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東北人愛醬油,那麽東北的醬油是怎麽做的呢?

東北人愛醬油,那麽東北的醬油是怎麽做的呢?

黑龍江東北豆醬的制作方法及習俗故事

4月28日,廟會的最後壹天,東北鄉鎮家家戶戶的主婦們幾乎都在忙著做壹種自制的大醬,叫下醬。選擇這壹天,不僅僅是借助了“八”字的諧音“發”,而不是借助它那發粘發銅的“發”,讓當時已經擱置壹旁的醬件順利“發酵”,更重要的是由於節氣——端午前後,雨季來臨之前,東北最好的季節到來,穩定而不斷上升的氣溫可以保證大醬中毛黴的正常快速發酵。

相傳烹醬的傳統起源於滿族人。就像吃火鍋的方式,流傳了很久。滿族人至今仍烹制正宗的“菜醬”,即先炒黃豆再煮醬油,其余做法與普通醬油差別不大。由於東北地區常年氣溫較低,不利於細菌繁殖,人們有生吃蔬菜的習慣,所以茄子、芹菜或海帶蘸醬吃並不奇怪。各家的餐桌上都有壹大盤時令“醬菜”。那些青菜新鮮誘人,綠葉欲滴。把它們蘸上青花拼盤裏金黃的醬汁,開胃又好吃。能吃壹碗飯,至少也得再來壹碗。

東北人喜歡調味汁。以前生活水平不高,以青菜和小蔥為主菜。現在即使壹日三餐七菜八碗,也很少炒菜炒菜,甚至連東北的大燉菜都很少,但是有壹碟鹹香可口的醬。

我爸媽都是山東人,早就入鄉隨俗了,除了醬。看似簡單的加醬過程,其實有很多技巧和秘訣。有世代相傳的因素,也有自我理解和適當發揮的因素。也是炒豆角,煮豆角,絞豆角,做醬塊,封醬塊,直到4月28日正式上醬。在這壹系列的具體操作中,溫度、濕度、力度的掌握,井水和自來水的選擇,碘鹽和無碘鹽的區別,鹽和水的比例等等。,壹定要把握好。當上述壹系列任務逐壹完成後,在最初的壹兩個月裏,每天至少需要壹個有耐心的人坐在醬壇子旁邊“爬”和“撇”。這項任務同樣艱巨,不容忽視。至於下雨天蓋醬壇子,晴天揭蓋子,也不是什麽高難度的技術活。

在北方,菜園門口,院子南側的朝陽區,樓房陽臺,常年擺放著大小不壹的醬缸。三天不用動,醬壇子當然不會凍。衡量這個家庭主婦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就是品嘗她“親手”做的大醬、腌鹹菜、豆腐腦。尤其是她家已經徹底聞過的生醬味。民間有句話:大戶人家的醬壹定好吃。更準確的說,是家庭主婦人口多,環境相對膽小,她下面的醬更香。這聽起來有些違反直覺,但是很多事情壹開始都是那麽奇妙,然後就變得很自然了。雖然我們家沒有醬,但也不能為了調味而掰大醬。鄰居總是在自家醬油剛做好的時候邀請我們去刀(端)醬,吹噓自家醬油有多好吃。語氣和表情不亞於誇自己的孩子。我和我哥經常會在空碗出門前商量去哪家,因為討醬也是有學問的:每家邀請我們去刀醬的都要去拜訪,壹定要定時輪流去幾次,不管那家的醬味道如何,多吃少吃都是其次。這樣家家都會覺得自家的醬油好。看,收割不是妳自己種的莊稼是要費很多腦筋的,雖然妳提前保存了體力。

大家都知道山東人引以為傲的“蔥油餅卷”(這醬肯定和東北醬不壹樣)。在東北,因地而易,換成“大山楂”,大蔥蘸醬油。相比玉米粉,玉米山楂更能體現東北人的粗線條,表現其粗獷的個性。壹大鍋散發著雲豆香氣的山楂,飄著魚泡般的鹹鴨蛋,配上餐桌上壹大堆新鮮的青菜,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剛舀出來的香噴噴的雞蛋醬。妳被困在這樣的場景裏了嗎?當然,好客的主人會熱情地邀請妳坐下。妳不需要什麽山珍海味,甚至不需要炒菜,但是妳覺得這種吃法很新穎很對,和東北的環境人文很契合。殺豬菜有壹些吃法就像阿誠先生說的——很張口很土匪的那種。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壹個下雨的傍晚,老師把我送到班裏的雙胞胎姐妹家,通知我壹件重要的事情。我很難找到他們的家。正好趕上他們吃飯——大山楂拌大醬,連個青菜都沒有。然而,他們居然吃得那麽辛苦,壹碗又壹碗。本來就分不清誰是誰,更讓我蒙了。我居然忘了在家吃晚飯,隨著他們面前越來越空的醬碟不知不覺餓了。回家後我會馬上告訴父母,我會去鄰居家討壹碗大醬嘗嘗。我看看能不能像他們那樣吃幾碗大山楂。媽媽笑我做飯吃多了吃膩了,就像我幾歲的時候,和別的小朋友拿蛋糕換大蛋糕壹樣可笑。父親生動地學習了東北人地道的做菜程序:先去菜園子裏摘菜,洗幹凈,然後在刀上放壹小盤大醬,壹點兒不動大勺子就喊開飯。他們說的話,我當然沒有聽進去多少,不然的話,那個晚上的情景,我還像印在腦海裏壹樣深深地回憶著。

