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純屬個人觀點,本人保留學習提高的權利。劉壹誌,山東昌邑人。我不屬於中醫也不屬於西醫。我應該算是站在中西醫夾縫中的人。我充其量是個針灸愛好者。我能懂壹點中醫,完全靠家裏傳下來的針灸。我對針灸的療效有切身體會,可以說是奇跡。看到中西醫紛爭不斷,廢醫之聲不絕於耳,很多騙子輪番上陣。中醫理論壹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站出來說幾句吧。我在大家面前就像壹只螞蟻。原題為《螞蟻的吶喊》。螞蟻也有螞蟻的思想。關於中醫理論的本質,我只是說說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心裏就是這麽想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相信,人如果不會思考,再多的知識也是白費。希望大家從思維的角度看壹下下面的內容,探討壹下中醫理論的精髓。
中醫理論是中醫的核心和靈魂。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家和中醫史研究者對中醫的起源、發展和演變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根據考古史料,特別是近年來大量出土文物進行反復考證,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使我們對中醫理論的認識不斷發展,逐漸清晰。
從漢代以前中醫理論框架的形成過程分析,中醫理論的起源和發展有壹條清晰的脈絡。自商代以來,人們壹直在探索人體生理和病理調節的理論。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1。心經調節理論。2.陰陽調節辯證論3。原始理氣論。4.克制五行-五臟調節學說。5.心經調節新說。秦漢以前,人體機能調節理論是中醫理論的主要綱領,而心經調節理論是人體機能調節的主要綱領。其他規制理論的出現是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秦漢時期,諸都歸於心經調治學說,極大地豐富了中醫理論體系,形成了新的中醫理論體系。其中,核心思想是經絡學說,陰陽學說、氣血學說、藏象學說都是圍繞並服務於經絡學說的。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至今基本成型並延續至今,2000年以來變化不大。只是在內容上更加細致而已。但是,在現行的中醫理論教材中,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核心,把經絡學說作為附庸,這是本末倒置,是壹個嚴重的錯誤。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深受古代哲學的影響。“心主神明”論也不例外。在古代哲學的很多論述中都可以看到心是眾神之家,眾神為心服務的論述。早在春秋時期就形成了“心性論”,古代哲學中的“心性論”也影響了《內經》提出的“心主神明”的觀點。這壹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清代王清任在《醫林糾謬》中大膽提出腦主神明的觀點,顯然推翻了古人認為心主記憶思維的觀點。雖然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腦主神明”的理論,但由於中醫理論本身的特點,在臨床辨證中無法擺脫“心主神明”的理論,從而形成了心腦之辯。但總的來說,心主神明的傳統觀點壹直占據主導地位。可惜清朝的王清任沒有挑戰成功。但他畢竟為中醫理論的改變打開了壹扇窗。
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中醫理論的形成過程是壹個大辯論的過程。是壹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是壹個百家爭鳴的舞臺。獲勝者將留在中醫的舞臺上,所以中醫是中國勤勞智慧人民的集體創造。它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朝代的產物。是五千年文明的積澱。即使在今天,它的思想仍然閃耀著現代的光輝。
縱觀中醫發展史,中醫從明朝開始逐漸停止前進。這從明清中醫著作的數量和質量就可以看出來。後來中國針灸在清朝被封建禮教壓制,因為針灸需要裸露皮膚。在男女不親的朝代,被封建禮教斥為不堪入目,1822年被清廷廢除,逐漸走向末路,受到冷落。它只存在於民間。影響人們轉向輕針重藥。背離了中醫壹針兩灸三藥的治療思路。到了民國時期,西醫的逐漸傳入,讓中醫雪上加霜。激素和抗生素帶來的西醫的神奇效果,以及對身體生理結構的準確把握,使得大量中國人投入西醫的懷抱。文人的批判,留學的打擊,讓中醫哭得像過街老鼠,國民政府提出的廢中醫,幾乎讓中醫在中國的土地上消失。看壹下中醫的現狀:雖然各地的壹些中醫院打著中醫的牌子,但是壹些醫療設施和壹些診療手段基本還是依賴西醫,否則就很難維持。即使在農村,中醫也在消亡,部分中醫學生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如今,中醫的傳承已經成為壹大社會問題。在很多人眼裏,中醫似乎就是騙子的代名詞。
