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國營三線廠的那些東西

國營三線廠的那些東西

國有三線工廠,充滿了中國50後、60後和部分70後的記憶和情感。那時候能進國有三線工廠都是驕傲的象征,更何況是大廠,真正的工人階級。很多商業和服務業(現在叫第三產業)的年輕人,即使福利很好,也渴望有機會轉到國有工廠。那時候工人階級的覺悟真的很高。當時有壹句順口溜叫“把青春獻給生命,把生命獻給兒孫”。大家愉快地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廠裏很多老師傅把自己的壹生都奉獻給了工廠。

壹鍋飯怎麽養懶人

說到敬業,絕不是高談闊論。都說那時候大鍋飯養懶人,多幹活少幹活。其實說這話的人要麽是無知,要麽是別有用心。各地的人都是橄欖型的,先進的是少數。還能怎麽稱他們高級?懶人是少數,不然怎麽能叫落後呢?先進分子光榮,落後分子被看不起。妳覺得什麽樣的人比較多?大鍋飯能養多少懶人?至於國企改制或者破產,我不懂懶人都是壹個鍋裏養的道理。反正懶人很少,有三兩個幾百人的作坊,壹個幾十人的制作團隊就很了不起了。而且懶人也不好當。懶惰意味著別人必須更加努力。妳以為別人會給妳好臉色看?在壹個群體中容易成為壹個被鄙視和孤立的人嗎?就算沒有自尊,至少也是無聊乏味的。

說白了就是“多做少做”,但不是“大家都壹樣”。這是壹個誤解。很多人以為是“大家多做少做”,其實是“自己多做少做”。妳什麽意思?也就是說,當時的工資是每人每月固定的,大家幹多幹少都是壹樣的錢。沒有加班費這回事。工資的高低是由工種和級別決定的。老師傅進廠早,貢獻多,所以水平高。比如六級工的工資比三級工高,最高八級。所以每個人都不壹樣,每個人都不是橫向比較;而大家的晉升,除了主要看工齡,還要考技術(包括文字和操作),還要綜合表現和群眾評價。

現在流行稱之為“同工同酬”,這是不對的。比如壹個20歲剛進廠的小夥子和壹個40歲在工廠幹了20年的師傅,只要在壹個崗位上,工資是壹樣的。呵呵,20歲覺得有道理就笑,40歲覺得沒道理就哭。

不要說合理不合理,不用擔心。就說說我自己吧。我的工廠是壹家中型工廠,專門生產機床。全廠有多少人?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廠長,但我以前是民兵。我只記得我們廠的民兵系統是團,呵呵。

那時候妳得當學徒才能進廠。這個學徒的概念和現在不太壹樣。當時“學徒”的概念是拿“學徒工資”。記得當時大概是每月189元。學徒三年,工資不變。三年“全師”後,妳就成了初級工,工資也相應上升到初級工的標準。我學的是磨床(壹種機械工作)。為什麽要給“滿史”打上引號?因為滿師不是看妳能不能獨立操作,能不能“出山”,而是時間的概念,也就是三年,壹天都不能少。引號的另壹個原因是我帶徒弟壹年後。第二年帶第二個徒弟的時候,第壹個徒弟也帶了徒弟。我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師。到我“滿師”三年的時候,已經給工廠帶了三個徒弟了。在這三年裏,我們“師徒三代”領的是壹樣的學徒工資。妳認為這公平嗎?但我並沒有覺得不公平,因為別的老師傅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只記得在“滿老師”之前,我以當老師為榮。

至於大鍋飯有沒有養懶人?我不這麽認為。只是沒人能餓死也沒人能發財。確實大家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物欲沒有現在這麽強烈。反正大家錢都差不多,競爭少了,歪點子也少了。後來改制,很多國企私有化。工人不再是工廠的主人,壹些人成為了老板,但更多的人被解雇了。

曾經流行的叫“壹切靠錢”。有了貧富差距,就會有攀比,就會有時不我待,就會有不擇手段,就會有物欲橫流。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前提下,全民賺錢競賽必然會打開社會互害的潘多拉魔盒。

新長征突擊隊員

國企改制最有力的理由是“瀕臨破產”。我不是經濟學家,但說到破產,我覺得應該還是產業結構和市場分配的問題,和工人關系不大。事實上,在那個年代,大多數工廠都是兩班倒,即早班(8: 00 -17: 00)和中班(14: 00 -23: 00),許多大型國有工廠都是三班倒,也就是說,理論上機器是全天候運轉的。外國人怎麽會像中國人那麽勤勞?

