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代有壹個叫羅的秀才,因考場失意,不得不遠離家人到外地當老師。
羅秀才不在的這段時間,所有的家務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但出身於大家閨秀的妻子不擅長家務,只好請兒子壹起幫忙管理家庭。
幾年後,羅秀才回家過年。看兒子7歲了,打算送他上學,所以想考考他。
羅秀才指著天讓兒子改邪歸正,但兒子平日只做家務,從不碰那壹對。他媽指著地上給他提示,卻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雞屎。兒子自以為有了答案,隨口說出了“雞屎”這個詞。
羅秀才登時氣不打壹處來,問兒子“爸爸”要什麽。他媽指著自己,又暗示兒子。但兒子看到的是牛奶,所以用“牛奶”來稱呼“爸爸”。羅秀才壹見,只覺心灰意冷,出家為僧。
此後,羅秀才的妻子在業余時間悉心教導兒子,並攢錢請名師。經過壹番教育,兒子進步很快,成了高中的尖子生。
為了感謝他的母親,他的兒子決定慶祝他母親的生日。羅秀才壹聽,急忙回家探望。當他看到狀元的兒子時,他在墻上寫了壹首詩:
離開家鄉十八秋,我不會接受壹千塊錢的大米。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做兒孫的牛馬。
兒孫自有兒孫,是父母血脈的延續。窮繼承風,父母都希望孩子鳳凰成,後壹波超過前壹波。有些家長把未完成的目標轉移給孩子,想讓孩子到達錯過的目的地。
這樣壹來,父母的要求和約束都是強加在孩子身上的,不顧孩子的意願,不顧孩子的呼聲。
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薛蟠決定和他的夥伴張德惠壹起出去做生意。薛姨媽聽了滿心歡喜,卻又怕他在外惹事,不肯放他走。
後來薛寶釵的話,既是對薛姨媽的勸誡,也是對天下父母的忠告。
薛寶釵說,哥哥薛蟠出去歷練,未必是壞事。他在外面,沒人依靠,誰怕誰?如果他有食物,他會餓的。如果他真的擺脫了遊手好閑,那將是他壹生的幸事;不改,誰也別想有別的辦法。壹半人力,壹半命運。
“兒孫自有兒孫”在此。“福”不僅僅指好運和運氣,還指人生經歷。
每個人都是獨壹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強行幹預無異於畫壹個葫蘆,但壹模壹樣的葫蘆能有幾個?
所以,家長不妨學會放下孩子,放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
就像那個故事,沒有羅秀才的介入和面授機宜,他的兒子依然不負眾望,成為新高中的尖子生,實現了羅秀才壹直沒有實現的夢想。
這是兒孫之福,運氣也不能少。同樣,該有的苦難也無法避免。
為什麽下壹句“不要為子孫做牛馬”更經典?既然“兒孫自有兒孫之福”,父母最好是“什麽都不為兒孫做”,否則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不情願。
人是獨立自由的個體,連兒孫也不例外。
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有了自由才能展現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壹個被人為包裝,被自由禁錮後缺乏獨立意識的自我,這樣的自我是不會感到幸福的,因為幸福的前提是自我需求得到滿足,違背人性的自我是很難幸福的。
父母充當了馬或牛的角色,扼殺了子孫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自由和快樂。
《滿江紅膠擾勞動與生活》中有壹句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為兒孫做牛馬”:父母為兒孫做牛馬,難免會有擔心和煩惱,到頭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父母願意為兒孫做牛做馬,但對兒孫有期望。
生活中的許多麻煩都是由期望落空引起的。所以,當兒孫“失控”時,必然會出現親子矛盾,親子關系緊張。
但是,父母永遠是父母,兒孫永遠是兒孫。兩人剛剛陪伴對方走過壹段旅程,在旅程的終點,他們將分道揚鑣。
妳就是妳自己,沒有人能成為別人。
所以,“不要為兒孫做牛馬”,就是告訴父母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兒孫身上,放下執念去改造兒孫,放下“因為我愛妳,所以妳要做妳想做的事”的意識。只有放下妳的兒孫和妳自己,才能把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關註自己的喜怒哀樂。放棄了別人,妳就會幸福,因為沒有期待失敗的不甘、失望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