任何壹種理論,任何壹種理論,如果不加以發展和註入新鮮血液,就壹定會落後於世界,被歷史所拋棄。就像壹條河流,如果中間沒有支流,必然會在奔流的過程中幹涸消失。明清以前,中醫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地發展,是因為它胸襟開闊,接納了各方的思想。但明朝以後,他們進入冬眠,不再接受新的思想,這與西醫的發展是格格不入的。西醫發展迅速,中醫沒有抓住機會跟進,壹直處於被動地位。面對與西醫的差異,不能自圓其說。國不強,民不聊生,中醫理論無法平息廢中醫的聲音。向全世界傳播中醫理論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職責。
我對中醫的接觸來源於我的家庭。我的祖父是壹位受人尊敬的針灸師。解放前他就開始行醫,治好了無數病人。但那時候對我來說,中醫只是壹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印象最深的就是怕針。後來不知道為什麽突然腰疼,醫院也沒有好的方案。耽誤了幾天真的很痛苦。後來在媽媽的勸說下,疼痛完全沒有了。從那以後,我對針灸深信不疑,並壹直深陷其中,堅持研究針灸十幾年而不敢放松。希望能找到其治療的真正原因。期間也給別人針灸過。我看著病人緩解了頸、腰、腿的疼痛,緩解了胃寒、胃痛、宮寒痛經的疼痛。看到面癱患者完全康復,我更加相信中醫了。但是看到這麽多質疑的聲音,很多人甚至提出了廢除中醫的討論。有很多知名的名人像魯迅、陳獨秀、嚴復、林語堂、孫中山、梁啟超等等,他們對中醫都是相當批判的。李敖甚至直接說中醫是巫醫,巴金更是無情。他說:清洗徹底消滅老博士,妳壹定要親眼看到它的死。據說,方最近發起了廢棄藥品醫療鑒定的簽名活動。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妳看看這些人,真正學過中醫的,只是壹些門外漢。中國有壹個奇怪的現象。不管妳是大是小,不管妳懂不懂中醫,妳都可以告訴中醫怎麽做。看來中醫是壹個人可以欺負的對象。
起初,我最大的願望是找到十四經的傳導路線和過程,以及針灸治療的真正原因。為了找到它,我在頭上、手上、胳膊上、腿上、腳上和肚子上縫了成百上千針。雖然很痛,但是找到它的決心沒有變。十年前的發現和想法現在越來越清晰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感謝互聯網,讓我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呈現給大家。中醫理論的核心是經絡、陰陽、氣血、八綱辨證和藏象理論。中醫的經絡包括十二經脈、絡脈和奇經八脈。這是中醫理論的核心,陰陽學說、氣血學說、藏象學說、辨證八綱都是圍繞經絡展開的。不解決經絡是什麽的問題,中醫和西醫的矛盾就解決不了。
首先,經絡是真實的。通過自己的針灸和越來越多的證據,我證實了經絡是古人對神經系統的深入認識。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年前就非常準確地描述了神經的生理功能:1溝通內外,連接臟腑器官。2.促進氣血,滋養臟腑組織。3感應傳導4調節身體平衡。這是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對神經的準確認識,也應用於臨床,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這是壹個非常偉大的創舉,兩千年前僅通過臨床觀察就能確定其生理功能,令人驚嘆。不僅如此,我國古人還觀察到左右半球控制對側肢體的現象,從針灸著作中就可以看出。著作中提到單側肢體的疾病需要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並對這壹發現進行了闡述。這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想象的。督脈和現在的神經系統方向壹致,背部的內臟穴位和神經系統的自主神經位置基本壹致,真是奇跡。但是,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系統只是祖先對神經系統的外在認識,換句話說,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系統是不存在的。他的分布規律、走向、表裏關系、流向順序都是錯誤的。只有認識到這壹點,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與西醫的矛盾。這壹點大家很難理解。中醫很厲害,不容別人質疑。而且不允許有新的思想,嚴重制約了中醫理論的發展。