雖然我家沒有醬,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吃大醬,尤其是瘦肉和紅辣椒炒的熟醬。在外面上學,每次離開家都要帶滿滿壹大壇子,所以放假不了。因為在食堂吃飯,同學們互相“幫忙”壹勺,進步很驚人。三十多歲去北京讀書,都要帶壹瓶自制的辣醬。到了吃飯的時候,壹定要端上桌,和食堂裏不太好吃的菜壹起吃。有些男生吃多了,所以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問了這個醬的名字,打算照著買。當他們得知是我自己做的,他們以為我在騙他們!我也為此交了很多文藝界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武漢學長,第壹次見面就大方的吃了我的辣醬。那次聚餐,我們倆都去晚了,碰巧坐在同壹張桌子上。吃了三勺贊,她給出了非常中肯的評價:這種醬味道太香,容易上癮。就是這鍋極其普通的辣醬,奠定了我和她日漸深厚的友誼。

東北味噌還挺調味的。可以用來做醬茄子,醬豆角,炒菜,甚至蘸餃子。所以從東北搬到南方工作生活的人,回到老家都喜歡吃家裏剛從醬缸裏舀出來的大醬——久違的原汁原味的醬香,讓超市裏的各種老幹媽、阿香婆相形見絀。當然,流浪者帶走的東西裏有很多醬料。更何況我坐飛機也不怕超重,就裝個十斤二十金的便攜塑料桶,翺翔藍天。這說明他們對醬油情有獨鐘。

每當我吃完飯,隨意穿行在東北普通的大街小巷,炸醬的味道時不時飄來。在越來越提倡返璞歸真的今天,醬菜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我想引用幾年沒回國的同學哥哥的壹句話作為結束語:家鄉的變化真的很大,人也是。沒變的只是我媽的醬。

第二,醬油雖然仍是北方人的最愛,但隨著少鹽飲食的推廣,正逐漸失寵。自己在家煮醬油幾乎絕跡。如果還有人自己做醬,那是因為家裏有老人,比起更喜歡這種美食,他們可能還是更懷念過去。

家裏做醬油的方法幾乎失傳了。小時候每次上醬,我都會跟著我媽到處跑。這幾年因為吃醬越來越少,幾乎不在家做飯。如果我想吃,我會買壹些。我去年心血來潮自己做了壹些。並記錄了過程。保證絕對正品。不過按照老人過去的說法,壹個人煮出來的味道壹樣是真的。同樣的,我和媽媽做的菜味道也不壹樣。

這是去年做醬油的過程。我錄了,今年不會拍了。去年做的菜大部分都送人了,我自己吃的很少。

做醬油是黃豆,鹽,水,比例是:10斤豆子,2-2.3斤鹽。水我沒測過,大概是豆豉的1倍。做醬油往往靠經驗。

第壹件事是選豆,把壞的或發黴的豆子挑出來,然後測量要種的豆子的重量。我種了5磅豆子。

將挑選好的豆子浸泡24小時,然後將豆子稱入大鍋中。我用兩個罐子盛了五公斤豆子。將泡好的豆子放入鍋中,加水至水至豆子下方2-3CM,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再用最小的火慢慢呼吸,直至豆子軟爛,顏色加深,水沒了。關火燉幾個小時。

這個過程壹定要有耐心,不能脫離人,否則容易糊鍋。

叫好豆子,找個幹凈透氣的袋子,盡量壓實,底下掏空,20多度發酵。

過去的經驗是二月初壹泡豆,農歷二月初二叫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上醬。我覺得時間長了點,豆子發酵太多了。也許房子裏的溫度比現在低。我覺得現在壹個月足夠了。

4月18日做的醬,四月初八北方室外溫度還是有點低。發酵好的黃豆放入壇子前,要在太陽下暴曬壹天,發酵發黴的豆子要用清水刷壹遍。水和鹽瀝幹後,盡量放在溫度高的地方,盡量多曬太陽,讓它們重新發酵。在此期間,每天早晚用醬耙耙,撇去浮沫。直到妳不能起泡。壹個月後就可以吃了。但是,剛開始的時候,醬會比較稀。經過壹個夏天的暴曬,到了冬天醬會很幹,吃之前會稀釋或者油炸。

