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臨海澡堂

臨海澡堂

?臨海元宵節吃“爛湯”的習俗,全國各地都不多見,確實有點奇怪。在“湯”字前面加了壹個難以理解的“壞”字,我覺得是雜的意思。

“爛湯”這個名字不太好聽,價值也不高,但是真的好喝,好吃,味道獨特。它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可以算是臺州真正的地方風味食品。

臺州府城元宵節吃“爛湯”的習俗,由來已久,難考,版本多達五六種。涉及的名人有唐朝開國大將尉遲恭、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明朝著名抗日軍人戚繼光、明朝禮部尚書秦等。相比之下,我覺得下面這個版本更可信。

據說“爛湯”的由來與泰州府古城墻的壹段歷史有關。

臺州古城墻建於東晉末年。當時規模不大,僅在臨海西北的龍骨山壹帶。唐初建州後,泰州府開始擴建城墻。唐高祖武德年間的冬天,冰天雪地,城裏的人看到士兵和民工在奮力建城,都來吊唁。正月十四,人們把大米磨成米漿,用酒糟做水的新酒,加上剁碎的肉丁、芋頭、冬筍、豆腐幹、芥菜,壹起放在大鐵鍋裏攪拌,煮出壹種熱氣騰騰、味道鮮美的糊狀物。

這種美味的湯糊就是“爛湯”,這種攪拌的過程叫做“攪湯”。臨海方言中“攪”和“搞”的發音很像,所以在外人聽起來像是“搞湯”。

因此,泰州府所在海域附近的元宵節有別於其他習俗。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家家戶戶都吃“爛湯”而不是“元宵”。

臨海的正月十四攪“爛湯”壹向是很嚴重的。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裏,家家戶戶都是提前很多天就開始準備攪拌的湯。浸泡大米磨漿,豆芽發芽,芋頭去皮...通常將鮮肉、芋頭、冬筍、豆腐幹、油泡、香菇、菱角、胡蘿蔔、蒜苗、芥菜切丁,刀功十分精湛。很多人整天無所事事,可謂“古城迎元宵,家家剁砧”。

攪湯的操作順序是炒鮮肉、冬筍、豆腐幹、芋頭、油泡、香菇、荸薺、胡蘿蔔等。在炒鍋裏,撒上料酒等調料,然後放入川豆板和豆粉絲,加入適量的水,燒開煮至熟,邊加米漿邊不斷攪拌。

以前每家每戶都要炒幾鍋“爛湯”,分大小鍋,要吃好幾天。鄰居們也互相分享禮物。

正月十四的晚上,小孩子甚至大人都拿著碗挨家挨戶討湯喝,因為老人告訴孩子們,吃了七家的“爛湯”,眼睛會更亮。這是上壹代傳下來的習俗,現在很難看到這種情況了。

“爛湯”不餓。吃完它就上街看燈籠,舞龍,鑼鼓亭和細吹亭,吹著打著,過個元宵節。我很忙,我在玩,我餓了,回家後我會繼續吃。

“正月十四是元宵節,每份(當地方言,家家戶戶的意思)都不好。”這句老話耳熟能詳,小時候經常聽到。但我沒吃過酒糟做的“爛湯”。記得50年代到60年代,特別是困難時期,連豆腐幹油泡都被豆制品票限制,更別說豬肉了。蘑菇也是帶蒂買的,泡好後切成細片備用。

今非昔比,現在的湯也逐漸豐富起來。

海鮮包括幹蝦、蟶子、貽貝、蛤蜊或牡蠣。除了肉丁,還有香腸,豬耳朵,豬腸。湯的用量隨妳喜歡增減,但芋頭、冬筍、豆腐幹、油泡、菱角、芥菜還是要的。

芥菜永遠是不變的必備綠色新鮮蔬菜,以橘皮芥菜為上品。如果要說更傳統的“爛湯”,就要用米漿(泡水後的精米)代替幹米粉。

在正月十四吃了鹹的“爛湯”後,臨海人在正月十五仍然不吃元宵,而吃甜湯。

甜湯又稱山粉湯,是用紅薯澱粉做成的。湯料有紅棗、蓮子、桂圓、荸薺、金桔糕、葡萄幹、川豆板、酒醅、湯圓等。自然是加了紅糖而不是白糖。

正月十四吃鹹湯,正月十五吃甜湯,壹年就結束了。平時先吃鹹湯後吃甜湯,意思是先苦後甜,日子越過越甜。

臨海的元宵節太有地方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