當我們認識到經絡的本質,後面的事情就很簡單了。中國古人不僅證實了神經的存在,而且認識到了生活中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存在。運用陰陽的描述,正確地闡述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關系:陰陽對立,陰陽互用,陰陽平衡,陰陽互化。沒有更簡潔的語言來描述兩者的關系。今天我們不看陰陽的表象,而看其本質:陰陽是用來概括事物的屬性,是壹種即時的互動關系。按照這個標準,天地、水火、晝夜、氣血、臟腑等。不能用陰陽來表達,因為它們之間沒有實時的互動關系,它們不是事物的屬性。這是中醫理論中需要糾正的地方,否則就會成為攻擊中醫的借口。似乎只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這樣的關系。從陰陽學說被引入中醫理論開始,就是在經絡學說建立之後,我國古人在臨床觀察中感受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不同生理功能,所以用陰陽的形象來表達兩者之間的關系。所以陰陽學說是為經絡學說服務的。只是後人把它無限擴展,應用到各個領域,這就大錯特錯了。
中國睿智的古人甚至找到了生命活動、生理發育、臟腑功能等現象的根源:氣,也就是今天西醫發現的激素。我國古人用氣的概念來闡述激素的命名:氣是壹種精微的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用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人體的生命活動。並對其功能進行了詳細準確的描述:1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臟腑經絡等器官的生理活動,血液的生成和運行,都依賴於氣的推動;2.暖心的行動;3.防禦行動;4.註視動作;5.沒有氣化,就沒有生命;氣是不斷運動的,氣的停止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這顯然是激素的生理作用。古人進壹步揭示了激素與血液、激素與津液的關系:氣能生血,氣能生血,氣能吸血,血為氣之母。氣的種類很多:胃氣、腎氣、經絡氣、肝氣等等。看壹看。這是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對激素的不同理解。
中國古人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出臟腑之間的關系,創立了藏象學說。開創了臨床醫學的先河。深刻揭示了五臟的生理功能以及臟腑與臟腑、腑與腑、臟與腑的關系。它的準確性今天似乎超出了我們的能力。對於診斷方法,中國古人創造了四診和八大辨證原則。這是中國五千年的臨床積累,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是寶貴的財富。這讓西醫儀器望塵莫及。因為西醫往往是通過儀器檢測出器質性疾病,對功能障礙無能為力,無法用藥物治療,如便秘、腹瀉、胃寒胃痛、宮寒痛經、頸痛、無汗少汗、嗜睡、惡心嘔吐等等,西醫往往束手無策。這是西醫的局限性。激素類藥物的濫用只會讓病情由輕變重。這是中醫的強項。通過望、聽、問,根據八綱辨證,很容易找到病因,通過針灸或中藥調理失調。以我的經驗,針灸的效果很快,而中藥的效果比較慢,因為針灸是通過刺激神經直接起作用的,壹般的功能性疾病5 ~ 15天就能治好。從這裏可以看出,中醫和西醫的診療範圍是不壹樣的。中醫是針對功能性病變,早期診斷,從根本上治療疾病,所謂治病求本。西醫多針對器質性疾病,大多數疾病往往從功能障礙開始,逐漸演變為器質性疾病。中醫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聖人未治,病未愈。這就告訴我們,這個病不是治不好,而是很難治。不生病可以理解為功能失調,生病可以理解為器質性病變,這完全符合中醫的思維。現在壹句話,就是:防患於未然。這就是中醫高瞻遠矚的治療原則。
至於中醫和周易的關系,我認為把中醫理論引入周易是最大的錯誤,無異於引狼入室。很容易讓中醫理論誤入歧途。靠近朱者赤,靠近墨西哥是黑的,這使得中醫成為巫醫。只有切斷與周易的壹切聯系,中醫才能避免流言蜚語。為了避免很多騙子渾水摸魚,擾亂中醫秩序。看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曲立民,他把周易八卦的風水方面搬到了中醫大講堂,當著全國人民的面,讓人瞠目結舌。這壹舉動無異於跳入恍惚狀態。難怪李敖稱中醫為巫醫。在我看來,不是這樣,而是中醫放不下位置,沒能抓住機會,在劣勢中固步自封。西醫的發現進壹步證實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中醫理論確實有不足和缺陷。比如五行學說,機械地拋棄臨床應用,就像清朝的大辮子老人,對疾病的診斷毫無用處,禁錮了中醫理論的發展。成了絆腳石,讓它真的沒用了,讓中醫成了文人攻擊的對象。但是,要完全切斷它並不容易。也許有人會用生命去抗爭。畢竟大辮子這種清朝遺風沒能留下來,五行學說也有同樣的命運。很久以前就為中醫的錯誤敲響了警鐘。