第三,又要做醬坯了。每年臘月,農歷二月,都是東北醬油空白的時候。喜歡發酵味濃的,臘月做,喜歡發酵味淡的,二月做。醬料發酵後,農歷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各選壹天做醬料。選擇在農歷期間做,是民間留下的習慣。

不加任何添加劑的醬味道鮮美,每個人做的醬因為工藝不同,味道也不壹樣。身邊的人都喜歡吃我做的大醬。妳需要很多壹罐。

醬油發酵起源於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研究表明,醬油不僅具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第壹種營養功能,還具有人體的第三種生理功能: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抗氧化、抗疲勞、抗癌等生理功能。

東北醬油有兩種做法,壹種是我今天做的,壹種是“菜醬”。

材料

2500克大豆

水10公斤

壹個陶瓷鍋(體積30公斤)

洗750克鹽。

壹根醬杵

步驟1

將黃豆用水沖洗幹凈,然後在水中浸泡12小時以上,直到黃豆體積膨脹,用手將黃豆打碎。我洗了四次。泡黃豆的水是山泉水,水量不在配方裏。

第二步

豆子泡好後,加水大火燒開,再小火煨。豆子煮到軟爛大概需要1-2個小時(根據妳做的量掌握時間)。水量和豆子壹樣。做醬坯的時候放棄太多的水很可惜,把裏面有黃豆的汁扔掉也很可惜。要加的水應該是山泉水,水量也不在配方裏。

第三步

用妳自己的方式碾碎煮熟的豆子。我喜歡帶點豆瓣,所以沒磨成泥。水不要太多,太多醬不會形成。

第四步

把碎豆子堆成25x15x8左右的空白。每個毛坯都要扔壹段時間,才能牢固,容易發酵。坯體太大容易糊,太小容易失水,變得不透明。不透明就沒有油,醬也不香。將毛坯放在陰涼通風處3-5天。

第五步

如果沒有足夠的經驗做坯,先放在保鮮盒裏,然後倒出來再定型。

第六步

將調好的醬坯放在烤網上通風,經常翻面。

第七步

大概需要3-5天,四周都是這樣。

第八步

看起來很舒服

第九步

周乾完成後,用食品包裝紙包好,放在陰涼通風處。紙縫不用太嚴,自然透氣即可。網上有食品包裝紙。不要用烘焙紙。去年我用了烘焙紙。無懈可擊。開個小縫總是很麻煩。壹代人以前,人們用報紙包裹醬坯。現在想想真的不科學。

步驟10

不管妳是臘月還是二月做的醬坯,發酵後都會這樣。黃綠曲是由米曲黴(業內學名為醬油曲精)制成的醬油、醬油專用曲。米曲黴是後期讓醬油發酵的魔術師,它主要產生蛋白酶、糖化酶等。在醬油發酵過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可以利用各種酶系統分解,轉化為小分子物質(氨基酸、葡萄糖等。)是我們可以吸收的。米曲黴,也就是表面黃綠色的菌絲比較旺盛,只有放到醬缸裏才會發酵。有了這家夥,做100%醬油就成功了。

步驟11

我用了濾鏡,看起來相當不錯。單看的話,很多人都不認識。

步驟12

農歷四月,選擇初八、十八、二十八中的壹天做醬。去掉包裝,將醬坯在流水下沖洗幹凈,刷掉表面的毛毛,切成小塊,曬幹。

步驟13

準備壹個醬杵

步驟14

把陶瓷缸洗幹凈,曬幹。不要流水,防止雜菌。將風幹的醬末坯放入缸中,將750g洗凈的鹽加水煮沸融化,撈出洗凈的臟狗,倒入缸中,繼續加水至10kg,即為配方中的水量。

步驟15

豆腐用的白棉布,蓋好紮好。我還按照老傳統系了壹根紅繩(民間傳統)。現在大家都住在壹棟樓裏,不用擔心被雨淋,陽臺上也不用加厚蓋子了。但壹定要放在能曬到太陽的地方,這樣才能發酵。

步驟16

用醬杵自下而上、由外向內劃成圓形糊狀,每天兩次,不少於200次,撇去浮沫,過程中不要帶生水。這是三四天的狀態,已經開始冒泡發酵了。

步驟17

醬越搗越碎。壹個月後,發酵後即可食用。環境溫度不能低。如果低,就是不喜歡發酵。發酵後就不用天天搗了。

步驟18

隨著量的減少,我把醬油全部轉移到小容器裏,註意不要帶生水,生水,生水。。。。。

步驟19

這是早期的味噌。隨著時間的推移,味噌會越來越粘,如上圖所示。

技巧

1,食物味道是否正宗可口,水很重要,所以我洗豆用的是自來水,後續的水都是農夫山泉的天然水,因為來自長白山;

2.從洗醬坯開始壹直到每次出醬都不要帶入清水,否則會引起蟲蛀;

3、醬料壹定要發酵透了再吃;

4.不要用清潔劑清洗陶瓷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