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蚱蜢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征?

蚱蜢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征?

蝗蟲

蚱蜢,又名螞蚱,在本省稱為“蚱蜢”:通常為綠色、棕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籃板硬,像馬鞍壹樣向左右兩邊延伸,中胸和後胸愈合時不能動。焦大,尤其是它的後腿肌肉粗短有力,而且它的外骨骼堅硬,這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有鋒利的鋸,是有效的防禦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這是和貓頭鷹最大的區別。飲食習慣:喜歡吃肥葉,比如紅薯,空心菜,不正常:不完全不正常。

交配後,雌蝗將產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壤中,產下約50枚卵。

產卵時,雌性會分泌白色物質形成圓柱形栓,然後產卵。

這是壹個已經發育了19天的卵子;在24℃左右,蝗卵大約21天就能孵化。孵化的若蟲從土中爬出來。此時,它的外貌與成年人非常相似,只是沒有翅膀,體色也較淺。林泉在頭壹兩年看起來更像成年人,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第三齡長出翅芽,第四齡明顯。若蟲五歲時,會爬到植物上掛壹會兒,然後成蟲就出來了。(形態和生活習性):蝗蟲的成蟲和幼蟲都可以用發達的咀嚼口器咀嚼植物的莖葉。

成蟲的後肢和腿有壹系列相當於彈性裝置的乳突,前翅橈脈基部有相當於腱索裝置的粗脈。當它們摩擦時,振動翼的振動區域可以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聲器。蝗蟲的聽覺器官也很特別,位於第壹腹節的側面。

蚱蜢俗稱“螞蚱”,在臺語中稱為“蚱蜢”。它們的生活史是卵e若蟲e成蟲,屬於不完全變態。咀嚼口器是植食性昆蟲。大部分都不挑食。在野草中,經常可以看到它們啃食禾本科植物的葉子。它的觸角沒有螽斯的長,是短鞭,但後腿強壯,可以通過彈跳躲避天敵。有時候可以看到兩只蝗蟲的結婚照。

臺灣稻蝗中華稻蝗

外觀特征:體長雄性265,438+0 ~ 365,438+0 mm,雌性24~39mm,背部灰褐色,腹部和腳呈綠色,體色差異較大,會與棲息環境相似,形成保護色。生態習性:棘豆是平地和低海拔地區非常常見的壹種蝗蟲,壹年可發生兩代。

蝗蟲之所以要成群活動,主要是因為需要高溫才能待在壹起取暖。

成蟲的後肢和腿有壹系列相當於彈性裝置的乳突,前翅橈脈基部有相當於腱索裝置的粗脈。當它們摩擦時,振動翼的振動區域可以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聲器。蝗蟲的聽覺器官也很特別,位於第壹腹節的側面。根據蝗蟲的生活習性,可以分為遷徙型和非遷徙型,這兩種蝗蟲對農作物的威脅都很大,尤其是前者破壞力很大,只要越過邊界,所有的綠色植物都會被吃光。蝗災帶來的震撼,真是讓人不敢恭維。它的飲食非常多樣,吃各種綠色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

若蟲,又稱蝗蟲,外表像成蟲,但只有翼芽,善於跳躍。經過四七次的剝皮,它們就會變成善於跳躍和飛翔的成蟲。壹些蝗蟲有短觸角和短產卵管。目前,世界上大約有5000種蝗蟲。蝗蟲身體最長的部分是後腳,和它的體長差不多,壹跳能跳出身體八倍長。蝗蟲的後腳也是它最好的樂器,通過摩擦翅膀可以發出聲音。

分類:直翅目中屬於蝗總科的所有昆蟲。

類型;全世界約有12000種,臺灣灣有100多種。

生活史;卵→若蟲→成蟲。

生態

外觀特征;俗稱螞蚱,臺灣省人叫它螞蚱。有壹首民歌叫《草蜢逗公雞》。歌詞描繪了這只小昆蟲和公雞互相挑逗的情景。這是臺灣省早期農村常見的畫面。蝗蟲過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

進食習慣;它們是植食性昆蟲,大部分都不是特別挑食。

另類;蝗蟲,習慣棲息在潮濕和裸露的地面,主要以苔蘚植物為食。

棲息地環境和保護色;它有著典型的偽裝色,在草叢中的隱身效果極佳,後腳粗壯,善於彈跳,是它們在危急時刻躲避敵人的慣用方式。

交配行為;相對於其他昆蟲來說,交配的時間比較長,所以看到夫妻檔的畫面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