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實有時候兩者並沒有明確的區分,無法做出區別。稍微謙虛壹點就會變成虛偽。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中國是第壹個崇尚謙虛的國家。在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壹《尚書·大莫雨》中,已經有了“滿則損,謙則利,時則天”的教導,把自滿和謙虛上升到了“天”的層次,可謂高。從此,歷代聖賢無不驕矜謙虛,貶低自滿。時至今日,我們的常用詞匯中仍有大量與“謙”字相關的詞語,如“謙”、“謙”、“謙君子”、“謙”、“謙”、“謙”等,可見“謙”字早已深入人心。
在我看來,應該提倡真誠的謙虛,避免虛偽的謙虛,這種謙虛離不開虛偽。
但在這裏我們遇到了壹塊絆腳石:什麽是“真誠的謙虛”?什麽是“虛偽的謙虛”?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可以說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掌握正確的分寸感是很難的。
最突出的是各地不同。“地”首先指的是東方和西方。在東方,比如中國和日本,當妳提到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時,妳必須說這是“我的拙劣作品”或“我的拙劣寫作”。妳在西方語言中找不到對等的詞。更有甚者,甚至可能存在誤解。中國人請客,發請柬壹定要說“幹凈慎重”。不了解東方習慣的西方人會充滿疑惑:為什麽只用“不豐盛的酒席”來對待客人?日本人送禮,往往會寫“粗”字,西方人會問:為什麽不送“細”呢?在西方,老師和朋友必須盡可能說實話。如果妳說這個只有壹點點,那個只有壹點點,他們會相信,但在東方不會。這有時會很危險。至於吹牛,東西方同樣鄙視,更不用說了。
但是如何掌握這個分寸呢?在我看來,真誠是這裏的第壹標準。虛心,如果真誠,會促進妳永遠學習進步。有些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這樣的人往往不上進。康有為就是壹個著名的例子。他聲稱在他30歲的時候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原來康有為是革新者,不是學者。與甘家的大師們,甚至清末民初的大師們,包括他的弟子梁啟超相比,他毫無學術成就。
總之,謙虛是壹種美德,但壹定要掌握分寸,註意事物。東方的謙虛涵蓋的範圍很廣,不能套用到西方,壹定要註意。但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壹定要真誠。故意過度謙虛等於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