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網友說:小時候每天從早餐裏省下幾毛錢,買了壹本很喜歡的書,然後滿懷期待的拿給媽媽看。我媽壹開口就質問她:妳哪來的錢?沒地方多花錢了吧?當時,她很難過。她把筆記本拿給媽媽看是為了分享她的喜悅,而不是為了挨罵,但是媽媽不但沒有理解她,反而誤會她,罵她。
這位網友還說,有壹天壹個月經來探望,給了她40塊錢。她很懂事,給了媽媽30塊錢,只給自己留了10。媽媽高興地把錢收好,對她說,妳拿這麽多錢不好。我會為妳拿它。先給2元,其余每周給。孩子信任父母,自然毋庸置疑。沒想到我媽食言了,然後她好像就忘了這件事,沒有按照之前的約定把剩下的零花錢分批給她。原本打算拿10元,去文具店買東西的孩子,沒能實現願望。
我經歷過很多類似的事情,她很少再遇到什麽事情跟媽媽說。
其實孩子天生就渴望和父母親近。
小時候,我願意和父母同甘共苦。可惜很多家長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孩子告訴他們的時候,往往會忽略甚至攻擊他們,這讓孩子很沮喪,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交流。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壹個心理和行為問題,都壹定與父母的行為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孩子獨立之前,他們必須在情感和行為上依賴父母。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在這兩方面都無法有效應對孩子。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逐漸被破壞,真正的需求被忽視。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變得非常脆弱。在心理學上,依戀關系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和紊亂型。除了安全依戀,其他都屬於不安全依戀關系。
那麽什麽是安全的依戀關系呢?
即無論孩子表現如何,父母的愛都是無條件的,穩定的。他知道被父母深愛著,他的感受和需求是看得見的。當孩子和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戀,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越來越好。否則,無論父母怎麽帶大,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會產生問題。比如矛盾的依戀。在這段感情中,父母的愛是不穩定的,有時候很愛他,但是表現不好的時候又冷漠,管教嚴厲。這種矛盾的父母,給不了孩子安全感。長大後容易焦慮,性格多變,恃強淩弱。
另壹方面,回避型依戀的特點是孩子缺乏父母的愛和關懷,與父母的關系薄弱。孩子長到壹定年齡,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或攻擊行為。甚至會出現無序的依戀關系,更極端的是——孩子經常被虐待,父母情緒不穩定,愛的港灣變成了危險的地方。他不知道父母什麽時候爆發,會導致行為障礙,以後可能會發展成邊緣型人格障礙。
所以,孩子遇到事情,寧願傷害自己,甚至做出極端的事情,也不願意告訴父母。其實孩子是否和父母親近,是否願意和父母交流,都是源於依戀。
02
依戀關系越強,孩子越信任父母。如果壹個孩子非常信任他的父母,那麽他們之間的依戀關系壹定非常好。飾演梁爽的關曉彤生長在壹個充滿愛的家庭。她的父親是演員,母親是戲劇演員。他們從小就很關心關曉彤,願意聽她說,支持她,理解她。三人關系壹直很好。
受父母影響,關曉彤4歲開始跟隨父親拍戲。她和爸爸就像朋友壹樣,會在他身上做各種搞笑的事,壹起掐著脖子拍照,叫他的名字老關,撒嬌。
和媽媽有說不完的話。在學校喜歡哪個男生,在劇組拍戲喜歡哪個男生,我都會告訴媽媽。媽媽經常逗她,所以她這麽快就換了壹個。
拍戲的時候,她聽父母的安排,爸爸說不能親,她就不拍。我在學習上從未讓父母失望。家裏的書櫃裏全是獎狀和證書。這個年紀,還是喜歡和爸媽逛街,吃爸爸做的菜,和媽媽有很多話要說。我真的很羨慕她,和父母關系這麽好,都是因為我堅實的情感依戀。
壹個與父母建立了良好依戀關系的孩子,更願意信任父母,接受父母的照顧。他遇到困難也會找父母。他不會抵觸父母的建議,會和父母的關系更親密。他會重視父母看重的壹切,願意和他們交流,分享他們的日常生活,視他們為榜樣,模仿他們的言行,並以他們為榮。親子關系的好壞取決於依戀關系是否牢固。只有依戀關系牢固,孩子才能感受到與父母的情感聯系,才能信任父母。
英國教育家斯潘塞說:“當孩子感受到愛和信任時,奇跡很快就會出現在妳的眼前。”壹個被深愛,擁有穩定依戀關系的孩子,會是壹個能創造奇跡的孩子。
03
要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父母需要這樣做。
依戀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紐帶。如果看不到這種關系,所有的愛都無法有效傳達。父母有義務維持這種紐帶,直到孩子不能獨立。那麽,怎樣才能維持這種聯系呢?
1,及時回復孩子
心理學家薩巴裏博士說:看見意味著回應,回應意味著被看見。看到孩子,及時回應,好的父母懂得隨時做傾聽者、安撫者、引導者、榜樣或老師。每個孩子都不是壹座孤島,都需要被看到,需要父母的及時回應。回應就像壹縷陽光,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溫暖。我的壹個朋友,在和兒子相處的時候,無論他說什麽,問什麽奇怪的問題,都會認真及時的回應。
比如,當孩子說“媽媽,我很生氣”的時候,無論她有多忙,都會停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回應他的感受。所以,他們的母子關系令人羨慕。及時回應孩子,用心觀察孩子,註意他的舉動,找出他真正的需求,孩子和我們的關系就會越來越好。
2.接受孩子的積極需求。
上個月,在臺州某高速路口,壹位母親將深夜還沒寫完作業的女兒丟下,自己走了。壹個8歲的孩子,壹個人在漆黑的夜裏,想象不出他有多害怕,多無助。女孩只是因為作業太多想休息壹天,所以她媽媽就用這種方式來嚇唬她。
幸好她知道怎麽去加油站求助,才沒有出事。養孩子,要無條件接受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孩子交換條件,這樣才能滿足他。讓他知道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即使讓我們失望,違背我們的意願,也要讓他知道,我們在言語和行動上愛他。
我們在乎的是我們和他的關系,而不是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讓孩子知道他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愛他,而不是因為他懂事,優秀,得過什麽獎,才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信任我們。
3.即使身體分離,心靈也要保持聯系。
我們經常因為工作原因要和孩子分開,但即使是身體上的分開,也要和內心保持聯系。
吳尊分享了壹個和孩子們保持聯系的好方法。他和妻子因為結婚照的事,要和孩子分開幾天,就把禮物藏在家裏,讓孩子每天找。
通過這樣的遊戲,即使他不在孩子身邊,他心裏也沒有斷了聯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和孩子保持聯系:比如出差,我們會告訴孩子出差去哪裏,做什麽,然後準備壹張地圖,告訴他們哪個地方是妳出差的城市。
出差前,也可以留個小紙條,對孩子說壹些貼心的話,讓他知道即使妳不在身邊,妳也會想念他,愛他。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取決於父母的付出程度。
-寫在最後-
英國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克(Donald Winnick)曾說,“有利的關系壹旦建立,不利的關系就再也不會出現。”
建立有利條件的前提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壹方有哺育另壹方的願望,有為另壹方盡心盡力的能力,願意為另壹方的成長犧牲壹切。”
牢固的依戀關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關系。孩子壹旦和父母產生了強烈的依戀,就很難被瓦解。無論相隔多長時間,多遠,這種情感聯系依然存在。依戀關系直接影響親子關系。很多父母很愛孩子,也學會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技巧,但是親子關系不穩定,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問題。父母可以通過本能來教育有穩定依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