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古人是怎麽打傘的?“傘”的名稱是唐朝才確定的。

古人是怎麽打傘的?“傘”的名稱是唐朝才確定的。

從清明節到春天的大部分時間,總是悄無聲息的下雨,下雨的時候就得打傘。傘對於人們來說是壹件很平常的東西,天上的情況變幻莫測,所以人們需要它來遮擋雨雪的變化。所以這個對象在人的生活中的存在感是很高的。每個家庭都會有壹個屬於雨傘的角落。家裏用的陽傘傘壹般都存放在這裏,太陽大或者下雨的時候拿出來。

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雨傘的國家。雖然古代的傘和今天的傘不壹樣,但功能都差不多。史官在史誌中早有記載:“傘,古代避雨之制度。”後來有人補充說:“拿壹把新的紅油傘,蓋在日本和中國。”畢竟是為了遮陽擋雨。試想,三千多年前的中國,已經有人撐著傘在雨中或烈日下行走,難免有壹種今昔相連的感覺。

電影《花樣年華》中的雨傘

在雨傘出現之前,人們用什麽來遮擋惡劣的天氣?小學課本裏有壹句唐詩,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綠竹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用回。”“戴笠”是壹頂帽子。像“墨夷”壹樣,它壹般是由竹棍、竹葉和壹些防水樹皮制成的。下雨天人們穿上它,就不會被雨水淋濕,就像我們今天的雨衣壹樣。

然而,唐代並沒有出現坤和李。先秦人在《詩經》中寫道:“何以坤而李?”

東漢《說文解字》中,有壹個名為“邦”的物體,寫道:“邦,蓋裏也。出自《竹·登勝》,這是壹種有柄的帽子。想壹想,用棍子支撐的壹小塊“棚”,其實就是傘的早期模樣。後來傘的材質慢慢發生了變化,從簡單的草木到昂貴的絲綢。造紙術出現後,有人在紙上刷桐油使其防水,逐漸演變成後世最常見的紙傘。《太平禦覽》中的語錄說:“張博避雨之物,名為傘,用之三代。”“米”讀作“傘”,也是早期的傘名之壹。直到唐朝才最終確定了“傘”這個名字。

關於傘的發明有很多傳說,其中有壹個是關於春秋時期的發明家魯班和他的妻子。據傳說,當時還沒有傘。為了讓人們盡可能少地暴露在烈日和暴雨下,魯班在路邊建了許多亭子。但魯班的妻子還是覺得對不起丈夫,總想著有個小亭子陪著就好了,於是仿照亭子,用樹皮和草葉做了壹個輕便的棚子,裝上把手,讓丈夫可以隨時背著,不會被太陽淋濕。這個傳說很有人情味,象征著壹個人對別人的感情。現在,在眾所周知的白蛇傳說中,白蛇和徐賢第壹次見面時也用雨傘做愛。所以,傘這種物件,壹直披著古老純粹的浪漫和溫暖。

白蛇傳說中的傘

早期所有實用的物件都是為了方便人們而出現的,傘也是如此。但後來,隨著傘的普及度越來越高,人們開始給它附加上豐富的社會信息。尤其是隋唐以後,朝廷對傘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尤其是皇帝出行,車上要有綢緞做的“蓬”,以示尊貴。隋唐時期,皇帝和高官用“紫蓋”,官階稍低的用“綠蓋”,甚至規定了具體的顏色。

在隋書,當時有壹種普遍的用傘禮儀:“王子公主,三連以上,雉尾扇,紫傘”;“黃宗及三品以上官員,綠傘朱立”;但是

“綠傘比書生好。”宋代皇室有“方傘、大傘,均為紅彩、紫貌、四角青銅”,氣勢磅礴,諸侯則用“四角青傘”。“綠傘”的規定引起了人們的紛紛效仿,直接導致了當時國內有點地位的人都使用綠傘,無法區分尊卑,於是朝廷只好下令“只有太子可以使用,其余壹律禁止。”

這在今天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在古代,生活中伸手可及的東西都要分成各種形狀才能和別人排在壹起。即使都是象征尊嚴的檐篷,它們之間也有區別,比如“曲蓋”、“導蓋”、“寶蓋”、“孔雀蓋”,必須突出高低。

尤其是到了明朝,這種控制更加嚴重。《明史》中有記載:“洪武元年,禁止庶民使用絲傘,但允許油紙傘。”普通人不會用傘,只能用紙傘。甚至官員也要看級別,比如能不能“套上傘套”,用什麽顏色的“寶塔頂”,用“綠絲顯紅絲”還是其他東西,能不能給傘套加裝飾品等等。本質上,它只是壹把傘。但或許今天看似普通的壹把藍傘,在古代卻可以成為壹個讀書人壹生的追求。

幸運的是,傘除了地位,更多的是對中國人壹種詩意而美好的眷戀。每次春雨淅淅瀝瀝,走在春雨裏,腦海裏總會浮現壹個打著油紙傘在江南雨巷徘徊的姑娘。只是油紙傘,最常見的那種,甚至幾十年前就有了。小時候在外婆家看到的。沒有華而不實的裝飾,用手工剪下的竹條做傘架,用《天宮吳凱》裏提到的那種“小皮紙”做傘面,上面畫桐油,上面畫些花,就算什麽都沒有了。

還得這麽自然,還得工匠壹點壹點做出來,不然趕不上朦朦朧朧的春雨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