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冬季的至日就是元旦,這與冬季至日的時間點有很大關系。每年的冬季至日非常接近陽歷中太陽在北半球停留時間最短的壹天。在天文學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上都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古代,冬季至日作為節日的級別高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周朝也把它當作元旦,後來改了,但也很重視,稱為“亞洲年”,即地位僅次於“中國年”。西方最重要的節日聖誕節基本都在這個時候,可見大家不謀而合。到了漢朝,冬至日的地位又得到了提高。據《漢書》記載,在冬季的至日,有全國性的節日,燒香,吃狗肉(可憐的狗),邊境關閉,軍事待命,商業休息,親戚朋友之間的相互訪問,以及食物禮物。其隆重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在唐宋時期,皇帝會在這壹天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每個人自然都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直到元朝統治中國,冬季至日祭天的習俗才逐漸消失,但人們不敢忘記“冬季至日的習俗”。
因為冬季至日期間太陽停留時間最短,雖然停留時間逐日增加,但地面散發的熱量大於太陽留下的熱量,所以天氣壹天天變得非常寒冷,九冬之數從冬季至日開始。湯圓的熱量比較大。無論是糖、糯米、豬油還是芝麻,都是高熱量的食物。然而,由於冬季至日,人體需要補充大量的熱量,特別是在過去物質短缺的時代,這根本算不了什麽。當然,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適當關註熱的問題。來自北方的冬季至日,豬和羊會在冬天被宰殺並儲存在雪中。南方沒那麽冷,肉不能單獨低溫保存,會開始熏臘肉。當然,在廣東沿海地區,由於冬天氣溫不算太低,臘肉保存不好,所以制作臘肉的習俗並不多。在北方,這壹天有吃肉和吃餃子的習俗。有句話說“冬天至日不吃肉凍腳趾”。在冬季至日的這壹天,人們並不害怕高熱量,而是歡迎它。從冬天的至日,他們會為身體儲備熱量,以度過寒冷的冬天。
很多人傾向於把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湯圓混在壹起。其實兩種方法不壹樣,味道也不壹樣。北方做元宵,先做餡,切成小塊,放在篩子裏。倒入幹糯米粉,過篩,用糯米粉包裹餡料,然後蘸水繼續篩滾,如此反復滾。湯圓有點像包餃子。先將糯米粉加水揉成團,用手拉壹個小糯米團,擠成圓形。用勺子挑壹點餡放在糯米片上,包好捏緊,然後揉成壹團。因為元宵表面的粉是幹的,兩者結合不緊密,所以放在水裏煮,湯就變濃了。因為元宵的皮是幹的,只在煮的時候吸水,餡料煮的時候不容易吸水,所以餡料是幹的。但湯圓的皮是濕的,彼此結合緊密。煮出來的湯很清亮,餡料吸水,含有大量水分。元宵在煮的過程中很容易碎,但是湯圓很少碎。所以元宵湯很甜很濃。兩者的餡料不太壹樣,元宵多是糖和幹果。經典的湯圓要用豬板油制作,揉好後會滲入黑芝麻粉,味道鮮美,糯糯的,軟軟的,熱乎乎的。可以說元宵又粗又大,皮厚心實,口感粗糙。餃子潔白,軟滑,嫩甜,口感細膩。
冬至至日《八閩同治興化府風俗·冬至至日》上搓糯米球的由來載:“前期糯米為丸,日早,薦於祖考。”這是至日初冬“至日”、“搓丸子”、用成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季至日的前壹天晚上,被稱為“冬季至日”。這天晚上,每個大廳裏都點著紅蠟燭,燈火如晝,寓意事業輝煌。在餐桌上,紅橙被視為“果曰”(即紅橙堆成小山,故名)。壹根“三春”(即民間剪紙人用紅紙剪下的福祿壽紙花)插在最上層的紅橙裏,壹雙(十雙)腰間圍著紅紙條的筷子,分別是姜和糖。壹家人洗完手,父母點上蠟燭和熏香,放鞭炮,開始“搓藥丸”。妳摩擦的“球”是白色的。如果妳是新婚,妳搓紅球表示妳的家庭會更加繁榮。這時,女子穿上了壹件紅色的襯衫,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孩子們笑著,天真無邪。大家圍著大簸箕(俗稱“笠弧”),孩子們坐在高凳上,“躍躍欲試”。家庭主婦加開水將磨好的糯米粉(俗稱“米祭”)揉成圓條,挑成大圓坯,再用手掌搓成桂圓仁大小的“丸子”。這是“冬季至日搓丸”。其中,最有趣的有:有的大人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是捏小狗小豬,取“招財進寶”、“做狗做豬做寶”等俗語,意為“財源廣進,六畜興旺”。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小狗和小豬,歡呼著“爺爺在做狗”、“爸爸在做狗”、“媽媽奶奶在做豬!”全家人哄堂大笑。有的擦只有豆子大小的“喜鵲丸”(俗稱“客鳥丸”)。孩子們老是蹭來蹭去,有的扁有的長,連他都覺得好笑。有些人把米祭放在眉毛和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果孩子把肉丸掉在地上,讓孩子撿起來吹掉灰塵,否則以後會長醜。它的含義是從小教育孩子珍惜食物。“搓丸”後,把“丸子”放進“戴笠單間”,蓋上蓋子,放在爐子前過夜。
冬季至日的夜晚最長,孩子們喜歡吃丸子湯。睡不著的時候就吵著要媽媽在天亮前吃丸子湯。所以有“愛丸子湯,盼天亮前”的童謠。家庭主婦將“丸子”倒入鍋中,加水加生姜和糖(生姜和糖可以祛寒,刺激食欲),做成甜、甜、粘、熱的“甜丸子湯”。供奉給祖先後,全家共享。有必要在門框上貼上“丸子”來紀念“程門虎威”並保護家人的安全。還要在屋頂扔“(餵)喜鵲丸”(壹般12丸,閏年13丸,表示壹年中每個月平安)。喜鵲來爭食,鬧得沸沸揚揚,俗稱“喜訊”,寓意五福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