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初到明末的六百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在晉唐時期,但沒有壹部能超越唐代。到了清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言短篇小說繁榮起來,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誌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高峰。傳奇作家魯迅總結了《聊齋誌異》寫作和內容的基本特征。《聊齋誌異》與六朝誌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不信《聊齋誌異》,而六朝人則信《聊齋誌異》;六朝人的“誌在奇”是無意中宣揚“奇”,而蒲松齡的“誌在奇”則是有意遏制。《聊齋誌異》有雲:“積少成多,幽冥錄續徒然;浮白筆,只成孤憤書;把它寄托在這上面真悲哀!“聊齋壹出,就大有作為。雖然沒有壹個能與之抗衡,但也有自己的成就。影響較大的有:王士禛的《赤北偶談》、袁枚的《子午雨》(即新齊諧)、沈其鳳的《和諧鋒》、滿語何板革的《夜譚筆記》、曾衍東的《小豆棚》。後來,從施治年間到光緒年間,又有王韜的《遁洞》、《宋寅漫錄》、《宋彬索華》、玄鼎的《夜雨秋錄》。魯迅這樣評價紀子雲的幾種:“他的寫作純粹是為了《聊齋》,流傳壹時。但記錄已漸淡,煙火妝點正盛。“還有程誌祥的《這語文》,賈明的《女聊齋》。可見《聊齋》的影響力及其寫作的盛況。《聊齋》流行壹百多年後,紀昀的《嶽薇草堂筆記》相繼問世。嵇對《聊齋》的批評頗有微詞,稱之為“才子之筆,非文學家之筆。”看見
(zhǐ底毀)有唐朝傳奇的細節,又夾雜著六朝的短板。(魯迅語)魯迅稱贊“閱微”,說它是“思考奇妙事物的好時機;有考證的,也有感悟的。敘事飄逸飄逸,天空更豐盈,誰也不能奪其後座。”而《嶽薇》重在做筆記講道理,故事不夠豐富,人物不夠豐富,議論太多,所以缺乏《聊齋》強烈的小說意味,學術價值高於文學價值。看完微,信徒們紛紛加入。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占比最大。但筆記並不全是小說,筆記裏有很多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需要我們來鑒定和整理。
先說從宋代開始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文字的出現是革命性的。其積極意圖至少有以下幾點:①從文言到白話文,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受眾,從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2)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人的表現變為平民,尤其是市民,作品的審美趣味也相應發生了變化。(3)奠定了白話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邊人故事書”的興起,的確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壹大變革。(魯迅)
“劇本”本來就是演講者的劇本。“講”就是講故事。作為藝妓的壹種,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但它的起源卻很久遠。唐代以前,“談”的活動僅限於知識分子,多為統治階段的娛樂。到了唐代,“談”作為藝妓的壹種,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為唐代的文言小說和散文,對話錄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影響。
到了宋代,“會說話”危害很大,遍布瓦子、勾欄、茶館、酒窖、大街小巷、宮廟、官寨。就這樣,出現了壹批專業的“演說家”,還有寫劇本的團體,以及“演說家”的公會。“說話人”有專業分工,叫“家號”;在“家”中,影響最大的是“小說”和“講歷史”,尤其是“小說”。從“說話”到照本宣科的小說有壹個進化過程。早期,作為“講演者”,劇本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讓老師和學生來教,告訴人的;寫劇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基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業的發展,供“說話人”使用的文字逐漸得到加工和潤色,印刷術傳播到人們手中供閱讀。劇本——公開流通後,白話小說由此誕生。從此,這種詞與評書在某種意義上分離了。
宋元時期的劇本多以單篇流傳,多為民間藝人所作,街頭巷尾幾乎沒有署名,導致很多作品對於具體的成書時間都很混亂,尤其是宋元時期。於是對待小說的人不得不把它們放在壹起,稱之為“宋元故事”。“宋元故事書”的數量至今沒有準確的統計。當代學者認為有67本故事書,大部分是宋代的。“講歷史”的劇本[又名“平話”(或“平話”)]。大部分來自元朝。據《永樂大典》卷四十六記載,已有二十六篇* * *失傳,今僅存五種評話、全能評話、大宋宣和遺作、講經,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但對張卉小說的形成有積極影響。
宋代"會說話"的興盛與當時城市經濟的畸形繁榮密切相關,這從《東京中國夢》、《京城極盛》、《西湖老人記》、《梁之夢》、《武林舊事》等各種筆記中可以得到清晰的解釋。
明代是白話謊言繁盛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壹是打磨了宋元明時期存在藝術缺陷的劇本;第二,他們收集整理劇本和小說;第三,他們創造了大量的偽腳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小說)最繁榮的時期是萬歷以後,尤其是南方,城市經濟發達,壹個士大夫的生活越來越大眾化。因此,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蓬勃發展。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有洪昆弼(慕名)的《青屏山唐華本》、逢蒙的《三言》(余氏明言、邢氏童眼、邢言)、淩夢初的《二拍》(第壹瞬間的驚喜、第二瞬間的驚喜)。
