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中國迎來60華誕,進入第三個30年發展。站在歷史交替的風口,站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節點,肩負歷史使命的我們這壹代人,在意氣風發展望未來的時候,需要冷靜回顧歷史,思考過去,總結經驗教訓。
轉眼間,新中國經濟經歷了60年的風風雨雨!新中國經濟的60年,大致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的30年和改革開放後的30年。
改革開放前30年,新中國經濟是政府主導、高度集中、以行政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前的30年是指1949年到1978年這段時間。這30年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初期過渡階段,瓷磚壹線品牌,行政命令和計劃垂直配置資源的計劃經濟時期。這壹時期,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國有經濟,完成了土地改革,統壹了財政和經濟,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計劃經濟建設,建立以計劃體制為中心的集中統壹的經濟體制。但最近20年,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新中國的經濟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同時新中國對這壹時期的經濟體制進行了初步探索。改革開放前30年,新中國經濟是政府主導、高度集中、以行政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前的30年,新中國經濟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在曲折中前進,在探索中前進。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新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並逐漸發展成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發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30年是指從1979年到2008年,主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期。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把單壹的公有制經濟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產業結構得到調整,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把企業推向市場,逐步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這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30年,新中國經濟騰飛30年,輝煌30年。這壹時期,新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逐漸發展成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發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從大到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必須改變產業鏈的錯誤定位。
從改革開放前30年的賣方市場到改革開放後30年的買方市場,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多層次全方位的開放型經濟,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從農業大國到生產制造大國,我們壹直在追求做大,卻忽略了做強。我們是經濟大國,但不是。中國是“世界工廠”,也是制造業大國,但卻處於整個產業鏈中價值最低的制造業端。根據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的分析,處於產業鏈中價值最低的制造端的中國,每1000元人民幣,就為美國創造了90000元人民幣的價值。所以我們工作越努力,賺得越多,品牌排名越靠前,美國人就越富有。正是因為這個產業鏈的錯誤定位,美國保持了綠地和美好家園,而中國卻被汙染浪費了。因此,在產業鏈的高端價值即產品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加工、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六大非制造端重新定位,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打造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能耗、低汙染的產品,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全球金融危機不僅是壹個挑戰,也是壹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能否經受住考驗,將成為中國走向強大乃至努力發展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分水嶺。
當前,全球籠罩在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全球所有實體經濟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衰退,而且這場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還在壹步步擴大。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虛擬經濟泡沫破裂,市場信心急劇下降,美元貶值,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不僅導致許多金融機構的美元資產縮水,還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威脅到壹些新興經濟體的國家財富安全。雖然新中國受到壹定影響,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發展趨勢沒有改變。經過60年的發展,新中國經濟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居民消費、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空間巨大,擴大內需潛力巨大;金融體系總體穩健,財政赤字較小,外匯儲備充足,國內儲蓄較高,宏觀政策調整空間較大。據經濟界專家學者分析,未來中國經濟仍能保持6%至7%的GDP增長趨勢,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亮點。在這壹歷史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壹員,應該為全球經濟發展承擔更多責任,與其他國家共同探索如何走出金融危機,如何在金融危機下相互合作發展,實現共贏。同時抓住機遇,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第四代工業系列,力爭成為第四代工業系列的領導者,最終發展成為世界金融、研發中心和世界經濟中心,人民幣也將成為國際貨幣。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經濟實體,促進世界經濟有序良性發展。
2009年,中國的行業和企業都在轉型,我們應該向宏碁創始人史和他的“微笑曲線”學習,並向兩端延伸和發展。
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當然,他們自己的行業和企業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或衰退或瀕臨破產。因此,2009年對中國的行業和企業來說是挑戰,也是轉型期的機遇。那麽,作為中國的經濟支撐載體,中國工業和中國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中價值最低的制造端。他們在這種環境下應該如何發展?我們如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支持中國最終發展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或許,1993年成功領導宏碁轉型的宏碁創始人史創造的著名定律——“微笑曲線”,可以為中國的行業和企業發展提供很多借鑒。所謂“微笑曲線”,就是產業的價值鏈應該是壹條弧線,上下兩端附加值高,最低端附加值低。而且隨著時間的演變,這個弧線越來越彎,兩端越來越翹。當時的背景是1987臺灣省匯率自由化。在那之前,新臺幣和我們的人民幣壹樣,都是被低估的。自由化之後,那些鑄造企業都完蛋了,將要轉型。宏碁創始人史適時提出了宏碁要向兩頭延伸的口號。1987之前宏碁是做代工的,代工是微笑曲線最低的點,也就是加工組裝制造。這就是傳統制造業。那麽,兩端的前端是什麽呢?指產業鏈上遊,主要是三個方面,壹是研發,二是設計,三是原材料采購。底部是什麽?指產業鏈下遊,主要是品牌營銷、銷售渠道管理和售後服務,包括各種服務。宏碁創始人壹直在向兩端延伸,打造自己的品牌,現在可以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而臺灣省的其他企業,能活下來的,其實都轉型了,有了自己的專有技術,而不是簡單的加工,有的甚至變成了原創設計廠商。我們熟悉的豐田、三星電子、蘋果等日本跨國公司,都位於“微笑曲線”的兩端,即產業鏈的高附加值部分。
2009年,中國陶瓷業將何去何從?
