問題,就是有些人會陷入另壹個極端,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不幸和失敗都歸結於《緣起緣滅》的因素,以此來心安理得地逃避。
所以,我問了最後壹個問題:妳覺得出身論和傳統的“孝為先”的觀念有沖突嗎?為什麽?從群友的回答中,也能看出壹些端倪。下面,我想就群友的觀點談談自己的壹些粗淺看法:
首先,有壹種“諸德孝為先”的誤解。諸德之孝,不使愚,早有“有親,諫使之更,喜色,柔聲;不入諫,悅諫,隨哭,無怨。
這可能意味著妳的父母。作為壹個孩子,妳應該學會給出建議。失敗壹次就要做兩次,失敗兩次就要做三次。但是,妳要註意方式方法,以及妳的語氣態度。
其次,很多人喜歡說“父母做得對,我就孝順”。“對”這個詞真的很微妙,所以我就想問判斷對錯的標準是什麽?誰來決定?老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妳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妳是對的,妳的父母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妳是對的。那麽這個時候誰對誰錯呢?
首先,我個人對這句話的看法是,說這句話的人是在推卸責任,太偏激了。我們來分析壹下。妳說父母錯了?因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錯誤的,父母的錯誤從何而來?根據出身家庭理論,他父母的過錯來自於上壹輩的爺爺奶奶,所以父母可以像妳壹樣把責任往上推。如果這樣推導的話,那就不是誰的錯,而是當初出生的那個人的錯。
其次,妳現在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是因為父母給了妳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是對的。然後等妳長大了,妳就不能理解父母當初成長環境的局限,感謝他們給了我們從出身家庭的傷害中學習的機會。而是妳判斷對錯,把責任堆在他們身上。這本身就是壹種推卸行為。
最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現在妳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成長,給孩子妳認為最好的家庭教育(妳認為妳父母做不到的),但是將來妳的孩子還是會這麽對妳說,那麽妳覺得他說的對嗎?這都是妳的錯?
我個人同意這位同學的回答。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唯壹的道路就是從自己的出身家庭走向另壹個出身家庭(下壹代),從參與者走向領導者,從受影響者走向影響者。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阻止錯誤的傳遞,需要我們的思考和努力。
雖然原生家庭的理論指出了父母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但是對於父母回來後的善良,我們不應該進行任何指責和批評。因為他們已經耗盡了壹半的精力,給了孩子他們所知道的最好的治療。
父母曾經是家庭中的孩子,很多不恰當的做法只是本能地在家庭體系中代代相傳。傷人的家長往往是受過傷的孩子。把整個家族體系的來龍去脈看清楚之後,讓我們對童年艱辛的父母多壹些理解和親近吧。
無論是什麽樣的父母(畢竟我們的父母大多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壞),我們對他們的生物恩心存感激,尊重他們作為父母的尊嚴,這是公平的。學習出身家庭理論,不是抓住父母的錯誤作為把柄來為過去的錯誤和現在的困難買單,而是讓自己徹底擺脫那些不好的影響。
原諒父母,與父母達成和解,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父母可能做錯了什麽,而是我們真正從內心深處解放出來,不再受困於父母的陰影中,從而開始真正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余老詩歌寫作研究會——荀壹(荀英讀第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