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壹點上,正陽門作為京都的正門,是名副其實的。其名中“正”意為京城正門,“陽”意為代表皇帝的天數。因為“日為多陽之教”,所以古代認為,人君像因是“國門”,在北京中軸線上,正對宮城,所以命名為“正陽門”。
1553年,明世宗朱厚熜為了抵禦蒙古安丹汗部不時對首都的突襲,保護正陽、崇文、宣武三地人民,以聖旨建外城。
明朝時期,經過洪武、永樂、正統、嘉靖幾代近二百年的重建和修建,北京的城市規則、壯觀、形制完整,最終形成了“九內城、七外城、四皇城”的格局:九內城、七外城、四皇城、二十皇城。
正陽門,憑借其地處宅內的優勢,以及拜高樓、俯八桌、望壯觀的國門地位,在京城壹直獨領風騷。當時的正陽門不僅修建了金塔、箭樓、東西門,還疏浚護城河,修建石橋、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五牌樓”的格局。
正陽門有壹座磚砌的兩層塔樓,占地3000多平方米。講臺底部上窄下寬,點位明顯。寬95米,厚約31米,高約14米。城南北緣有1.2米高的城墻。城臺中央有個券拱,五個券五伏。內券高9米多,寬7米多,外券高6米多,寬6米多。門上有壹個壹千磅的剎車。
正陽門城樓為三落結構,灰瓦綠玻璃鑲邊,重檐小山丘。建築的屋脊上裝飾著壹個龍頭和壹個野獸的吻。兩邊各有三根柱子:檐柱、老檐柱和金柱、朱紅梁柱和金花畫。塔的上下兩層四面都有門。
塔的兩端沿城墻內側有坡道連接上下,七間41米寬,三間21米深。塔外重檐上方懸掛木門匾。
塔寬36余米,深16米,高27米。上下都有回廊。上層裝有菱形格子隔斷門窗,下層為朱紅磚墻,明室及兩側各有壹扇實心床門。全塔總高42米,是古代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的壹座,也是古代北京全城最高的建築。
正陽門牌樓,位於正陽門城樓南面,是最能體現中國古代軍事防禦思想和技術水平的代表性建築。是壹座磚砌堡壘建築,矗立在磚砌平臺上,占地21.47平方米。城臺高約12米,上窄下寬,也有明顯的點。
門洞為五伏五券拱門,內有“千斤門”,南側寬10米,北側寬12米。中門,開在城臺中央,正對大門。是內城9門中唯壹開啟箭樓門洞的大門,專用於龍、車、鳳的通行。皇帝去天壇“祭天”或去先農壇“修煉”,“禦駕”就從這裏進進出出。平時,正陽門箭樓的大門和東柵門下面的大門都是關閉的,人們通過翁城的東、西門進出。
箭樓上下四層,屋頂用灰筒綠玻璃鑲邊,重檐歇山式,飾以綠玻璃脊獸。南、東、西各有箭窗,供外防射擊。南有四層,每層13孔,東有四層,每層四孔,包公館兩孔,每層86孔。
箭樓結構為前樓後樓,寬七間,寬62米,深20米;北面五間,寬42米,深12米。門為雙扇,前為古吊門“前進門”,後為鐵葉門。
整個拱形塔超過35米高。在明代和清末北京城墻的牌樓中,正陽門牌樓是最高最雄偉的。由於其獨特的形式,它壹直被視為老北京的象征。
箭樓和城樓之間有壹個巨大的甕。設置翁城是為了加強對城門的保護,從而消除城防死角,使敵人更難進攻。
歷史上北京內城曾多次遭受攻擊,如後金軍隊、蒙古安丹汗和部落的圍攻,清朝八國聯軍的進攻。由於正陽門城池較厚,除了八國聯軍之戰,在其他攻城戰中並未被強行攻破。
骨灰盒呈長方形,南北長108m,東西寬88m。東北和西北的內角為直角,東南和西南的外角為抹角。骨灰盒連接著城墻、城樓、箭樓和兩座城樓。翁城城墻與城墻同高,約11米高,略窄,為大城磚,內有土墻,外墻。墩頂上有墻磚,外側建有圍墻,內側建有女兒墻,內部有空地。
翁城東西兩側有鎖塔,寬三間,鑲灰管瓦,綠琉璃瓦,斜山小頂,外側箭窗兩排***12孔。樓下開了檢票口讓人通過,大門裏面也有壹個千斤閘。南端彎曲有角,箭塔位於頂端。骨灰盒四個方向各有壹個拱券式門道,東、西、南為吊門。
北門在雄偉的瞭望塔下,南門在高大的瞭望塔下,東西門在翁城東西正中的門樓下。平時,瞭望塔和東門下方的大門都是關閉的,人們進出都要繞過西門下方的檢票口。
明代北京內城9門外護城河上有壹座石橋,但正陽門外只有三座橋並列,稱為正陽橋。正陽橋外是壹座彩繪木結構的五拱建築。正陽橋東側燕尾石堤上的節水石獸。石獸位於石基上,頭在河中,身披鱗甲,四肢粗壯,造型生動,雕刻精細。
在中國古代,城門的設施很復雜。作為城防設施,除了上面提到的城樓、瞭望塔、瓦罐、護城河、石橋之外,還包括破口、登道、店鋪,正陽門也不例外。
裂縫和女兒墻是沿著城墻的頂部和內部建造的矮墻。破口位於城墻頂部的外側,它被建成壹個牙齒,作為保護守軍免受敵人攻擊的盾牌。女兒墻又稱護墻,是建在城墻頂部內側的低矮的女兒墻,用來阻擋守軍墜落。
古代北京內城的高度、寬度和厚度分別為1.9m、1.5 m和0.75 m,它們之間的距離在0.5m至0.8 m之間;外墻垛口高1.3 m,寬1.2 m,厚0.5 m,間距約0.5 m,內外城垛口20700余個。野雞都是白臼大城磚做的。平頂,四邊四角,非常結實。
女兒墻高約1.2米,厚0.75米。沿城墻用白臼和大磚砌成,頂部壹般用饅頭或泥鰍背。正陽門和內城其他八門壹樣,有著和城墻壹樣的規定,城臺外側有脊,內側有女墻。
坡道是守備部隊上下城的專用坡道。附於城墻內側,坡度約15度至30度。坡道大概有四五米寬。壹堵矮墻建在坡道的外側。每對匝道都是內圖或外圖的形狀,從左右兩個匝道可以到達城市的頂部。
正陽門有兩條馬道,都建在甕城內緊靠城墻的內側,分別通往瞭望塔和箭塔。上下鋪建在城墻頂上,三間寬,壹間深。是駐軍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的值班室。明代叫“上下鋪”,清代叫“堆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