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怎麽用溝通互動模式(認知型)教育孩子?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妳愛孩子,妳必須真正了解他們!親子互動模式:親子互動模式,即妳和孩子交流時,基於孩子交流特點的壹種良性互動方式。在認知上,模仿,逆向思維,開放。認知型:作為壹個認知型的孩子,首先他們有探索真理的精神,也就是這種類型的孩子喜歡提問。他願意問身邊的任何壹個人,而不考慮對方能否給出答案,或者他的問題是否符合邏輯。其次,認知型孩子,顧名思義,是有認知特點的。遇到問題時,他們喜歡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而不是聽從別人的建議。這和之前的好問題並不矛盾。前者是對待問題的態度,後者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舉個例子,作為家長,妳給他煮了壹鍋好喝的熱湯,放在桌子上,告訴他先不要喝,要降溫。這時候他可能會問“我為什麽要喝涼的?”妳回答:“因為熱湯會燙到寶寶的舌頭。”他接著問:“為什麽它會灼傷妳的舌頭?為什麽燙舌頭就不能喝了?”呵呵,這是個無聊的問題。也許妳不會和他說話。妳跟他說,只能告訴他燙舌頭會疼。於是他點了點頭,連說:“我壹會兒再喝。”妳安心離開。但是事情解決起來可能沒那麽簡單。很可能妳壹轉身,他就哭了,因為他去喝湯了。因為認知型的孩子往往對妳告訴他們的答案不太滿意,尤其是妳的答案沒有真正說服他的時候。因為懷疑別人的答案,他常常決定自己試壹試。認知風格的另壹個特點是堅持己見。比如妳們壹起逛街,媽媽想給妳買這個,爸爸也同意買,於是妳就開始為這個事情遊說他,但他往往不為所動,甚至很暴躁地向妳提出交涉,要麽買我喜歡的那個,要麽什麽都不買。這是壹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如果他再固執壹點,可能會哭,會生氣。而壹些模仿型或者其他類型的孩子往往沒有那麽固執,相比認知型,說服他們並不難。壹般來說,認知型的特點是:好問、善解人意、自主、主觀、自尊、堅持己見、有點虛榮心、時不時會有獨特的見解,使溝通稍有困難。建議互動方式:a .啟發學習法:認知型孩子適合美式教育方式,適合啟發引導交流。與其給他答案,不如告訴他怎麽得到答案。對於認知型的孩子來說,最好是軟的,因為他們傾向於吃軟的,不硬的。對於軟的,要看對象。對於不信任的人,可能是軟硬兼施,因為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很強。在童年,我們可以說他們詭辯,調皮。成為他的朋友是獲得信任的最好方法。但是這個朋友不是那麽好交的。首先,妳需要對他公平平等,尊重他的意見,不要讓他丟面子,不要傷害他的自尊心。當然,作為父母,不可能放棄自己所有的親權,但要善於運用親權。如果用得太頻繁、太過分,對於認知的孩子來說,往往會變得毫無用處。所以想教好孩子,先做他的朋友。b、情感推理法:做孩子的朋友,不等於放棄對孩子的管教。我們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意願,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和規範孩子。然而,理智方法的學科方法為我們的學科提供了壹個建議。所謂“情感”,就是壹種訴求,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他的角色,讓他從教育的接受者變成教育的主體,從而喚起孩子發自內心的強烈聲音,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當妳想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妳可以直接告訴他妳的不良感受,告訴他他的行為給妳帶來了怎樣的痛苦。如果他不重視,妳也可以用壹些不好的行為去影響他,讓他痛苦,然後告訴他,他的感受就是妳在他身上的感受。“理”就是真理。在對孩子進行呼籲之後,我們需要告訴他們什麽是好的行為,如何正確處理矛盾。如何處理類似情況,如何彌補失誤造成的不良後果等等。我們請願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孩子們* * *的聲音,消除孩子們的抵觸情緒,為我們的“理論”打下基礎。所謂“法”,就是懲罰,而懲罰往往是很多家長的最愛,被忽視,被不當使用。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我們不提倡體罰孩子。我們也不提倡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產生恐懼,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因為這種方法的結果是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而是因為害怕懲罰而克制了自己的行為。壹旦失去了懲罰的危險,壞習慣很可能會死灰復燃。但這種方法正是目前很多家長在用的。我們這裏的懲罰和父母習慣的不壹樣。我們使用的懲罰有壹個原則:符合孩子的切身利益,但有壹定的補救措施。說到底,我們的懲罰只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當我們達到目的的時候,沒有必要讓孩子遭受壹些可以避免的打擊或者損失。