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臺灣省最著名的佛寺或最大的佛寺。

臺灣省最著名的佛寺或最大的佛寺。

臺灣省的四大叢林。

臺灣省的宗教信仰非常普遍和多樣。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都有廣泛的信徒。

據說道教信徒最多,就是信奉保海平安的天仙媽祖。這對於生活在海島上、世代與海相連的臺灣省人來說,當然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的信徒,近年來似乎有增加的趨勢。在城市和鄉村,在金碧輝煌的佛寺和媽祖廟之間,不時可以看到高高十字架的尖頂教堂。臺灣省的佛教不僅信徒比道教少,而且歷史比道教長。當然,事實上很多人既信道教也信佛教。隨著臺灣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許多高僧的弘法,臺灣省的佛教在過去幾十年裏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叢林”,即嚴法師慈濟功德會;星雲大師的佛光山;盛宴大師的法鼓山;只覺得老僧的中泰寺。

這四大叢林幾乎都有龐大的僧侶組織,數百萬信徒,龐大的寺廟,龐大的資產。他們還建立了學校和醫院,擁有自己的報紙、網站、電視臺等。在島內、海峽兩岸乃至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就臺灣省四大叢林的地理分布來說,只是壹南壹北,壹中壹東。達摩鼓山在臺北縣,位於臺灣省北部;中泰寺位於臺中南投縣,即臺灣省中部;佛光山位於高雄縣,號稱“臺南佛都”;慈濟在臺灣省東部的花蓮縣。當然,每個叢林都有自己的分支,遍布臺灣省,甚至海外。就傳承祖籍、傳播佛教的方式而言,四大叢林不僅有自己的教派和特色,而且有壹個明顯的* * *性質,就是弘揚“人間佛教”,即弘揚佛教面向世界、服務社會。

壹個

閻正大師是壹個瘦而強壯的女人,也是四叢林中唯壹的佛教領袖。她出生在臺中的壹個富裕家庭。因為父母生病,她從小就出入寺廟為父母消災祈福。25歲那年,他自己剃度出家。後來皈依印順為師,秉承“服務佛法眾生”的師訓,於65438至0966年在花蓮縣創辦慈濟功德會。從竹筒裏省下的五毛錢到今天募集到的數百億善款,從壹開始的30多個信徒到現在的400萬會員,從壹開始的花蓮到在全球60多個國家建立分會,證明了嚴法師和慈濟誌工在人間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跡。他們奉行“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的宗旨。哪裏有災難,哪裏就有慈濟人。慈濟的慈善事業涉及救災、環保、骨髓捐獻、幹細胞移植等諸多方面。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如非洲、阿富汗、科索沃,當然還有中國大陸,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在臺灣省,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慈濟誌工忙著各種善行。他們中有老板、富商、官員、明星、女性、學生,不同民族、種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投身於慈濟事業。據說臺灣省每五個人中就有壹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參與過慈濟的教育、文化、醫療、慈善和活動。因此,慈濟憑借其非凡的慈善成就,於2003年以“臺灣佛教慈善基金會”的名義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閻正大師也被稱為“東方特蕾莎”,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有人幹脆稱之為“觀音菩薩”。

法鼓山盛宴大師於2009年2月圓寂。臺灣省的政治家如才真旺姆-九表達了他們的敬意。作為法師的弟子,才真旺姆九親自將法師的遺書下葬。大陸國臺辦主任王毅、宗教局局長葉小文、佛教協會會長義成長老都發來唁電,可見盛宴大師在臺灣佛教界的地位。盛宴大師是江蘇南通人。14歲時,在家鄉狼山廣教寺出家,後參軍到臺灣省。他曾經是國民黨的軍官。1960退役後重新入佛,赴日本攻讀博士。學成後,盛宴大師返臺拜師農禪寺東初老人。1977年去世後,老人接手佛事,1989年在臺北縣金山鄉買地,創建法鼓山。盛宴大師是臺灣省少有的“醫”僧和學僧。他對佛教有很深的研究,是壹位偉大的學者、作家和教育家。他壹生用中、日、英三種文字寫了100多種作品,如《信仰中的佛教》、《戒律大綱》、《禪定指南》、《放下幸福》、《智慧人生之書》、《美麗晚年》等。,都是臺灣省的暢銷書。盛宴大師提出了“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間凈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及、大關懷三大教育推進全面教育。他先後創辦了中國佛學院、古法佛學院、僧伽大學、古法大學等機構,並在臺灣多所大學擔任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他發起了“心靈環保”、“心靈五四”、“心六關系”等社會運動,影響廣泛。因此,他被譽為“全臺灣省人民的精神支柱”。

可惜我在臺灣期間,沒有機會去參觀他們的大本營,而佛光山和中泰寺有幸結緣,更有切身感受。

先說中泰寺。中泰寺位於臺中南投縣埔裏鎮,毗鄰日月潭,車程僅20分鐘。也許是因為這個關系,中泰寺成為了來臺灣必去的旅遊景點。或許與日月潭無關,但它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吸引著遊客。

我們從臺中市出發,大約壹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中泰寺。遠遠望去,禪寺猶如壹座巍峨的大山,建築極為雄偉。是為臺灣省著名設計師李祖元居士,也就是臺北101大樓的設計師設計的。在他設計之前,他參觀了世界各地的寺廟和教堂,學習他的長處,激發他的靈感。僅老和尚親自主持,歷時10年,耗資40億新臺幣。2006年9月65,438+0,5438+0,禪寺正式落成開光。中泰寺建成後,眾說紛紜。贊美者認為它突破了壹般寺廟的格局,是壹種大膽的創新。反對者認為它既不在中部也不在西部,也不在中部。但無論如何,它的規模、氣勢、用料之精美、設備之先進,都令人嘆為觀止。難怪人家要戲稱為“五星級”寺廟。