當時我們廠的生產任務也挺緊的。所有工人分兩班工作是正常的。到了月底,他們總是要加班才能趕上任務,但是加班沒有加班費。工廠除了分組正常加班外,還進行“三八紅旗手”、“新長征突擊手”的評比。我年輕,自然會“驚喜”。這個“驚喜”就是在機床前比別人做更多的工作。然後到了年底,我會送壹條毛巾或者壹個搪瓷茶缸作為紀念。我還有壹條印有“新長征突擊手”字樣的毛巾,壹直不舍得用。

那時候大家月底加班很正常,就是兩班倒,16小時。我個人的記錄是連續上四班,也就是從第壹個早班到第二個早班,按照8小時工作制理論上是32小時。當然,午夜過後,我真的很困。為了安全關掉機床,我休息了壹個小時。這種經歷只有壹次,但大家連續兩三班倒是常有的事。那時候的他,年輕,有朝氣,有活力。只要車間的生產報告顯示任務完成了,大家都高興,也就順理成章了。每個月完成任務只是壹種榮譽感。

那時候沒有加班費,但是有宵夜費,中產壹晚上五毛錢。所以,我最喜歡去中產階級。如果有家主或者有人需要換早班,我很樂意換到中班。最好整個月都做中班。想想看,年輕人都是夜貓子,就算上早班(白班),晚上也要11點以後才睡覺。中產階級,早上可以睡懶覺,晚上不影響工作和休息。有壹次我中班下班回家,躺在床上看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到天亮,這並不影響我第二天上班。

最重要的是每天還有五毛錢的宵夜費。晚上在食堂吃壹碗面最多1毛糧票,五毛錢的宵夜費是真金白銀。所以那時候月初上個月的夜宵很費時間,那是我們年輕人發家致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妳不用給父母付晚飯錢,還可以省下自己的錢。

到我工作的第七年,我已經升到了四級,沐浴在改革的春風中,工廠實行了廠長負責制。廠長有個人漲工資的權利(獎勵工資),我意外地被廠長給漲了半級工資。廠長根本不認識我。肯定是車間報的定額。到目前為止,我是感恩的,是高三的榮幸。

工廠醫務室

那時候做工薪階層還有壹個好處,就是看病真的很方便很開心。

不用說,所有國營工廠都有自己的醫院,比如像WISCO這樣的老板。較小的也有自己的健康中心。姑且稱之為醫務室吧,其實就是個小工廠。只要超過100人,就會有醫務室。壹般兩個廠醫兩班倒。

我們廠醫務室比較大,有幾個廠醫,中班人員,專職藥師。當時有的工廠醫生畢業後從學校分配,有的是復員軍醫,有的醫生退休後“幫忙”(當時沒有再就業)。我們廠醫務室也有專門的員工病歷,和醫院的壹樣。

工廠醫生其實很厲害。現在他們是全科醫生,是員工的“私人醫生”。在工廠裏與機器打交道時,工作中的輕傷是家常便飯。去醫務室清創包紮很方便。像縫兩三針,有的廠醫生就能做,然後開幾個消炎藥,十幾分鐘不出門就搞定了。工人壹般都是頭疼腦熱小病,去醫務室開點藥就好了。就算去醫院嚴重了,也可以每天按時打針回廠打針,上班也能打針。印象中我們廠的醫務室也可以打點滴。關鍵是這些都是免費的,都是廠方出錢的。妳說方便不方便,開心不開心。不像現在,小病不看,不行。如果妳必須去醫院,在醫院裏或醫院周圍停車是極其困難的。不管大病小病,都要花很長時間去醫院。有時候想想,還是咬咬牙扛著吧。那時候有工廠醫生,看病不耽誤不是效率。

