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的傳統由來已久,趕集的日子因地而異,或在158,或在369,即農歷初壹、五、八、十壹、十五、十八、二十壹、二十五、二十八等等。當然,很少有地方在周三和周五見面。壹般都是人口多的大地方,所以趕集的日子比較頻繁。
前段時間官橋的市場停了很久,直到疫情稍微穩定下來才重新開張。開市後有專人負責,進場前要量體溫登記。顯然沒有以前方便了。即便如此,大家都很高興,因為如果不重新開放市場,農民的蔬菜就會爛在地裏,賣不出去,會很寒心。同時,農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壹些生活用品和春天播種的種子,以免耽誤今年的收成。可以說,市場的開放正當其時。
小時候特別喜歡去市場。每次家人去趕集,我都要跟上,不管天氣,也不管路途遙遠。當我住在我的家鄉時,有壹個顏佳市場,離家十多英裏。那時候交通沒有現在發達,我們要兩條腿走路出門。我們必須爬山,修完山路,走石板路,跨過河上的橋,穿過狹窄的山脊。我們不僅要跟著大人的腳步走,還要時刻提防別人村裏的惡狗。趕集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是壹件痛苦又快樂的事情。
顏佳市場不大,也就幾條街。現在想想,不知道是什麽吸引了我。也許是集市上的糖果,也許是小店裏的薄荷糖,也許是外婆家的豬血米豆腐,已經太久不記得了。
大部分城市都是農貿市場和連鎖超市,商品齊全,分類整齊。任何地點賣的東西都是固定的,不像市場那麽亂。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在城市裏找到他們想買的東西。市場不壹樣了。賣菜賣肉的擠在壹起,賣物資的和雞鴨放在壹起。賣竹籃掃帚的和賣早餐的也交織在壹起。乍壹看,它們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但是,似乎正是這種亂象,讓市場變得非常熱鬧,體現了農村特有的市井生活。
城裏農貿市場的攤位和超市都是個人固定經營場所,市場也是。市場的攤位質量完全取決於誰起的早,誰來的早,誰就能搶占攤位,來的晚的只能占領壹些偏僻的地方。人們也很早去市場。想買新的,就得早點來,但是晚了,連剩菜都趕不上。所以行情起的早,散的也早。
官橋的市場也不大。由於市場開了幾家超市,加上特殊時期,人數減少了不少。看到這樣的集市,我就沒心情逛了,買了東西就匆匆離開。
回小區的路上,心裏有壹種說不出的滋味,有種奇怪的感覺,這樣的市場總有壹天會被農貿市場和超市取代。到那時,我覺得很可惜。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無法阻止壹些東西的逝去,就像這個市場。
不過,雖然以後沒有市場了,但至少我還有對市場的回憶。
可能這麽想,心裏會好受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