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讀書筆記1不敢說是興趣,只是出於好奇,或者是受當下“國學熱”的影響。緊張的工作之後,我又讀了幾遍《黃帝內經》,卻似乎感受到了開悟之美。《黃帝內經》作為道教經典著作之壹,不僅僅局限於行醫治病,對我們的人生態度、為人處事乃至日常工作都有著深刻的啟示。我不是醫生,雖然無法理解深奧的醫學理論,但很多難以理解的哲學格言,讓我嘗到了壹些修身養性、為人處事的智慧。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特別體會到了書中強調的平和與從容,浮躁的心情漸漸平復,原來的壹些糾結也隨之釋然。
我們普通人讀《黃帝內經》,自然會想到養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人們的保健意識越來越強,心理健康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黃帝內經》中,“安心”在養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壹般養生的範疇,會上升到壹種生活態度。
書的開頭就提到“無有,真氣隨之,靈藏於內,病安。”世俗的欲望是人的本性。生活中有很多喜怒哀樂,工作中有各種溝坎坎坎,讓我們或喜或怒或悲或喜。我們可以自滿、沮喪、冷靜嗎?當代著名中醫劉立宏教授在總結了清末民初好人王鳳儀先生的思想後認為,在構成我們健康的諸要素中,身體只占10%左右,心理活動占20-30%,心靈占60%以上。王鳳儀先生也認為“怨、恨、煩、怒、惱”是“五毒”,其中“怨”是最厲害的。抱怨傷脾胃,對應五行中的土,以五臟為中心,容易滋生其他負面情緒,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不僅如此,抱怨會嚴重影響壹個集體的正常運轉。抱怨者總是責怪別人或客觀原因,即使責怪看似合理,也很少反思自己的不足,挖掘自己的潛力。美國精神導師威爾·鮑溫的《無怨無悔的世界》也有同樣的效果,它也印證了我們古代先賢思想的普世價值和永恒價值。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淡泊空虛”,保持平常心,不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肆無忌憚地發泄,而是通過正確的渠道進行適當的緩解,不僅對我們的健康有益,對我們的修養、人際關系、工作也是有益的。所以我們要少抱怨,常懷感恩之心,感謝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感謝前輩給了我們知識,感謝同事給了我們幫助和鼓勵,這樣才能對內營造平和的心態,對外營造和諧的環境。
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並不是衡量幸福的標尺。金錢、名譽和財富固然能給人們帶來快樂,但它們也常常讓人“輕舉妄動”...時不時地控制他們的思想,隨心所欲,與生活相悖,生活無節制”,從而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消磨他們的意誌,影響他們的工作。當我們習慣於用這些單壹的榮辱觀念來思考人生時,我們忽略了所有的真諦,同時也犧牲了我們的健康。是人類歷史的常態,也是人生的常態。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態,用心感受親情,用心融入自然,用心享受祖先留下的燦爛文化,用心熱愛工作,用心理解生活,用平常心付出100%的努力,用自然的態度接受結果,才是最深的幸福體驗,如《。
閱讀《黃帝內經》的註意事項2在眾多的中醫經典中,能稱得上經典的耳熟能詳的少之又少:大學系統讀過的只有四本:《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當我開始讀這些經典的時候,發現讀了壹遍或者幾遍之後,往往收獲甚微,很苦惱:看了中醫經典,卻不知道怎麽用。有時我會有這樣的想法:中醫是純粹的經驗醫學嗎?我們的古人在欺騙我們嗎?前不久看報紙:發現中醫已經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意味著如果不加以保護,將面臨進壹步萎縮、淘汰甚至滅絕。目前國內大部分中醫院不是擴張,而是處於生存狀態。在現代醫學日益發達的時代,還有必要如此愚蠢地堅持下去嗎?中醫到底是不是壹門科學?為此,我問過自己,什麽是科學?衡量中醫科學的標準是什麽?現代科學是衡量中醫科學與否的標尺嗎?我不這麽認為。最簡單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臨床上很多疾病,現代醫學目前無法治療,但可以放入以整體觀念和辨證為核心的中醫,療效確實是肯定的。所以,我不想爭論中醫科學與否。我心裏對中醫有壹個定位和評價:治病是科學。
