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解除患者骨折後的後顧之憂,減輕其心理壓力。多數患者骨折後心理復雜,可使其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了。護士壹定要耐心、善意地勸說、鼓勵,說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盡快恢復功能,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姿勢和疼痛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使患者不願多喝水和進食。家屬要有耐心,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整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制品、肉類、魚蛋類、水果蔬菜等,以增強骨折傷口的愈合力。還需要適當吃纖維素類食物,方便排便。上肢骨折患者需要護理、餵養、飲水。
(3)因骨折長期臥床的患者,往往會擔心排便問題。壹個怕排便困難,壹個怕吃多了,大便多了,小便多了,會增加別人的麻煩。護士要主動關心,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臥床排便。女性患者排便後應清潔會陰和肛門。鼓勵患者多喝水,防止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如果排便困難,每天做腹部按摩,服用瀉藥,如石蠟油或馬人丸。
(4)為了使臥床病人感到舒適、愉快,應做到“三短”、“三幹凈”。“三短”就是頭發短,胡子短,腳趾甲短。“三潔”就是頭、足、會陰的清潔,口腔皮膚的清潔,床的清潔。為此,要定期給孩子洗頭、洗腳、洗澡、剪指甲、刮胡子,及時換衣服。臥床患者應每天做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咳痰,註意保暖,防止誤食嗆咳或誤吞氣管,在保證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可能按計劃改變體位,對長期受壓的皮膚進行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時刻註意病人在床上的正確姿勢。比如腰椎骨折患者,腰椎過伸應取仰臥位,硬板床腰部可墊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是否受壓,指(趾)端的顏色和溫度是否有變化,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壹般固定患肢可以用枕頭或被褥擡高,比心臟水平好,但以不移位右骨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回血。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果患者感覺膏藥中皮膚發癢,可將鈍針放入,輕輕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下肢股骨骨折患者,患肢踝關節應保持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了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以在鞋底釘壹個水平板條,以保持有效的牽引。
(6)骨折的愈合需要復位後明確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矛盾的。處理好這個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進行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到重,逐漸增加,以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硬,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愈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患者在不同階段進行功能鍛煉。
65438+骨折後0 ~ 2周:主要進行肌肉收縮運動,上肢牽手擡肩,下肢伸屈踝關節,趾關節運動和股四頭肌收緊收縮運動(以關節不活動為前提)。如因疼痛不能運動,可指導其先鍛煉肢體,再壹起鍛煉患肢。
骨折後3 ~ 6周:除了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以開始更多的關節活動,上肢握拳,然後練習肩部屈伸。下肢可以逐漸練習髖膝的拉伸和彎曲,並嘗試擡腿。四周後,可以扶著拐杖下床行走,不著地,但必須有人從旁邊扶著,以免再次摔倒。
骨折後6 ~ 8周,可增加綜合鍛煉次數和活動範圍。
(7)骨折愈合後,取下石膏或夾板,長期用石膏包紮的皮膚會幹燥脫皮。用肥皂和刺激性很小的溫水清洗後,塗上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擡高患肢或穿彈力襪,以利血液回流,減輕水腫。康復後,患肢應繼續鍛煉,爭取盡快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