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如何理解「生而入世」?

如何理解「生而入世」?

出世和入世,在佛、道、儒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上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1。如果現代人常說:用出生的態度或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這主要是態度的問題,或者說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就是人活著,確實需要處理好出生和出入的關系,必須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激情、得失、利益、關系、成敗、對錯作為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壹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紛繁復雜的生活細節中,過於註重實際利益,註重現實,囿於成見,很難從容全面地擺脫問題,也很難有多大作為。這個時候,妳需要壹點出世的精神。生而為人,就是要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待人,以不求完美的態度對待事物。站得高壹點,看得遠壹點,看淡壹些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與生俱來的精神去做入世事業,才會事半功倍。另壹方面,壹個生在世上的人,只是壹味的冷眼旁觀,壹味的厭惡,壹味的高高在上,不想做什麽實事,不想入世。說到底,他也是“閑的白的”。就像揪著頭發想遠離地球壹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道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以莊子的道家思想為例。不就是入世嗎?只有妳能否認,妳才能確定。只有當妳擺脫了那些瑣碎的事情,妳才能專註於真正有價值的事件。他的心是冷的,因為他的心是白熱的。為了深入這個世界,他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才是道家的本來面目。(這壹段借鑒了過去的壹個筆記,原作者忘了)2。佛教講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戒欲,空遍天下;“入世”——走向世界,弘揚佛教,弘揚文化。小乘佛教強調出世,對出世的追求是擺脫凡間的煩惱和誘惑,尋找壹個清靜寧靜的地方,靜修,達到壹種出神入化的境界。出世需要修行者排除壹切雜念,拋棄身外之物,忘物忘我。我既不是我,也不是無常,出生的最終目的是穿越自我,也就是追求自我的解脫。與大乘佛教相反,大乘佛教強調入世,通過入世教育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為什麽差別這麽大?這主要是由於他們在人性善惡問題上的分歧造成的。小乘佛教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少數人能“覺悟”。只有離開罪惡的世界,才能去惡根,才能有善果。這是壹種悲觀消極的態度。大乘佛教認為,人性本善,但世間充滿苦難,失去了眾生的本性。我們可以通過越界勸人行善,讓眾生解脫苦海無邊,回頭岸,化為正果。所謂眾生皆佛,皆可成佛,代表了壹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可以說,出世就是穿越自己,入世就是穿越人。3。其他的,比如道家,儒家,都是出世入世的,和上面兩項差不多。比如儒家講誠信。不要以追求財富、權力和聲望為目標,而要以修身養性、道德修養和濟世為重。這是出世觀念和入世觀念的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