改變傳統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中國改革之初也曾被質疑,壹直糾結於姓氏問題。在地心說盛行的年代,如果有人宣揚日心說,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這就好比妳在奔跑的人群中突然站下來,那麽後面的人就會把妳推倒,把妳踩成肉醬。看壹看清初的頭發生長和清末的編發,就知道遭受的阻力不小。這應該是慣性思維造成的,所以思維的改變需要壹個過程。當我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改變思維的時候,就是中醫強大的時候。也要知道,改變中醫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對人體生理結構的認識有很多錯誤,比如肝分布在左肺和右肺的說法,心主神明的說法明顯是錯誤的。我們不要自欺欺人,找任何理由來解釋它的合理性。每個人都知道,只有犯錯誤,我們才能進步。現實中,我們常常會找各種理由來粉飾自己的錯誤。這樣做只會讓中醫理論越來越偏頗。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如果說中醫的理論是皇冠,那麽針灸和中醫就是皇冠上的兩顆珍珠。穴位,是中國古人創立的,穴位的標準化和國際化,是中國人送給全人類的壹份厚禮。中醫理論的核心是:經絡學說、陰陽學說、氣血學說、藏象學說的八綱辨證,經絡學說是核心龍頭。中醫經絡是2000年前中國人對神經系統的認識。陰陽描述的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生理功能,而氣只是古人對激素的理解。藏象理論的八綱辨證和四診是中國古人寶貴的臨床觀察和經驗。也要看到中醫理論的不足,應該廢除五行學說,與周易劃清界限,提高對人體生理結構的認識。中醫理論的現代改革勢在必行,希望中醫理論有尊嚴地走向全世界。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是研究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診治疾病的科學。既然兩者的研究對象是同壹個人體,那麽兩個不相關的“結構與功能”理論就不可能出現在同壹個人體內;對於同壹個人體結構和功能,永遠不可能有兩個不相關的結論。西醫的快速發展驗證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我們有理由為中醫理論感到驕傲。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形成了對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以及激素的認識,而西醫對神經系統和激素的發現僅持續了壹兩百年。中醫理論的整體觀使中醫始終站在世界醫學的前沿。只是到了明朝以後,中醫停止了發展,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中醫理論的優勢在於“整體清晰,局部模糊”。西醫理論的優勢在於“微觀部分清晰,宏觀整體模糊”。由於兩種醫學體系各有優劣,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醫學,所以需要取長補短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論。這既實現了中醫理論的現代化,又彌補了中醫理論的微觀不足。如果將西醫的發現納入中醫理論範疇,將極大地豐富中醫理論的內容,將中醫從宏觀帶入微觀世界,對疾病的產生、發展和診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西醫如果接受中醫理論,壹定會在中醫理論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取得更大的發展。當中西醫取長補短,殊途同歸的時候,就是中醫揚眉吐氣的時候。
以上討論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我保留研究修改的權利。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對壹些問題沒有全面了解。有什麽不好?我希望妳能誠實。
1.描寫端午節的400字作文。
同學們,本周四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妳知道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是為了什麽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最流行的民間名稱是“五月節”和“棕櫚節”。為什麽叫端午節?原來這裏的“結束”指的是開始和開始。“五”“午”在古代是通用的。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也稱為“端陽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