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誰知道彜族舞蹈的資料?

誰知道彜族舞蹈的資料?

彜族民間歌舞在彜族舞蹈中可以概括為:

大格:包括流行於雲南省西部與四川省涼山交界地區的彜族及其他鄰近少數民族中的“跳”、“跳”、“左腳舞”、“跳”、“落”、“跳月”(即“跳樂”)等圓形舞蹈。自娛性舞蹈“打歌”與漢族古代的“打歌”十分相似。現存於雲南省巍山縣巍寶山文昌閣,清代乾隆年間繪制的《踏歌圖》記載了當地的舞蹈狀態。每逢節日慶典,人們手拉手圍成圓圈,載歌載舞或隨著音樂起舞,舞蹈總是以下肢動作為主。

“跳弦”:也叫“煙盒舞”,因為跳舞的人是手裏拿著煙盒在踢踏舞。“煙箱舞”流行於雲南省中南部的紅河、石屏、建水等地的尼蘇族聚居區。舞蹈可分為“弦”和“雜弦”。《正弦》是雙人自娛舞和表演舞的結合。主要的傳統樂段有《啞巴劈柴》、《鴿子吃東西》等。舞蹈優美、輕盈、活潑、滑稽。另壹方面,“雜弦”是在“正弦”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起來的,是壹種有人物、有故事的歌舞小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節目有《啞巴摸魚》、《童子拜觀音》等百余種。當地的口頭禪“人不跳弦,枉活幾十年”可以說明“跳弦”在人們生活和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佐羅:又名索羅,是流行於雲南紅河南岸彜族支系尼蘇族的另壹種圓舞。旋律跳躍歡快,節奏清晰有力,並伴有快速揮手、錯步、踩腳等舞蹈動作,特別受年輕人歡迎。

“跳三弦”:又名“大三弦”、“跳月”,是雲南省中部彜族的壹個分支阿西、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舞三弦,配以大中小三弦和不同音色的竹笛,是火把節必不可少的舞蹈。

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彜族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毛毯為道具,通過拉伸、折疊、擺動、旋轉身體來模仿鷹和熊的姿勢。這種舞蹈現已成為彜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種彜族民間舞蹈,如果去掉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傳統民間舞蹈所做的修飾,還原其本來面目,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彜族中模擬動物的情態,看到反映人民勞動生活的原生態和古拙舞蹈。前四種舞蹈源於彜族古代生活,第五種模仿鷹、熊的舞蹈,可能與彜族古代的多神教和圖騰崇拜有密切關系。這種動物模仿舞蹈,動作優美優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逐漸從祭祀儀式中分離出來,並不斷加入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成為今天人們欣賞的表演舞蹈。

在彜族慶祝新年的節日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來自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和“高蹺”。現代彜族高蹺保留並發展了其雜技特征,高度遠超漢族高蹺,但未能接受漢族高蹺的舞蹈技巧。

在彜族舉行祭祖、祈求豐收的儀式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這些舞蹈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他們壹邊擊鼓,壹邊快速擺動肩膀、胸部和臀部,作為主要的舞蹈詞匯。此外,在“跳宮節”中表演的“跳宮”、“跳甲甲”等舞蹈中,還保留著古代狩獵和部落間戰爭的痕跡,以及士兵遠征、戰鬥和凱旋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景,以表達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贊美。這種人們手持樂器的舞蹈和羌族的鎧甲舞幾乎壹樣。

現已加工並搬上舞臺的著名舞蹈有《紅毯》、《Xi跳約》、《快樂的諾蘇》等。它以跳躍歡快的旋律聞名於藝術界,表現了彜族人民充滿活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