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針灸醫學?
針灸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經絡、穴位和針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律的學科。它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經絡、穴位、針灸技術和臨床治療。針灸療法具有適應癥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千百年來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壹、針灸發展簡史(壹、針灸的起源歷史悠久。據考證,它起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中國從40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從大約4萬年前壹直到氏族公社制度時期,壹直持續到4千年前。這個時代先民以石器為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所以考古學上稱之為石器時代。從遠古到1000年前,是舊石器時代,從1000年前到700萬年前,從700萬年前到4000年前,是新石器時代。針灸療法誕生於新石器時代。古籍中有壹些關於針灸起源的傳說,都是指這個時代。如皇甫謐《帝王世紀》中記載,太傅西施“嘗藥百種,制針九針”,而米羅《道史》則稱太傅西施“嘗草以治民疾”。皇甫謐《針灸甲乙序》雲:“黃帝拜見齊波之徒,高波,余韶...而針法生何”,而孫思邈《備急錢序》則說:“黃帝受命造九針”。針灸療法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也可以從原始的針灸工具上得到論證。在2000多年前的古籍中,經常提到最初的針灸工具是壹種石器,叫砭石。比如《左傳》收錄的壹段公元前550年的史料,提到“美不如邪石”,《山海經》記載“高之山如玉,可為諺矣。”《蘇文保興論》雲;“把卞石做小做大”等等。這些都是古人用砭石治療的證據。卞氏用於治療疾病,最初主要用於穿刺膿腫,後來用於刺絡放血。在中國,在內蒙古多倫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壹塊4.5厘米長的石頭。石頭的壹端是平的,有壹個弧形的刀片,可以用來切膿腫,另壹端是四棱錐的形狀,可以用來放血。在山東日照縣壹座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中,還發現了兩根石針,長度分別為8.3cm~9.1cm,尖端呈三角形和圓錐形,可用於放血調經。砭石的發現為針灸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砭石的治療起源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漁業為生的少數民族。據《蘇文怡法方壹論》記載:“其民食魚,嗜鹽,故皆安而味美。魚讓人溫暖。鹽勝於血故其人皆黑而粗心,其病皆癰,其治宜石。所以,石刀也是從東方來的。”這裏說的“東”相當於中國的山東地區。近年來,山東省發現了壹批以針為題材的漢畫像石。畫像石上雕刻著半人半鳥的造型,醫生正在用針或針給人治病。鳥的形狀顯然來自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石頭浮雕反映了關於針灸起源的古老傳說。艾灸也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據《蘇文怡法方義論》記載:“北方者,天地所藏也。其地高,風冷冰寒,民樂野而乳。藏寒多病,治宜艾灸。所以艾灸師也是北方來的。”這壹記載表明,艾灸的發現與寒冷環境下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在原始社會,生活在北方的人們沒有火就不能取暖。另外,它們生活在野外,吃的是牛奶,容易出現腹部冷痛脹滿,非常適合熱療。於是,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發明了艾灸和熨燙療法。據調查,我們的祖先在鉆木取火或敲火石取火時,經常用艾絨作為引火材料。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的骨占蔔也是用艾絨燒動物的骨頭。顯然,這種用艾絨點火的方法為艾灸的發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二)針灸理論體系的形成戰國至秦漢時期,以《內經》壹書為標誌,此時的醫學家不僅構建了以絡脈學說為核心的理論框架,而且有效地運用針灸等技術防病治病,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更新理論,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理、法、方、穴、術為壹體的針灸。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中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制度的變革、各種學術思想的進步以及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推動了針灸從實踐經驗到理論高度的深化。針灸工具從砭石針、骨針、竹針發展到金屬針,擴大了針灸療法的應用範圍。據《左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醫生擅長針灸。扁鵲(秦越人),先秦名醫,令弟子子揚取三陽五會救活太子,又令弟子子保在兩脅之下熨藥,太子坐起。證明針灸、火灸、藥熨在先秦時期已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65438年至0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兩本關於經絡的古籍,記載了十壹條經絡的循行、癥狀和艾灸治療。根據足臂和陰陽的命名特點,稱為“足臂十壹脈灸經”和“陰陽十壹脈灸經”,反映了針灸的核心理論——經絡理論的早期出現。《內經》的出現是先秦到西漢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此書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東漢至隋唐仍有修改補充。《內經》由《蘇文》和《靈樞》組成,共18卷,162篇。在總結前人文獻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穴位、精神、氣血、津液等為基礎理論,以針灸為主要醫療技術。《內經》中經絡學說尤為精辟,不僅明確記載了十二經脈的路線、臟腑及其主要病證,還記載了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十五經脈、十二筋十二皮的走向、分布和功能,以及與經絡系統有關的根、標本、奇街、四海等。《內經》對腧穴理論也有大量論述,收錄了約160個常用腧穴的名稱,詳細闡述了具體腧穴理論,尤其是五輸穴理論。還有原穴、下合穴、十五絡穴、五臟背俞等等。《內經》對針刺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提出了以迎補減、以徐病補減、以呼吸補減、以開合補減等補瀉方法。在治療方面,論述了“實為瀉,虛為補”等治療原則。在取穴配穴方面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方法,如魚目的配穴法、遠程取穴法等。《內經》記載了100多種疾病,其中大部分是用針灸治療的。《難經》是壹部堪比《內經》的經典醫學著作,相傳為秦越人(扁鵲)所撰。本書內容簡潔精妙,進壹步豐富和充實了針灸理論體系。其中對奇經八脈和元氣的論述補充了《內經》的不足。同時提出了八會穴,並根據五行學說對五輸穴進行了詳細的解釋。發明六經辨證的張仲景,不僅在方藥方面留下了許多輝煌的典範,在針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貢獻。在他的著作中,有69篇與針灸直接相關,主張針藥結合,辨證施治。失傳的《唐明孔穴針灸療法》(即《黃帝唐明經》)應該是這壹時期的壹部腧穴專著。以外科聞名的華佗,也擅長針灸,創立了著名的“華佗夾脊穴”,著有《枕中灸針法》。三國時期,曹明擅長艾灸,撰寫了《曹氏艾灸經》,可惜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