抱著這種信念,我反復研讀《黃帝內經》,把自己置身於天地自然之中,把自然人自然化、人化,把地球人性化、全球化,在傳統醫學中舉壹反三地研究經典,反復揣摩,把學到的原理運用到臨床中,療效明顯提高。有時候對於現代醫學的疑難雜癥,可以收到蓋杯的效果,對於壹些急癥患者也有效果。當然要辯證的看問題。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很多疾病,療效不確定,有時甚至石沈大海。我覺得是因為對中醫經典不夠了解,不是說中醫不能治病。
請允許我和大家分享壹下我在學習《黃帝內經》過程中對壹些經書的感受。
65438+
2、《五運論》篇雲:帝:是地下嗎?齊波說:地不如人,太弱者也。皇帝說:胡風?齊波說:氣氛也可以解除。.....所以風冷,熱熱,濕氣在空氣中,火在其間行進,寒暑六入,所以為虛生化。所以,燥則燥,暑則地熱,風大則地動,濕則強,地裂則強,火則強。
3、《金匱嚴陣》篇雲:北黑,入腎,開於二陰,藏精於腎,故有病;……做明星就是知道病在骨,病在音羽,病在六,病在臭...。
4、《武昌政治大學》文章雲適風寒,溫瘡。下去就會腫起來,出了汗就會酸痛。這個道理常開常合,太少就不壹樣了...
5.《論陰陽辨證》壹文中說壹陰壹陽結叫喉炎。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第四部分,原文:故冬不壓蹺,春不吐頸,盛夏不吐胸頸,長夏不吐風瘧,冬不吐癱,汗出。
感受:冬季是壹個藏陽的季節,不宜過分驚擾陽氣。筋骨活動過度而至汗出,即為陽氣過度。
比如冬夜有人練長跑,跳廣場舞,去健身房散步等。,使他們出汗,這對他們的健康不利。
其實在其他三個季節,晚上做劇烈運動是不行的,因為壹天的傍晚,相當於壹年的冬天,陽氣也收了,所以要不受幹擾,晚上劇烈運動是家常便飯。
踩高蹺是壹種引導活動或運動的按摩。本來踩高蹺是好事,有益健康。
但是冬天踩高蹺踩多了會出汗。如果到了這個程度,就不好了。出汗出來會擾亂陽的精神。偶爾會好,但是反復出汗肯定對身體有害。
由此我想到冬天過度的溫暖已經到了出汗的地步,冬天出汗也擾亂了太陽的精神。
如果驚動了楊會怎麽樣?明年春天可能發生鼻出血和頸部疾病,夏天可能發生胸脅疾病,長夏可能發生內寒腹瀉,秋天可能發生風濕性瘧疾,冬天可能發生關節痛、寒冷性暈厥、腹瀉和多汗。這些都是冬天不遮太陽造成的。
冬天不藏陽,不壹定馬上發病,但從它身上種下的病根,壹旦條件允許,就會在人體內出現。
所以,冬天要適度運動,微汗為佳。想驅寒最好保暖,保暖也不算太暖。只是酒要微醉,花要半開,這樣最好。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4讀黃帝內經是大壹的暑假。作為中南大學臨床八年制學生,這是科研培訓老師給我們布置的任務。第壹次看黃帝內經,覺得很無聊。全是古文,壹兩天後還沒看完三頁就放在那裏了。壹個月後,我又拿起《黃帝內經》,整理了壹下心情,靜靜的讀了壹遍,終於找到了樂趣。讓我對保健有了全新的認識。在了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同時,也感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黃帝內經》分為兩部分:靈樞和蘇文。它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壹,也是壹部包羅萬象的著作。並不像西醫書籍那樣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理解日常生活的奧秘,告訴我們什麽是壞習慣,什麽是好習慣。最重要的核心是告訴我們如何不生病,如何適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也就是祖先帶給我們的財富。
很多人認為,談健康是老年人的事,養生是老年人的事。年輕人認為現在熬夜、餓肚子、吹冷氣對他們來說都是小事,卻不知道這些他們認為的小事,在他們老了的時候,為他們的健康留下了隱患。我奶奶就是壹個例子。當她年輕時,她保持身體健康。出去工作,在空氣浴裏吹著雨,沒什麽大不了的。現在風濕病壹直纏著她,每當刮風下雨,疼痛難忍。所以現在我們不要認為這些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疾病爆發的時候我們會後悔。