我二十多歲就當了生產組長,組長分兩班,每班幾道工序十幾個人。我說我二十多歲當組長,不是誇自己,而是因為年少無知,鬧過笑話,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工廠醫生不僅有處方權,還有寫假條的權利。就連外面醫院的員工寄來的假條,也要經過廠裏醫生的驗證,在廠裏變成病假條。有壹次,組裏壹個比我大兩歲的年輕女工從醫務室回來,給了我壹張病假條,說工廠醫生讓我休息。我看了壹眼病假條,大家壹邊跳舞壹邊知道醫生的。我仔細看了看也看不懂,但也不能說看不懂,就點頭同意她病了,回家了。但是我心裏有疑惑。車間調度員,比我大不了多少,發現壹臺機床停了,問為什麽。我說有人打電話來請病假。他問了什麽?我拿出病假條問他:“什麽是痛苦?”那哥們看了半天也看不懂,我們就問了她旁邊的壹個老師傅。沒想到,她笑得喘不過氣來:“疼什麽?是痛經。是女生的錯。妳不在乎她。如果醫生請病假,那也沒問題。”我們當場暈倒。醫生,下次請不要再亂塗亂畫了,認真點。

夏季高溫防暑

不知道現在工廠夏天高溫怎麽防暑。看來高溫費交了。現在所有的錢都打卡了。高溫費有沒有退真的不清楚。即使付出了,也還是缺少人情味。員工是否真的會用來防暑降溫,不得而知。

那時候工廠的高溫防暑還是很好的。國營工廠裏的巨無霸都有自己內部的汽水廠、冷飲廠、冰棒廠,生產供應給工廠裏的職工。雖然我們廠還不夠大,沒有自己的分廠,但是我見過廠裏的老師傅按照廠裏後勤部門的要求,自己研發冰棍機。對於我們廠來說,據說只要有圖紙就可以生產槍支。造幾臺冰棍機可不是小事。所以我們廠的冰棍是夏天每天下午三點自己做的。等我們到了,各個車間會派人把臉盆拿回去分發。下去壹根真的很爽,呵呵,很甜。我們廠除了自己做冰棍,也和其他所有工廠壹樣,自己做冰鎮酸梅湯、果子露等冷飲,用保溫桶送到各個車間,供員工飲用。還發放了自己印制的冷飲券,員工可以憑券到指定地點,用暖水瓶倒回家給老人和孩子喝。

當時各單位都發汽水和西瓜防暑,根據工種不同,量也不壹樣。比如我們廠的熱處理車間可能比其他車間多,但壹般都是壹人幾箱。沒人願意讓單位喝酒,整捆自行車拿回家孝敬老人孩子。喝完的瓶瓶罐罐都要扛回單位統壹歸還。最開心的是分西瓜。工廠用自己的卡車去外地拉西瓜。如果車回來晚了,大家就按照工廠的通知,下班後留下來。那時候沒有手機,不知道路上發生了什麽,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裏。就連廠長也和我們壹樣純潔愚蠢。公交車壹到,大家就幫忙卸瓜。西瓜壹路曬著太陽,即使晚上到了工廠,摸起來還是暖暖的。然後大家按照地上人頭的數量把區域分成壹堆壹堆的,盡量匹配大小,但是沒有人會太在意。壹般每個人壹次可以分五六份。用工裝褲把兩條褲腿綁在壹起當包,放進去正好,然後跨過自行車的後車架,滿載而歸。

西瓜搬回家滾到床下可以吃壹個星期。吃的時候可以提前拿壹個,用井水冰鎮,滿滿的幸福感。

散裝電風扇

記得看日本電影《追》的時候,對石村書桌上的壹把臺扇印象深刻。真的很羨慕。如果電風扇在中國普及就太好了。

後來國內的商店裏也有電風扇賣,但是幾十塊錢和我們當時的工資比起來就是奢侈品了,很少有人能買壹個。

沒想到工廠福利來了。當時很多大廠聯系各個電風扇廠定制電風扇,也可能自己畫圖紙,找不同廠家定制配件。反正每個員工都可以訂壹個,或者是落地式(現在叫立式),價格差不多是成本價。挺便宜的,幾乎沒人放棄點餐。

