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龍崗康達壩校區三舊址

龍崗康達壩校區三舊址

40多年來,龍崗人民心中珍藏著對抗的記憶,代代相傳。像壹望無際的桐廬河,在人們心中緩緩流淌,有時會喚起深情的回憶。

龍崗人民懷念“抗大”,被“抗大”的同誌更懷念自己的第二故鄉——龍崗。康巴分校的學生,1948年農歷除夕攻打龍崗的淮南支隊連長,現在的安慶軍分區參謀長許同誌,出差路過天長,特地到龍崗尋找舊跡。他回憶起康達當年火熱的生活,1948年打龍崗時激烈的戰鬥場面,撫摸著墻上的彈孔,流露出無限的深情。當時,黃是壹位老紅軍,也是反大巴山區的學生,他曾來龍崗走親訪友,拜訪地主,對龍崗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回到合肥後,他還寫了回憶文章。1940年湖南省軍區司令員、天長獨立團團長陳啟文將軍在離開天長40多年後,於1983年5月重訪天長舊址。將軍看到自己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建國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興極了。然而,當將軍來到龍崗尋找康達舊址時,卻看到原來康達學生上課的地方作為解放後的龍崗小學正廳,破敗不堪,斷壁殘垣,將軍久久不語。原浙江省軍區顧問魏然將軍來到破廟前,站在草叢中,留下了珍貴的鏡頭。

建國後,龍崗靠近江蘇,不方便設置機構,影響了龍崗的建設。1958年“* * *風”讓龍崗受害尤深。許多古建築和古色古香的深宅被拆除,留下壹堆堆碎磚瓦和壹片片荒地。康達舊址之壹的龍崗小學正廳,因無力維護而日漸破敗。然而,在那個讓人連嘴都閉不住的不愉快的年代,人們反而吃起了瓜果蔬菜,聽著大街小巷的老人講述“反大”的故事。講的人生動有趣,聽的人樂在其中。人們的肚子是空的,但他們的精神得到了滿足。

中共三中全會的春風吹到了祖國的土地,也吹到了龍崗的小角落。龍崗是1980年新成立的公社所在地。年初,原省委書記張勁夫來天長考察,想去龍崗看看,但路被堵了。不久,省政府撥出專款修建了桐城至龍崗的公路,並於8月1日正式通車。三中全會溫暖了龍崗人的心,飲水思源、修抗大遺址的想法在龍崗人心中萌發。當年迎接康達的龍崗鄉副鄉長、原蘭州軍區汽車總隊副政委姚,文革中受了十年委屈,回到了家鄉。1978年,黨為他落實了政策,姚老退伍留在龍崗。1981年,他和張金奎、陳嵩生等十位老人壹起,提出要集資修繕康達的校址,讓孩子們在康達當年讀書的地方讀書,繼承傳統,早日成才。他們的倡議得到了幹部群眾的支持,鄰近的江蘇委員也願意支持。當時分管文教的副縣長夏希聖也積極贊同,並寫下了《十老樂育人,...抵制大風,代代相傳”在教育局發布的通報中。姚老捐了100塊錢,在十個老人的帶領下籌到了2000多塊錢。

1985年初,縣委書記陳嘉盛到龍崗檢查工作,支持鄉黨委關於建設第八分校校址的建議。陳書記還指出,修復資金應由縣政府、鄉政府和群眾自己支付。

縣人大代表將康達遺址的修復作為議案提交給了人大常委會。5月,縣人大常委會對康達校區校址建設作出決議,縣財政撥付5000元作為補助。縣文化局將康達遺址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報省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崗鄉黨委召開專題會議,落實建設資金,制定修復方案。天長革命老戰士、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周題寫“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舊址”,省政府原副秘書長許親筆題寫“真武廟”。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前夕,鄉政府動員工匠將廟門恢復原狀,並嵌入真武廟牌匾。該項目的第壹階段於8月結束。9月3日,縣人大、縣政府、縣CPPCC領導蒞臨龍崗,研究部署二期工程。

在全國人民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精神鼓舞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天長各級領導和龍崗人民正在修復的不僅僅是反大巴山支部的廢墟,還有建國以來我們黨的左傾錯誤,特別是“四人幫”倒行逆施留下的心理創傷。抗戰的光榮傳統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三中全會以來,這壹傳統回到了人們的心中,溫暖了億萬人民的心,鼓舞了億萬人民發揚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來進行四個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