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丁公。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造的青銅器,道光二十三年在陜西岐山出土。
毛身高近54厘米,體重34.5公斤,嘴巴大,肚子圓。整個造型豐富凝重,紋飾也十分古樸雄渾,古樸古樸,表明在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擺脫了濃重的神秘色彩,淡化了宗教意識,增強了生活氣息。毛的高度和重量與殷商時期出土的其他巨型青銅器有較大差異,但《毛銘文》是現今出土的7000多件青銅器中最大的,有32行499字,記載了毛公對為國出謀劃策的心聲,被譽為“壹部史書”。他的書法是西周金文成熟的風格,奇幻、活潑、渾厚、渾圓蒼勁、結構悠長。
東坡肉形石像是壹塊令人垂涎的肥瘦相間的“東坡肉”。東坡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壹個不尋常的位置。它與玉白菜、毛丁公並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臺北60多萬件文物將以3個月壹次的頻率進行更換,但這3件文物不會被列入輪換名單,壹直在展覽館永久向公眾展出。
東坡食肉石來自內蒙古阿拉善左奇,在清朝康熙年間供應給內殿。現在是中國四大奇石之壹,色峰紋理全是自然形成的,是天然形成的石頭。看上去就像壹塊活靈活現的五花肉。“肉”的肥瘦層次分明,紋理清晰,毛孔粗大。我相信第壹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壹塊堅硬的石頭,都有壹種想咬壹口的沖動,因為它看起來就像壹塊帶著皮帶,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無論是顏色還是質地,都可以混淆。人們似乎聞到了紅燒肉的味道。真是天下第壹,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