所以大家每天都在盼著貨的到來,不是整臺成品電風扇,而是零配件。電機今天全部到貨,壹人壹臺,底盤明天全部到貨。風扇葉片兩天到,網罩幾天到,然後鍵盤開關盒。最後,所有的配件都到了,大家才歡天喜地的開始組裝電風扇,因為都是機械工。有了成品零件,自己組裝電風扇就沒問題了,連女工都沒問題。組裝電風扇最有技術含量的是安裝扇葉。現在網上買的刀片都可以用了。那時候就不壹樣了。葉片的平衡質量沒有現在好。再加上運輸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輕微變形,安裝不好就會有風和噪音。因此,大部分風機葉片在安裝前都要在工作臺上用千分表進行測試和校正,這樣才能安全安裝。現在壹小部分鎖匠師傅很牛逼,特別是女工和年輕女工都圍著要飯,呵呵。

組裝好的全新落地式電風扇,在大院裏的鄰居眼裏,還挺傲氣的。畢竟大廠的工人福利好啊!晚上鄰居把竹榻搬到院子裏乘涼,就拖了個接線板把電風扇搬到院子裏和大家壹起分享。這種感覺太棒了。

民兵開始操練。

當時工人階級的另壹個特點是,也是有組織的民兵。大型國營工廠是民兵師,民兵師又分為步兵團和高射炮團等。中型工廠也是民兵團,裏面會有防空機槍連。壹般的工廠也有營、連的規模,甚至最小的工廠也編成連、排進行正規訓練。在當年的國防觀念中,民兵確實是壹支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由於工人階級的特殊性,它是有組織有紀律的,所以壹旦有戰爭動員,任何城市都可以隨時拉出全團、整師,迅速組建軍隊。

我們廠就是壹個民兵團的規模,也要定期進行訓練。民兵訓練是壹個快樂的時刻。首先,年輕人,尤其是男生,不喜歡槍。其次,雖然培訓會安排在生產任務有點空的時段,但相當於辦公時間“玩槍”。能不開心嗎?

其實那時候民兵的軍事素養和戰鬥力還是挺不錯的。排長通常是退伍軍人和復員幹部。單兵素質應該沒有問題,平時訓練也是他們組織輔導的。說到射擊考核,7環到9環大部分都是基礎成績。我們的訓練場地壹般是兩種。等時間充裕了,我們就去附近的吳山找塊空地。時間不夠的時候,我們就去廠房樓頂。基礎訓練就是瞄準目標。兩個地方我都喜歡。帶著槍上山,我會情不自禁地哼起阿爾巴尼亞電影裏的主題曲旋律:快點上山,勇士們,我們春天就加入遊擊隊。在高高的廠房頂上訓練,走來走去,槍口對著妳的臉,會響起南斯拉夫電影裏的經典臺詞:這個城市叫沃爾特!

除了訓練,廠裏還定期安排民兵骨幹輪流擦槍,給槍上油,保養武器。那時候民兵的槍都放在自己的工廠裏,我們工廠有專門的軍火庫,裏面除了步槍還有輕機槍和重機槍,放在壹排排木質槍架上。我們會在工廠的空地上鋪篷布、拆槍、裝油,工廠裏來來往往的工人也是家常便飯。那個時候,中國的人們對槍並沒有什麽神秘感。我們背著槍遊行上山,路上的人視若無睹。就算我們在山上的草地上練習瞄準,偶爾也只有幾個熊海子會羨慕地看著。我們的步槍大多是半自動步槍,也就是模仿蘇聯SKS的56式半自動步槍。應該都是軍隊淘汰的老槍,但是裝備的是三角刺刀,而不是《海島女民兵》海報中的老式劍形扁刺刀,可見裝備還是可以的。還有幾把56式自動步槍(中國經典AK-47),是新的,估計是為了讓民兵熟悉。但是我們都喜歡半自動拍攝,方便好用。果然,不久之後,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前線,56師半依然表現出色。

民兵除了訓練和保養槍支,節假日還要值班。那時候沒有大假小假,甚至連周末都沒有。星期六是周末。不過還是有正常的節假日,所以節假日會有年輕民兵執勤,主要是晚上。當時沒有小偷,也不知道是誰在值班。反正有點工廠警衛的味道。民兵執勤不配槍,但午夜後巡邏(調頭)時,除了倉庫、財務室等重要場所,軍械庫也是規定路線上的壹個點。有壹年春節,輪到我值班。半夜巡視軍械庫的時候,真的感覺到壹種神聖感夾雜著莫名的緊張。

後來,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工廠民兵的槍支移交給了當地人武部,我們廠的兵工廠也完成了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