《清平山堂故事集》原分為6集60個故事,總名60篇小說。只剩下27條了。書中有許多宋元舊作,未加潤色;少數是明人作品。《三言》* * *開頭是白話文的壹百個小謊言,包括馮夢龍打磨的壹個劇本和他創作的壹個偽劇本,大多是明代的。“二拍”都是淩夢初創造的戲仿。馮夢龍是壹位“全能”的通俗作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頗有見解。他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眾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藝術上也創作了不少作品,由此可見宋、元、明劇本的傑出成就。《二拍》是與《三言》同時期最早的仿作集,共80部。淩濛初的思想遠不如馮夢龍先進,書中糟粕比“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的風景,如在眼前耳中。”(孫)據
年初捧著骨灰盒的老人從“三言”“二拍”中選出了40幅作品,命名為“古今奇觀”。在“三言”、“二拍”壹度失傳的情況下,通過這本書可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本情況。這部選集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戲仿書的創作熱潮,藏書40余部。他們的思想和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仍有值得壹讀的作品,如崇禎年間出版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的《鏡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
清代以來,考證之風盛行,學者對小說並不熱衷。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變,小說才蓬勃發展起來。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相繼問世,標誌著中國小說史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由短篇小說轉向長篇小說。雖然短篇文言和白話小說壹直在按照本體規律發展,時而有好故事,時而有高潮,但總體來說,其成就和規模都無法與小說相比。“四大奇書”各科之首:《三國演義》不僅是歷史上的第壹部小說,也是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不僅是第壹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名著,也是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不僅是第壹部長篇鬼小說,也是鬼小說的典範。《金瓶梅》不僅是第壹部關於世界的小說,也是第壹部成功的文人小說。他們各自開創了壹個小說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影響了小說創作,甚至形成了幾個系列的小說創作: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記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了整個社會、文化思潮和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微妙力量是無法估量的。
清朝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問世。在兩朝以前,中國小說史上雖有不少諷刺作品,但沒有諷刺小說的典範。所以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贊譽很高:“《儒林外史》之所以出版,是因為它維護了公眾的利益,指出了時代的弊端和機器的願望,特別是在士林。他的文筆笨拙卻和諧,溫柔而諷刺;所以說部裏有諷刺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章)學者們發現了除“四大奇觀”之外的壹條新路。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了後來的魯迅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不言而喻。無論其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的巔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傑作。它的巨大成就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傳》《西遊記》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力,那麽《儒林外史》《紅樓》的影響力在文人之中。尤其是《紅樓夢》的閱讀和言說,在文人中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和時尚:“當妳在談論《紅樓夢》的時候,妳讀完所有的詩,就能相互理解。”這說明清代知識分子中不僅有“紅樓夢”熱,而且把壹個人是否懂《紅樓夢》作為衡量壹個人學識的標準。《紅樓夢》還沒有在西方世界流傳的時候,就有人評論了。200%以上,批評家齊頭並進,研究者眾多,研究成果豐富,在中國小說史上絕無僅有。紅樓夢研究早已形成了壹個學派——“紅樓夢”,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低谷,直到清末,小說才重新繁榮起來。由於清廷極度腐敗,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許多雜誌創辦出版,印刷業也很繁榮,為小說創作出版提供了便利條件。據粗略統計,晚清小說有千余種。在“四大作家”(李伯元、吳趼人、劉鶚和)中,只有和吳(不能打字)創作了幾十部小說。晚清小說無論是內容還是手法都有許多新的因素,反映了改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和整理貢獻最大的是阿英先生(錢興盾),韋紹昌先生也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總的來說,相對於明代和清代以前的小說研究,似乎還很薄弱。能被記錄下來的有《的官場現形》、吳的《二十年目睹的奇人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的《惡之花》。
總結壹下,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史大致如下: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期,文言、白話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以及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