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中國春節習俗有:備年貨、貼新年賀詞、祭竈、除塵、掛年畫、貼窗花、倒貼福字、年夜飯、拜年、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守年夜飯、舞龍、壓歲錢、吃餃子、開鞭炮、拜年、看社火、踩高蹺、放燈籠、舞獅。
我認為春節有八個傳統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春節習俗之壹:看春晚?
看春晚是近代流傳下來的習俗。本來是壹個綜藝節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成為我們每年必不可少的習俗。雖然總說春晚越來越少人看,但人們還是很關註它的動態。春晚是春節聯歡晚會的簡稱,泛指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從除夕到次年年初的聚會被稱為春節聚會,因為它是在傳統的春節舉行的。
再看春節的起源:廣義的春晚可以追溯到1956。當時的春晚由張俊翔執導,謝晉、林農、岑凡、王英東執導,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制作。根據影片內容,當時的中國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國直播了演出。當時出現了許多大師,如徐玉蘭、王、新、梅蘭芳、侯、老舍、巴金、趙丹等。央視帶有春晚性質的“春晚”從1979除夕開始播出。1983,首屆春晚直播正式在央視播出。
起初,它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其第壹個中央電視臺節目中直播的壹個綜藝節目,以慶祝每年的農歷除夕。隨後,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軍事農業頻道、央視英語新聞頻道、央視西班牙語國際頻道、央視法語國際頻道將同步直播。此外,從2008年至今,高清頻道還播出了彩排視頻;央視、PPLIVE、中國網絡電視臺等網絡新媒體也將同時播出。
作為壹個吸引億萬中國人和海外華人關註的電視節目,春晚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歷史性變化。上個世紀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只是在溫飽水平,沒有余力去關註自身文化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春晚作為覆蓋面最廣的電視節目,在春節這個特殊時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成為除夕夜全家壹起看春晚的必備項目。從此,看春晚成了春節的習俗之壹,春節有了拜年的習俗。春晚已經成為過年過程中的娛樂方式之壹,壹家人壹起看春晚也能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
?春節習俗之二:掛燈籠?
家家戶戶都有三十掛燈籠的習俗,春節掛紅燈籠象征著團圓的意思,營造喜慶的氣氛。後來,燈籠成了中國人民幸福的象征。經過歷代花燈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精湛的工藝。
傳說姜子牙被封後,沒有任何來自自己的職務,只有某個仙女在出行時代行。除夕夜,眾天神歸位,姜子牙卻無處可去。人們見他可憐,就在壹個高社的頭上點了壹盞燈,讓他在燈下過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掛燈籠的習俗。
?春節習俗之三:關門吃年夜飯?
在南方的壹些地方,閉門吃年夜飯是壹種由來已久的習俗,據說這與八仙教之壹的鐵拐李有關。
小時候聽爺爺講過這樣壹個故事,說南方很多地方吃年夜飯的時候,門要關著,吃完收拾好才能開門。這也有壹個意義。爺爺說這是“關門賺錢,開門營業”的意思。
爺爺還說,關起門來吃年夜飯,民間傳說是為了捉弄鐵拐李。我們都知道鐵拐李是壹個著名的神仙,他是八仙之壹。這個人雖然是瘸腿的,但是他是神仙,玉帝也給他安排了壹個任務,讓他在每年的最後壹天去檢查民情。所以每到除夕晚宴,鐵拐李就會變成乞丐,然後挨家挨戶乞討。然後把乞討的東西壹件壹件給玉帝看,這樣就壹目了然誰窮誰富了。玉帝也很公平。對於壹些富裕的家庭,玉帝會讓他們接受壹定的懲罰,比如災難,以免讓他們過於富裕。對於貧困家庭,玉帝會大發慈悲,讓他們多賺幾倍的錢,以免太窮。
後來,這個故事在民間傳開了,其中有壹個精明的商人。他想了壹個辦法,就是吃年夜飯的時候,關上門,壹家人不大聲說話,直到他吃完收拾好。這時,鐵拐李來了,已經吃得幹幹凈凈,桌上什麽也沒有。鐵拐李進來的時候,家裏太窮了,所以他慈悲為懷,給了家裏更多發財的機會。於是很多人陸續學會了這個方法,於是這個方法流傳開來,大家壹個個都學會了,關門吃年夜飯的習俗就流傳下來,延續至今。
但農民認為,南方之所以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主要是因為除夕夜做了很多飯,冬天天氣冷。如果讓門開著,食物很容易被北風吹涼,影響口感和美味。其次會對身體不好,容易引起肚子疼!
?春節習俗之四:“收鞭炮”?