作為當代大學生,熬夜是每個大學生都有的,早在十壹點。
甚至熬夜到四五點鐘,好像都被大大小小的事情捆住了。我們也看到學生熬夜猝死的新聞。睡眠作為身體調整的時間,每天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時間太少,會減少妳身體的排毒時間。所以作為大學生,要有合適的、規律的睡眠時間,為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
齊波對他說:“古之知法者,以陰陽為基,以數招為和。他們有規律地吃喝,有規律地生活,不輕率地工作,所以他們能夠與上帝和諧相處,他們活到100歲。”。古人生活規律,所以很多都是100歲去世的。我想它們都是現在報道的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飲食適度,生活規律,不要辛苦”;縱情色欲,消散精氣,與酒精發生性關系,是壹種糟糕的旅行。養糧;五果助;五畜有益;並不是現在很多人認為的牛奶是上品,雞鴨魚肉是好東西。同時告訴我們,各種食物都有它的季節,類似於飲食專家提倡的不吃反季節食物。不要吃垃圾食品,吃了就是垃圾,吃了就是垃圾,花錢找懲罰。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反季節的水果和蔬菜充斥著市場。我認為每壹種食物都是大自然在適當的季節安排的規律。什麽季節吃什麽蔬菜對我們的健康有不同的好處,但是反季節蔬菜的出現似乎有些違背大自然賦予的規律。東方藍,入肝,開目,藏精於肝,其病令人驚駭。其味酸,其種草木,其畜雞,其糧麥,應是四時,是歲星。也是基於春息,其聲角,其數為八,是基於明知病在筋,而臭。我們應該根據大自然的四季來攝取食物,這樣才能跟上大自然的步伐。
仁者長壽:心胸寬廣者長壽;恰恰相反。心胸狹窄的人,對身體不好,對生活有害”;德行不克,縱服玉液仙丹,未能延年益壽;道德日,福而不求善,長而不求壽,也是養生的大旨。註重道德修養:“誠信”有益身心健康。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要有好的身材,也必須要有好的心態。所謂浩然正氣,也就是不能有歪心思。如果妳說壹個人經常腦子不好,妳會經常在心裏想這件事。俗話說得好,心臟病需要心藥,就是說心臟病發自內心,所以浩然正氣對健康很重要。”無事無動於衷,真氣跟隨,精神守在裏面,疾病永遠平安。“無野欲,安寧祥和,真氣保存於體內,形影不離,病不傷身。沒聽說過脾氣不好的長壽老人。為了健康,保持冷靜是非常重要的。
飲食、起居、勞逸、精神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涉及到的四個方面。通過這些方面的調整,我相信我的身體會變得很好。所以說到底,養生就是講這四個方面。只要能做到這四個方面,每個人都能活到100歲以上,就像齊白石在《與黃帝對話》裏說的那樣。因此,活到100歲並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做好這四件事就好。而這四個方面貫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要做到這四點,不是壹天兩天就能做到的,而是壹輩子,壹直,把它變成壹種生活方式,壹種習慣。
說完了《黃帝內經》的養生內容,再來說說治病求醫的內容。《黃帝內經》講了如何治病,更重要的是講了如何不生病,如何不吃藥就能讓我們健康長壽,活到壹百歲。這是《黃帝內經》中壹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所謂“治未病”,就是預防疾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病,可以治病。不治療就亂治療。”也就是說,壹流的醫生不是去治療他已經得了的病,而是在他生病之前讓它不生病。妳想,妳根本不可能生病。多麽徹底啊!在當今社會,這壹思想意義重大。天冷了多穿衣服,少吃垃圾食品,少喝酒,都是“防病”的內容。現在很多人不註意自己的健康,以至於常年擔心疾病。
關於陰陽節氣,向內看這類東西。正如作者所說,除非疾病找到了它的頭,否則沒有人願意研究它們!因為向內看很麻煩,外面的世界那麽好;想往裏面看,還是會心煩。還不如壹天壹天快樂的活著。但人如果不向內看,就不認識自己,也就看不懂這個世界,更談不上稱王!作者說,身體比頭腦聰明,頭腦通過做壹些事情來統治,身體通過什麽都不做來統治。什麽都不做總比花大力氣去做壹件事聰明!書中甚至說,壹些所謂的性格缺陷也是身體問題造成的。比如壹個人很懶,能坐就不站,總想睡覺。他的脾臟好像有問題。壹個人沒有耐心,努力三分鐘,是因為他的憤怒太強烈了。相反,他太軟弱了,不能猶豫!
