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觀念的問題。小學生喜歡的各種版本的《壹個孤獨的勇敢者》可以風靡全國,占據Tik Tok、微博等熱搜。可見現在小學生的影響力有多大,家庭已經不是父母說了算的時代了。
觀念要改變,要尊重孩子,給孩子和大人壹樣的平等和自由。這種自由不是放縱,而是包含規則和責任。
在尊重孩子平等自由的基礎上,讓孩子尊重規則,尊重他人的權利,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現代教育的壹個基本課題,也是對我們家長的壹個挑戰。
其次,要了解孩子,孩子行為的目的和動機。孩子的基本需求是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自己的定位。
影響兒童歸屬感的因素有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主要是指孩子的天性,比如面對困難時選擇調整自己或者放棄。
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新的原則和方法培養孩子。
就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而言,有壹種流行的說法叫“家庭星座”。每個孩子都會以自己的方式確立自己的地位。比如老大和老二會互相刺激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老大在某個方面成功了,老二就會把這個領域當成“占領區”,轉而發展完全相反的方面。
比如獨子就像被巨人包圍的侏儒。他沒有兄弟姐妹和同齡人發展關系。他的目標可能是偽裝取悅或操縱成年人。
作為老二的他,突然發現自己既沒有老大的優勢,也沒有“小寶貝”的特權,容易產生被歧視、被虐待的感覺,覺得生活和身邊的人都不公平。
如果在家庭中普遍重視強烈的男性氣質,那麽家庭中的女孩就有可能和哥哥競爭,發展成“男女通吃”;如果父母後悔沒有兒子,那麽其中壹個女兒可能會表現得像個男孩來取悅父母。
……
所以孩子在和別人發展這些關系的時候,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定位自己。如果他們成功實現了目標,他們會把這種方式作為自己的定位方法之壹保留下來。
那麽,孩子的行為動機是什麽?特別是感到氣餒的孩子,會有四個錯誤的目標:通過尋求“過度關註”來尋找歸屬感,比如讓別人為自己忙碌;權力之爭讓父母灰心喪氣;確定自己不被喜歡,采取傷害別人的方式反擊報復;自暴自棄,用自己的無助來誇大自己的弱點,避免做他預計自己會失敗的事情,否則會更尷尬。
同時要明白,孩子對自己錯誤的目標壹無所知,家長也說不出來。我們懷疑他們有這樣錯誤的目標,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傷害。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心理學知識去理解孩子的行為,知道父母下壹步該怎麽做。
最後,花時間培養孩子是壹個方法論的問題。學會鼓勵孩子,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給孩子自尊感和成就感,永遠不要屈尊嘲諷。可能父母只是隨口壹說,孩子會記壹輩子,也可能永遠記得那壹刻的感受。
不要懲罰和獎勵,懲罰或打罵的行為其實是為了緩解或掩蓋自己的挫敗感。
當然,沒必要賄賂孩子。其實孩子都有想好行為的欲望。孩子的良好行為來自於他們希望通過貢獻和合作獲得歸屬感的天性。
這壹直是我糾結的地方。我曾經學著用金錢、玩具、娛樂來獎勵孩子,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這樣壹來,孩子就容易產生只有得到利益才會去做的想法,培養不出責任感和內在的自我驅動力。
運用自然的結果和合理的邏輯結果,主要是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表現出“很少關心”或“不關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承擔自然發生的不良後果,比如吃不好、餓肚子等。
培養孩子對秩序、法律和他人權利的尊重。用友好的方法避免強迫孩子服從秩序,同時讓孩子感受不服從秩序的淩亂感,引導孩子服從秩序。
守規矩,規矩讓人有安全感,規矩不能輕易打破。比如暑假期間,可能和在校期間的規律生活有所不同,但是要建立規律的暑假生活,讓孩子有合作,有和諧。
消除批評,減少錯誤。不要老盯著“錯誤”,孩子容易失去勇氣,關註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表現出信任和鼓勵,缺點也會得到改善。
經常問孩子:現在出了問題,我們能做什麽?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教給他們方法。當我們低估錯誤和困難時,孩子會覺得錯誤和困難會變小,相應地,他克服困難的勇氣也會增強。
堅定而不是強硬,放棄指揮的方式,溫和而堅定地表達態度,言行壹致,有始有終,不隨便妥協,避免給予過多的關註和權力鬥爭,離開戰場或保持沈默,用行動表達從容淡定的態度。
退壹步講,給孩子空間,給孩子鼓勵,鍛煉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獨立解決矛盾的機會,不要過度保護,不要表示憐憫,做好自己的事情,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學會傾聽。孩子其實很擅長觀察情況。他們有能力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甚至有價值的問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智慧和價值。
比如我帶孩子對著鏡子練習。孩子說鏡子裏沒有魔法。最主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鏡子可以幫妳實現願望。
……
當然,沒有固定孩子這壹說。題目是開個玩笑,尊重孩子,用這些方法更有效的撫養孩子,培養更好的親子關系,也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內心滿足,找到快樂的鑰匙。
這也是很多現代成年人不快樂的原因,很多成年人也需要補上這壹課。
今天到此為止。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