假設有這樣壹群家庭,他們的父母通過子女每月幫助父母完成壹定的家務,並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回報。而且有壹天幼兒園老師給她媽媽打電話說,孩子在幼兒園和另壹個孩子打架了,因為她和另壹個孩子爭玩具。下午放學回家,媽媽就開始管教孩子。首先,她開始抱怨(接他的時候最好表現得很傷心)。壹開始,她並沒有提到孩子打架的事,只是不停地對孩子重復說“媽媽今天很難過”。“媽媽今天很難過”之類的話。於是孩子開始問:“媽媽,妳為什麽難過?”。我媽神秘地說:“沒事,沒事。這時,如果意識較高的孩子很可能知道是怎麽回事,他可能會主動解釋。這時,他媽媽開始邏輯地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承認,他媽媽可以自己把問題解釋清楚。媽媽說:“媽媽今天接到妳老師的電話。聽說妳在幼兒園不聽話。媽媽覺得很奇怪。我的孩子壹直都很乖,表現也壹直很好。他們怎麽能做這種幼稚的事情?“妳怎麽能做讓妳媽媽和老師難過的事呢?但是老師不會騙我,所以我媽想問妳,妳現在是不是還不確定自己的分寸?妳能告訴我媽媽發生了什麽嗎?”(註意:在整個申訴階段,不要直接批評孩子的錯誤,因為有時候孩子可能有他不成熟的原因,我們需要讓他說出自己的理由,然後再去糾正。同時,我們的語氣要平和,像是在和他討論,盡量少用“怎麽樣-怎麽樣”之類的句子,多用。妳怎麽想呢?妳有更好的辦法嗎?這樣壹句話。而且要先做,同時給他壹個臺階下(比如妳當時是不是太沖動了,或者當時沒有把握),因勢利導。通過這個引導過程,給孩子壹個陳述的機會,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自省的調動,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媽媽的引導下,孩子開始講故事。原來這孩子壹直霸占著玩具不讓別人玩。他壹怒之下打了他。其實有時候孩子犯錯是有他的道理的。這個理由對我們來說可能不重要,但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很高,所以壹定要給孩子壹個陳述的機會。這不僅是為了獲得孩子的信任,也是為了教會孩子如何思考成熟。同時也是孩子發泄感情的機會。通過這種發泄,壹是可以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二是可以讓孩子第二次思考自己的行為,形成自我調節。媽媽耐心聽完孩子的陳述,然後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媽媽覺得孩子的行為很不對,但妳是不是有時候也像他壹樣?”壹個好孩子,壹個優秀的孩子,要學會與人分享,與人合作。“這其實是壹種鋪墊。為了不過度刺激孩子,我們需要曲線教育。因為在孩子認為“反抗有理”的情況下,如果直接訓斥,往往會得到孩子的反抗甚至對抗。而且如果采取曲線政策,往往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壹舉兩得。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很興奮,會告訴妳他有多大方,怎麽和別人分享。這個時候,妳就可以進攻了。媽媽接著說,“不過話說回來,他占玩具是不對的,但是妳打他就解決問題了嗎?“妳覺得妳打人對嗎?”對於孩子,尤其是認知型的孩子,讓他們承認錯誤比告訴他們自己錯了要好得多。出於面子,此時孩子最大的可能就是沈默。其實沈默就是他知道自己錯了,但是礙於面子不肯承認,我們沒必要深究。我們可以和他進壹步講道理。告訴他為什麽打人是不對的,後果是什麽。其實解決問題不用打,怎麽解決等等。這時候孩子壹般不會反抗妳,和他講道理。談完道理,就可以開始討論懲罰措施了。這時候我媽說:“媽媽知道妳這次不是真的故意打架。妳是壹個優秀的孩子,壹直是我媽媽的驕傲。我媽也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甚至我媽也會犯錯。我們應該壹知錯就改,努力提高自己,不要再犯錯誤。媽媽想了壹下。妳明天應該向那個同學道歉,告訴他妳真的很想和他壹起玩。如果以後再發生,可以告訴老師,但是不能再打了。為了證明妳的男子漢氣概,我媽認為妳需要受到壹定程度的懲罰,因為任何人犯了錯都要對自己負責,所以我媽決定這個月不給妳錢,妳免費為我媽做家務,但是如果下個月妳表現好,我會給妳雙倍的獎勵。妳怎麽想呢?這時候提出的懲罰措施必須能夠涉及到孩子的利益,同時給出壹些補救措施。這種情況下,孩子壹般沒有拒絕的余地。懲罰孩子壹是為了增強孩子的責任感,二是為了規範孩子的行為,讓他知道犯錯的後果不僅是讓父母不高興、沒面子,還會損害自己的利益。這樣,在處理問題時,孩子就會養成權衡的習慣。c .激勵學習法:由於認知型兒童自我探索能力強,但受自身知識和思維方式的限制,往往比其他類型更容易遇到困難和挫折,因此激勵他們的鬥誌非常重要。在平時交流的同時,要註意教給他們越挫越勇的精神。不管成功與否,我們都應該註重鼓勵。鼓勵後要註意規範他避免驕傲,讓他在不斷探索收獲、不斷遇到困難、不斷解決困難的良性心態下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養成“自己定目標”的習慣,達到了就有獎勵。如果他們達不到,可以鼓勵他們,給他們壹些象征性的懲罰。但鼓勵和懲罰都是建立在孩子通過“講道理”和“討論”自主接受的前提下,而不是利用家長的威信來強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