除夕夜,祭祀完祖先和已故的父母後,全家關門吃團圓飯時,要放鞭炮,壹般是1-3,這意味著舊年的壹切不愉快都將被送走,然後壹家人圍坐在壹起談笑風生,直到新年鐘聲敲響。
臺州有個“收鞭炮”驅趕海賊的故事,大批海賊正在臺州外海聚集。雖然被齊家軍打了,但是狗改不了壹直吃屎的習慣。他們準備在30號晚上軍民狂歡,防守松懈的時候,趁黑偷襲臺州。各位,要知道三十夜不見五指,劫匪的偷襲,尤其是沒有明確目標的偷襲,真的很容易得逞。
晚上十壹點,劫匪的船駛近臺州灣,遠遠望去岸邊靜悄悄的。這些強盜太高興了,他們以為他們又可以滿載而歸了。誰知,他們還沒來得及閉上歪嘴,突然岸上炮聲隆隆,火光沖天。這壹場驚天動地的戰鬥,把日本強盜嚇得魂不附體,壹邊噙著眼淚喊著“挖屋裏那只螞蟻,挖屋裏那只螞蟻”,壹邊慌忙掉轉船頭逃命。
岸上的炮聲壹直持續到黎明。嚇得魂不附體的日本強盜在大洋中瑟瑟發抖,卻做夢也沒想到,讓他們陷入旅遊陷阱的,是齊將軍讓百姓燃放的閉關炮。從此,臺州人三十夜關炮的習俗流傳下來。
?春節習俗之五:守歲?
“守歲至老”的習俗來自壹個傳說。這也是人們經常聽到的傳說。每逢除夕,在太古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布在山林中,人們稱之為“年”。它的外表猙獰,本性兇殘,專吃鳥獸和昆蟲。它每天都在變口味,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逐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們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嘗新鮮的食物,出沒的時間是天黑以後,黎明時公雞壹叫,就回到山裏。?
確定了年肆虐的日期後,人們就把這個可怕的夜晚當成了壹個關口,稱為年,想出了壹整套關閉大年初壹的辦法:家家戶戶在這壹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飯,關好火,把爐子打掃幹凈,然後把所有的豇豆捆起來,把房子的前後門封好,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為這個晚飯是不確定的。除了要請全家人壹起用餐,以示和諧團聚,還要在用餐前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平安度過壹夜。吃完飯,誰也不敢睡,坐在壹起聊天壯膽。
人們把“年”的晚上視為壹個忍受的門戶。為了消磨時間,全家團聚,談天說地,也就是祈求壹個平安的夜晚。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除夕夜壹年不睡覺的習俗。
?春節習俗之六: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傳統習俗。春節期間,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的壹種方式,並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拜年是指在大年初壹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拜年習俗的由來:在古代,“新年”壹詞的本義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他們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在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戶主帶領幾個人挨家挨戶拜年。有同事邀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
在宋代,朋友和親戚會互相問候,這就是早期的賀年卡。到了明代,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善和精美。郵件上不僅印著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還寫著“新年快樂”和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人們除了遵循以前的拜年方式,還開始通過短信和電話拜年。
?春節習俗之七: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漢族人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稱“結婚日”。這壹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帶壹些禮物和紅包給孩子,並在娘家吃午飯。通常壹個家庭會選擇在這壹天拍全家福。
女孩子回家,如果家裏有外甥,姨媽又要出錢。雖然她在大年初壹給了壓歲錢,但這壹次有了不同的意義。這種習俗被潮汕人稱為“吃宵夜”。顧名思義,只是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回娘家的習俗來源於古代交通不便。在古代,大部分女兒出嫁後,很少有機會回家,所以常見的探望父母的方式就是回鄉。除了婚後三天左右,接下來是每年的正月初二,也叫回門日。之所以選擇這壹天,是因為第壹天要留在婆家幫忙招待客人,臘月末不適合回娘家,所以春節第二天可以帶禮物去婆家看看。久而久之,大年初二回娘家,成了漢族非常有特色的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之八: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也叫元宵節、上元節。老北京人更喜歡叫它元宵節。這是為什麽呢?原來,在古代,這個“元宵節”和“除夕”壹樣重要,人們總是把它搞得熱鬧非凡。最典型的是“花展”,也叫“走秀”。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漢代。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繁榮。宮殿裏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燃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樓臺如懸月。”
到了宋代,對元宵節更加重視,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持續了五天,花燈的樣式更加豐富。在明代,元宵節將持續10天,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代雖然只有三天的賞燈時間,但賞燈活動規模之大,盛況空前。除了燒燈籠,還放煙花來娛樂。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也是春節期間的最後壹個習俗。
春節的習俗和活動南北不同,但有壹點基本相同,那就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我希望我們能記住這些充滿深情和美好祝願的習俗,並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