《黃帝內經》不僅在健康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辯證的思想,而且在精神方面也給了我們有益的指導。比如現實社會中,繁重的工作壓力,復雜的社會關系,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這本書告訴我們,情緒、悲傷、恐懼等情誌活動也是五臟功能的表現,也就是說,五臟的疾病也會給人帶來情誌疾病,反之,情誌失調也會影響五臟。大喜大悲,大悲為肺,大怒為肝,大恐為腎,大憂為脾。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保持壹種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工作都有好處。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沒什麽大問題,只是頭疼、肩膀疼、嗓子疼、眼睛疼、經期腹痛等。我家裏壹直有火藥和消炎藥。
看了《黃帝內經》,得知是因為陰虛火旺,所以兩眼發紅,咽喉腫痛。肩痛、頭痛、經期腹痛是氣血失調;大腿水腫,脫發對腎功能不好~面色發黃,眼睛幹澀對肝功能不好——也就是說,現在小毛病不斷的原因是心、肝、腎功能不太好,但還沒到功能受損的程度。如果有損傷,很多地方都會生病!很多人年輕時身體不好,經常生病,長期吸毒。大部分都刺激了腎臟。因為生病,他們胃口不好,營養嚴重缺乏,導致身體虛弱,氣血不足。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規律,生活規律,運動,最重要的是堅持。有壹個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讓人身體健康,還能讓人有壹個好的外表。為什麽不呢?
《黃帝內經》作為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告訴我們壹年該怎麽過:春在夏,長在秋收,冬存。也就是說,春天要讓我們人體的氣像植物發芽壹樣發芽;夏天我們所有的陽氣都浮在體表,同時通過汗液把壹年代謝產生的垃圾排出體外,所以夏天我們的消化能力相對較弱,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苦夏,為什麽夏天容易拉肚子,為什麽夏天吃太多冰淇淋,喝冰汽水啤酒都不好。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萬物開始收藏,我們的身體也要開始收斂;冬天是躲藏的季節,植物快死了,很多動物在冬眠,水也結冰了。我們也要避免像那些動植物壹樣的冬寒之氣,這也是我們在世俗中提倡冬補的原因。此時人體的陽氣都在體內,我們吃的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她告訴我,人要健康,就要遵循天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壹年四季,壹天四季。人的健康在於自己。妳與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妳就越健康。
閱讀《黃帝內經》劄記5《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這是壹本以聖王命名的書。這意味著,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生命的研究被視為帝王之事、大功德、大慈悲。
說到活力,我們經常用勇氣、精神、勇氣、意誌、智力等詞。這些詞代表了我們的活力和領導力。
什麽是勇氣?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神是肺之神。所謂的“神”是什麽意思?神是他吃飽後的外在樣子。所以“氣”是肺氣足的體現。而大膽的“力”與我們的另壹個器官——腎臟有關。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來源於腰,來源於腎。所以“膽”就是肺腎充滿了正氣,所以我們做事情就能大有氣勢,大有作為。肺腎在中醫裏屬於先天範疇,和我們的本能有關,所以我們說的勇氣是學不來的,它是本能在我們身體裏的壹種外在表現。如果妳的膽子不夠,那只能說明妳天生肺氣不足,腎精不足。
在中國,很多人對中醫常識都有壹種熟悉的感覺。比如普通人不懂醫學,但是每天都會用到壹些醫學知識。在古語中,這叫“日用而不知”,意思是日用而不知其真。我來介紹兩個例子。