這裏沒有壹般寺廟的山門。我們在寺廟前下車,走上壹條坡道,頗像西藏的布達拉宮。進門之後,就被廟裏接待了。副方丈劍尊法師在接待室與我們交談,品茶,並安排了壹位僧人陪同參觀。在主廳壹樓,我們看到了四大天王,感覺比古埃及神廟的神還要壯觀。二樓是大乘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據說是用印度紅色花崗巖雕刻而成。從二樓直接乘電梯到16樓,從上到下參觀。無論是佛堂還是禪堂,都是優雅、明亮、美麗,沒有壹般寺廟那種煙味、嘈雜、擁堵的感覺。整個寺廟沒有香案,也沒有香。佛像前呈現鮮花和睡蓮,完全符合目前提倡的低碳環保理念。我覺得這種拜佛方式真的很值得推廣。

參觀禪寺壹個多小時,然後參觀禪寺博物館。當時正好浙江博物館阿育王塔(雷峰塔)專題文物展在這裏展出,難得壹見。我們先參觀了這個特展,然後看了禪寺的常設展。中泰禪寺收藏的文物大多與佛教有關。它們根據不同的材料(如銅、鐵、木、石、紙、絲等)分類陳列。),而且還有很多寶貝。博物館的館長是個比丘尼,有博士學位,親自給我們講解。就其設施和展覽手段而言,並不遜色於壹般的公立博物館,堪稱壹流。

參觀結束後,回憶起尊師在接待我們時提到,韋覺老僧提出的佛教“五化”,即科學性、藝術性、生活性、教育性、學術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何將佛教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到了中泰寺,我們壹定會得到壹些真諦。這的確是壹片與時俱進的叢林(自註:“與時俱進”是隨行比丘尼說得最多的),佛教的現代化在這裏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就是這樣的結局也是偉大的。

四川英山老僧維覺,多年來壹直堅定維護祖國統壹,促進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早年提出“三通”論:“兩岸不相通,先有宗教相通;宗教不過關,佛教先過;佛教沒傳,中國臺灣先傳。”前幾年島內“臺獨”分子搞所謂“公投”,只覺得老和尚堅決反對這種分裂國家的行為,呼籲“絕對不要公投”。近年來,許多來自中泰寺的年輕巫師被派往四川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今年,他不顧80歲高齡,還專程到大陸參觀上海世博會。

最後說說佛光山。佛光山位於高雄縣與屏東縣的界河高屏溪北岸。這裏原本是壹片荒山。星雲大師在1967買下此地,帶領弟子披荊斬棘,幾十年如壹日的耕耘。現在已經成為壹個有樹有廟有氣象的佛教聖地。

佛光山的創始人星雲大師在臺灣宗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僅如此,他把佛教事業發展到了全世界,是壹位在國際上很有威望的僧人。但通過幾次接觸和交談,我感覺這位大師其實是壹位平易近人的長者,是壹位有幽默感的智者。

我與星雲大師結緣,要感謝我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先生。早年通過趙樸拜會星雲大師,後在大師創辦的佛光大學任教,與大師非常熟悉。我們第壹次見到星雲大師是在臺中告別醫院(佛光山在臺灣省各大城市都有這樣的分店),大師接連講了幾個機智深刻的笑話,讓人捧腹大笑。不久,我和田青應邀參加了星雲大師在北醫二院舉辦的“壹筆書法展”開幕式。我們和師傅聊了聊,得知師傅和我父親是同壹年出生的(1927),讓我們感覺更親近了。大約半年後,我和田青盡力去推廣。星雲大師“壹筆書法展”於今年5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大師親臨現場演講,在我們中國美術學院演講,受到熱烈歡迎。在北京期間,我陪著師傅,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星雲大師是江蘇江都人。12歲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後在棲霞法學院學佛。1949年春,組織和尚救援隊來到臺灣省。早年主要在宜蘭紅島,歷盡艱辛。佛光山創建後,以“人間佛教”為傳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教,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造福社會,以修行凈化人心”的宗旨,致力於弘揚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佛教事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0多座道場寺廟,如西來、南天、南華寺,分別是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最大的佛教寺廟。建立了9個美術館,26個圖書館,12個書店,50多所中文學校,16所佛教叢林學院,廣智、普門、軍頭等完全中小學,臺灣省佛光、華南、澳洲南天等大學,實現了他們“佛光普照五大洲”的宏願,開創了壹個前所未有的。

大師作品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學》、《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話》、《祈願佛光》、《誤解之間》、《當代人的思想》、《人間佛教叢書》、《人間佛教語錄》等,已翻譯成英文和日文。據大師說,他年輕時從事過文學創作,寫過小說、劇本,也編輯過雜誌,所以大師的作品,無論是崇佛還是勸善,都清晰明了,引人入勝。這是我看了大師贈送的幾本書後的感受。

早在58歲時,星雲大師就明智地退出了佛光山方丈的事務。但在大師制定的壹套科學嚴密的制度下,佛光山的事業依然在蓬勃發展。在佛光山,佛光園美術館首席策展人像往常壹樣陪同我們參觀了禪堂、廖芳、書店、大佛城、大雄寶殿、大悲殿、大智慧殿、美術館、宗師館,處處感受到大師的精神和魅力。最後參觀了在建的佛光山紀念館,這是壹個大型建築群,也是壹個繁忙的工地,預示著佛光山更好的前景。

(作者王能賢是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