國家政策發展30年,2009年建築陶瓷行業該如何發展?據統計,目前陶瓷企業已達4000多家,產能保守估計已超過50億平方米,陶瓷品牌超過6000個,市場流通的陶瓷產品年產值超過5000億元。建築陶瓷行業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可以說得益於改革開放30年蓬勃的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可以說基本上是賣方市場主導的30年。但過去30年,我們壹直處於產業鏈中價值最低的制造端。大量投入,資源短缺越來越嚴重,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回報卻很低;產能嚴重過剩,大量低價出口消化產能,彌補內需不足。我們壹直在追求更大,卻忽略了更強。我們是陶瓷生產和出口大國,但不是陶瓷強國,也不是陶瓷品牌榜。行業產品相互模仿,同質化非常嚴重,產品自主研發能力低,設計應用不完善,附加值低,市場消費引導能力差,個別品牌市場占有率低,國際知名品牌空白...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了,出口的路越走越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國內陶瓷市場消費疲軟。建築陶瓷行業已經走到了壹個岔路口。會不會走老路?還是向產業鏈上遊延伸?向下遊延伸?這是擺在我們行業面前的壹道選擇題。縱觀新中國60年的經濟發展,總結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和知名企業發展經驗,思考宏碁創始人史的“微笑曲線”,答案很快就出來了,前路也很清晰。如今,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很多東方藝術幾乎“失聲”。即使在風靡全球的現當代陶瓷藝術領域,中國現當代陶瓷藝術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和話語權。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進行梳理,找到壹條貫穿中國陶瓷藝術的主線,進而在此基礎上了解中國現當代陶瓷藝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出現了原始瓷器。東漢時期,中國的青瓷技術趨於成熟,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逐漸取代金銀器皿和漆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器物,並與中國的茶文化相結合,成為中國宮廷和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器物。在宋代,中國瓷器的燒制達到了壹個高峰,各具特色的瓷窯遍布中國的南北。有汝窯、鈞窯、定窯等。元代以後,景德鎮窯開始興起,皇帝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為皇宮燒瓷。明清時期,不僅在景德鎮建立了生產皇家瓷器的官窯,而且中國瓷器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交易,始於歐洲地理大發現。瓷器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建國後,由於需要生產價廉物美的日用品,陶瓷的藝術性被忽視了。直到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具有中國古典精神的陶瓷藝術才開始復蘇。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天人合壹”的境界。應用到陶瓷藝術中,就變成了“心物和諧”。中國人在技術上講究匠心,不願意用技術去破壞外物的內在本質,也就是中庸中所說的“最好的本質”。要磨練物理屬性,需要從自己的“最佳人性”出發。物性與人性相契合,相得益彰,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理想境界。
受官窯風格的影響,傳統的中國陶瓷藝術有著非常精細的分工。在景德鎮,每個陶瓷藝術家壹生只能知道壹種工藝,並把壹種工藝的技術發揮到極致。不僅陶瓷的造型、燒制、繪制都有專人負責,就連畫面的裝飾也非常細致,油漆工不填,填充工不畫。現代陶藝理念和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和沖擊了這壹傳統。新型陶瓷儀器和技術的出現,如燃氣窯、泥料磨漿機、電動拉坯機等,使得陶瓷藝術家從泥料到成型再到燒制都可以單獨操作。壹件藝術品是由陶瓷藝術家自己作為壹個整體來完成的,每壹個部分和過程都是陶藝家自我思想的體現。這也是現代陶藝家和傳統藝術家的區別。
中國現當代陶瓷藝術基本上是由三種力量構成的:壹種是傳統的自然延續,這種力量主要是各個傳統產瓷區的陶瓷藝術家,他們大多在根據前人遺留下來的技藝和表現手法制作壹些傳統的陶瓷藝術作品;另壹個是受西方文化觀念影響的現代陶藝家。由於他的教育背景和思維方式的西化,即使他的內容是中國,也難免被打上西方藝術的烙印;還有壹種力量,就是壹方面學習西方現代文化,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內在含義,同時把自己的藝術根牢牢地紮在中國。他們的作品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這三種力量對於中國當代陶藝的發展和構成都非常重要,但最後壹種力量將是未來中國當代陶藝發展的主要力量。上面我們講的是陶瓷藝術本身的發展。如果聯系收藏來談,會發現中國的藏家壹直以古陶瓷為主,即使收藏當代陶瓷藝術,也大多以壹些傳統作品為主。這是壹種文化慣性造成的。收藏和創作壹樣,需要勇氣和眼光。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收藏圈也將實現國際化。隨著藝術鑒賞水平的提高和對藝術投資認識的加深,文化慣性不再是壹種約束力,中國當代陶藝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以中國油畫收藏為例。上世紀末,壹些前衛、概念的作品幾乎被國內藏家忽略。但是今天,這些藝術作品令人眼花繚亂。這恰恰說明中國的藝術收藏剛剛起步,國內藏家缺乏判斷力和自信心。另壹個重要的特點是,中國當代陶瓷藝術雖然隱藏在民間,被壹些博物館收藏,但從未完全進入市場。所以相對於其他當代藝術品,其價格還處於初級階段,未來升值空間很大。
任何時期的世界藝術中心都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歐洲經濟發展時期,世界藝術中心在巴黎和倫敦。後來美國經濟發展了,世界的藝術中心轉移到了紐約。據預測,下壹個世界藝術中心將是北京。我們的時代需要傳奇。藝術品市場的傳奇,不僅需要藝術家和拍賣公司的不懈努力,更需要藏家的藝術品味和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