我們中國人練習的時候,在大自然中打太極的時候,第壹招通常是“雙腿分開,與肩同寬”。先伸左腳和先伸右腳有區別嗎?中醫認為,左肝右肺,左為肝氣,右為肺氣。左邊是肝,主血。所以壹定要先伸左腳,先開靜脈。因為血的運行速度比氣慢,這樣氣血才能平衡。為什麽要“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就是把大腿內側的三條陰經打通,然後腳尖微微扣動,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也打通。如果感覺不到兩邊的陰陽經脈,這個站姿對於練習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麽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夏天,我們所有的陽氣都飄在體外,體內形成了壹個寒濕的格局。人體的脾胃是最虛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夏天要吃點生姜。古人還有壹句話叫“上床下床有姜”。當人們起床時,他們可以吃壹些生姜。所以妳可以吃壹些生姜,讓妳的陽氣更旺盛。
冬天,當我們的陽氣全部匯聚時,我們體內就會形成壹種內熱的模式。“睡前吃蘿蔔”的意思是晚餐要多吃蘿蔔,因為蘿蔔補氣,可以增強人的消化能力,使人晚上睡個好覺。
這些道理可以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學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了這些細節,身體的很多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這也是《黃帝內經》提倡的養生之道。簡單來說就是吃好,睡好,運動好。
《黃帝內經》讀書劄記6《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給後人留下了壹片迷霧,至今仍神秘莫測。
縱觀中國古代醫學史,沒有解剖學。《黃帝內經》不僅對人體的解剖結構有清晰的描述,對人體生理學、人體病理學、醫學地理學、醫學物候學等學科也有精辟的描述。到目前為止,人們只知道《黃帝內經》很多論述的結果是正確的,當代人體科學無法做出科學的解釋。所以有人認為《黃帝內經》的作者和《易經》壹樣,有著比現代人更先進的思想和科技,是壹位大聖智者。
《黃帝內經》對中國文化的最大貢獻是其陰陽五行學說,它不僅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而且對世界現代科學觀念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的占蔔,沿用至今,來源於《易經》,大部分來源於《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學說。《黃帝內經》壹直是陰陽五行學說的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鼻祖,也是壹本先知先覺的書。它告訴人們如何順應自然規律,如何養生避災。“從金木的火、水、土的衰微,可以推斷疾病的輕重,治療的成敗,確定五臟之氣的盛衰,疾病的危險,死亡和出生的日期。”比如肝主春木之氣,壹個人如果天天做甲乙,肝就旺了,壹輩子也不會有肝的問題。如果病在肝,夏天就好了;夏天不好,秋天更不好;不死的話,冬天病情會持續;次年春天,春季肝遇木氣,病情就會緩解,以此類推。
黃帝內經“天道而紀窮,地道而低,相問更難”。天地萬物包羅萬象,涉及哲學、天文、地理、氣象、兵法、社會、歷法、陰陽等學科。裏面的醫學理論至今只有西醫在論述,比西醫更高明。
《黃帝內經》是大聖大智之作。《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眾說紛紜。據考證,《黃帝內經》成書於科技、文化、教育極其落後的古代。那個時代的人們還在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他們怎麽會對天文、地理、氣象、社會、歷法、陰陽等學科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即使在科技、文化、教育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沒有人能打敗他們。難怪宋代詩人高寶衡曾感嘆,人的臟肺、脈象、經絡、氣血,都無法從外部和解剖中得知,沒有大聖人、大智慧又怎麽能發現呢?
