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端午節的傳說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也稱為端陽、崇武、端午。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儲蘭沐浴”的習俗。但是今天端午節的許多活動都與紀念中國偉大作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期,楚秦爭霸,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晉商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遠大抱負的屈原深感苦惱。帶著難以抑制的惆悵和悲憤,寫出了《離騷》《天香》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個城市,然後派遣使節邀請楚懷王與秦國媾和。屈原識破秦王的陰謀,冒著生命危險入宮陳述自己的利益。楚懷王沒有聽從,而是把屈原驅逐出了首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壹到秦國就被囚禁。楚懷王悔恨交加,三年後死於秦國。楚王即位後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國,楚王倉皇退守,秦軍攻占郢城。在流放途中,屈原聽到了突然死亡和邕城被襲的噩耗,但他絕望極了,他嘆了口氣,縱身跳入洶湧的古洛河。
江上的漁民和岸上的人們,聽說屈原大夫投河自盡,都來到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這個習俗後來演變成了賽龍舟。)人們從家裏拿出粽子和雞蛋,扔到河裏,這樣魚就不會咬到屈原大夫的屍體了。還有醫生把雄黃酒倒進河裏,讓藥把龍水獸打暈,不讓屈原醫生的身體受到傷害。不久,壹條令人眩暈的龍漂浮在水面上,胡子上有壹塊屈醫生的裙子。人們把龍拉上岸,拔掉筋,然後把筋纏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用雄黃酒擦腦子。有的甚至在孩子的額頭上寫下“王”字,讓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楚人到江邊劃龍舟,拋粽子,喝雄黃酒紀念詩人,端午節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屈原故裏秭歸的遺址與傳說。
[作者:秭歸縣文化旅遊局轉貼自:原創點擊量:3278更新時間:2004-8-31]
屈原祠: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貴州刺史王茂元所建,並為《楚屈大夫祠銘》作序。
屈原廟:屈原的出生地有兩座屈原廟。壹座位於屈原村香爐坪,建於明代,清光緒年間重建。壹座位於北峰村地界,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
屈原故裏牌坊:建於清光緒十年,貴州東部何英門外;有郭沫若1965 10.25題寫的“屈原故裏”,右側豎立著兩塊巨型石碑,題有“楚大夫屈原故裏”、“漢羌故裏”等字樣。
樂平裏牌樓:位於樂平裏門口,建於1983和65438+10月,有川南、蘇聯撰寫的《樂平裏》原著。
香爐坪:又名曲坪,是屈原故居,位於樂平裏。
屈原故裏:位於香爐坪中部,耿的《荊州記》和袁的《益都山水記》中的“屈原故裏”即指此。
讀書洞:又名“開洞書堂”,位於樂平裏顧薌溪畔,相傳是屈原吟詩的地方,故名“吟詩臺”。
照面鏡:位於樂平裏胡夫山半山腰,由銀灰色龍骨石砌成,相傳是屈原童年拍照、洗漱的地方,連壹絲灰塵都逃不過“井鏡”。
玉米田:又名“曲田”、“玉米三山”,位於屈原宅基地右側。據說屈原青年時代曾在此勞作,也有說屈原被流放後回鄉務農,忍辱負重經營三山稻田。
擂鼓臺:位於香爐坪下的香谷溪西岸,相傳屈原回鄉擊鼓抗秦。
靈牛耕:在樂平是壹件“怪事”。據說屈原借了農夫的牛繩綁書後,水牛和牛就不再用牛繩犁地,而是聽從農夫的命令。
梳妝石:又名“女髯砧”,位於屈宅東北60裏,相傳屈的姐姐和女兒曾為屈原洗衣服。
楚王井:位於秭歸縣歸州鎮,相傳為楚王獻所開。壹年四季清泉永不幹涸,井水清涼純凈,味如露水。
屈原
(339之前?~ top 278?)
楚人,戰國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和清襄王三個時期,其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即將統壹的前夕。“秦皇橫,楚王豎。”屈出身名門,善於治亂辭令,早年深受器重,是的左土大夫。為了實現楚國統壹大業,屈原積極輔佐變法圖強,堅持聯合齊國對外抗秦,壹度使楚國富強。但由於屈原與楚國腐朽的貴族集團在內政外交上的尖銳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恨,屈原後來被小集團陷害,被楚懷王疏遠。
王懷十五年(前304年),張儀從秦到楚,以巨款賄賂晉商、子蘭、鄭袖等人為奸細,同時以“六百裏地獻商”欺騙王懷,導致齊楚斷交。上當受騙後,惱羞成怒,兩次出兵秦國,都被打敗。於是,屈原受命派遣壹位使者去齊國重建齊楚之間的友誼。又壹次,張儀從秦國到楚國瓦解齊楚聯盟,失敗了。二十四年,秦楚與黃刺結盟,楚完全被秦國擁抱。屈原也被逐出郢都,遷居北漢。
王懷三十年後,屈原回到了杜英。同年,秦約見武官,被秦扣留,最終死於秦。王祥登基後,繼續執行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在袁、項之間顛沛流離。清襄王二十壹年(公元前278年),秦將軍攻郢都無功,屈原憤而投汨羅江自盡,為政治理想而死。
工作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田文》、《九歌(11)》、《九章(9)》和《招魂》,共23篇。此外,《蔔居》和《漁父》是否為屈原所作,學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田文》是古今少有的奇特詩篇。它連續向天問了172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壹套以民歌為基礎的祭祀神靈的音樂歌曲,詩中塑造了大量的神靈形象,其中大部分是情歌。
屈原的作品記錄了他對“美麗政治”理想的堅持和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鬥爭。他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有所體現,即“養才賦能,惟行而不相當”(《離騷》)。所謂“興才賦權”,就是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反對世俗事務,限制舊貴族對權力的壟斷,不論等級高低。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和小販寧啟的歷史故事為例,說明不分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順繩而不蠻”,就是修法度,即法不貴,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反對,表達了他擺脫不良政治的進步要求,其最終目的是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之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也深刻揭露了楚政治的黑暗、楚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守“美政”理想、堅持節操、“九死不悔”的戰鬥精神;同時表明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然被流放甚至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興亡、人民疾苦為念,希望楚王悔悟、努力,成為中興之主。他知道忠於誠實坦率會招致災難,但他總是“忍著卻不能放棄”;知道自己面臨諸多危險,在“用楚料”的時代,他本可以去他國尋找出路,但他卻不肯離開楚國。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者,屈原熱愛祖國和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以及“與日月爭光”的崇高人格,激勵和哺育了千百年來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時候。作為壹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而且他的新詩風——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壹個新的天地。所以後人把《楚辭》和《詩經》合稱為《詩經》。“風”與“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也影響了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最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詩人。據《續齊·和誌》和《隋書地理》記載,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中國5月5日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起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受到世維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