讀了七個多月的黃帝內經筆記,做事學習的時候總是找壹堆借口安慰自己。是的,該冬眠了;哈哈。還好,在絞盡腦汁思考自己有什麽收獲的時候,我應該讀過《黃帝內經》的壹部分。原文是當時皇帝和名醫、朝臣談話時記錄的。剛開始讀的時候並不難理解和知道古文的意思。看完第六章,還是覺得學醫的古代聖賢不僅學術深厚,而且精通多門學科。
中國的文化不能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壹個簡單的65,438+0,080字的弟子規則,教會了世人壹生遵循的美德。仲尼的《論語》深入淺出地告訴人們應該了解什麽立場和時代。這壹次《黃帝內經》真正讓我體會到,讀聖賢書是壹種有意義的人生享受。看完之後,我感受到了看完《黃帝內經》的感覺。本能的,我又開始問自己,為什麽我們從小就沒有接觸過經典文學?有什麽事是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不敢做的?正如孔所說,政府應該以政治為導向,人民應該以德行和無恥為免除。以德導之,以禮為恥。
經常聽家長朋友說現在帶孩子有多難,總抱怨孩子不聽話,不知道好好學習,老是鬧;出於禮貌,我不能直接告訴他們教育有問題。家長和老師要明白,榜樣大於言行。太多經典的教育被世人遺忘,不再願意遵循古聖先賢的思想。真可惜。如果是今天中國的xx,建議國人多讀中國文學,多了解古人的學習精神;現在和平與繁榮。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8說他在讀《黃帝內經》,其實他並沒有讀原文,而是在電視上看了京後埔堂主人徐文兵教授《黃帝內經》的節目,然後看了根據這個節目錄制的幾段對話,深受啟發。養生的文章很多,道理大家都懂。我只能把印象最深的幾點寫下來,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1,適應天氣,適應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體充滿了奧秘。古人認為宇宙中的人更多的是受到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壹年有四季,自古不變。春是春,夏是長,秋是秋,冬是冬。妳敬畏天地。在合適的時間做該做的事,不要違背上帝的安排。我們順應它,就是使自己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壹,享受生活”。古人的智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今天依然可以從中汲取能量。
2、適合的人,適合的時間。
養生的方法有很多,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中醫認為,人有肝、肺、脾、胃、腎五個五臟,功能不同;每個人生來都不壹樣,每個人的五臟強弱也不壹樣。有的是肝氣充盈,有的是腎氣充盈,所以要保護好自己的“元氣”,註意自身的變化,提高靈敏度,發掘分析自己的“強弱”,根據癥狀分別治療。
3.吃好,睡好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吃好,吃身體需要的食物,能“消失”和“轉化”的食物。再美味的東西,如果消化不了,也是枉然,甚至可能變成垃圾,還要努力去清理;“五谷飼料”,最好的飯是家常飯。
睡個好覺,也就是就寢時間睡覺,不能強迫身體妥協。從某種意義上說,睡覺比吃飯更重要。在現代社會,我們無法安然就寢,根本無法“日落而息”,但如果我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該放下的時候就要強迫自己放下。
4、養心比養生更重要。
養生重要,養心更重要。滋養心靈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個人理解,讀書寫作也是壹種讓心靈平靜的方法。不斷反省自己,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讓人靜下心來的方法之壹。
5.人生最完美的結局:無病而死。
經常聽到老人去世時的痛苦,想到壹句話:“我痛苦。”如果能避免重大疾病,健康活到90歲,那是多麽大的福氣;而如果真的能“無病而死”,那將是人生最好的謝幕。
讓我們從此攜手同行,壹路歡歌,向著這個終極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