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達蓋爾建立攝影術的法國國會議員阿拉戈在攝影術問世的當天發表講話:“考古學家將從這項新技術中獲得多大的利益!就刻在底比斯?復制孟斐斯和卡納克神廟巨大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需要20年時間,而且會有壹大批擅長描繪象形文字的工匠。如果使用銀攝影,那麽只需要壹個人就可以完成同等規模的任務……”在這篇充滿激情的演講中,阿拉戈強調了攝影對客觀事物的精確復制能力,即攝影的“紀實”能力。“紀”,同“紀”,所謂“紀實性”,就是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事物或現象的生動、準確的再現。攝影藝術的這種特性來自於鏡頭成像的軛式關系和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這是攝影藝術的技術所賦予的,在攝影之初,當壹位記者向從未見過攝影的讀者解釋攝影是什麽時,他曾這樣描述:“這就像在路上拿著壹面鏡子,周圍的風景被非常細致地反射出來,然後把鏡子帶回家,這些風景就會永遠留在上面。”(1)這是對攝影的紀實特征的形象闡述。
攝影的紀實性質有三個層次不同的內涵:壹是攝影能夠準確地復制客觀物體,然後紀實性質才是真實的、逼真的;其次,拍攝者必須親自到活動現場,即使是用攝影藝術表達拍攝者本人的感受,也必須在某個現場拍攝其中的事物或現象,此時的紀實表現就是壹種場景;最後,攝影只能表現某個時空的事物,而沒有能力表現過去和未來的事物。這時,紀實性質就表現為現實。(2)攝影的紀實性質三個方面定義了攝影的本質和創作手法,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我們刻意拘泥於紀實,就會阻礙攝影的創作。對此,攝影藝術界壹直存在激烈的爭論。壹些攝影記者堅持“攝影紀實”的觀點,認為人們需要攝影是因為它是對真相的記錄,而鏡頭必須面對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否則就不是“攝影”,而是“拍假”。他們還認為,對具體視覺影像的記錄是攝影的特點乃至生命,是攝影在藝術之林自立的基礎,攝影的真實性不同於其他藝術,是概括的,是可以捏造的。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必須實現真人、真事、真景的“三真”統壹,才能實現攝影藝術作品的美,其他以藝術創作為主要方向的攝影家則堅持“技術紀實”的觀點。他們認為攝影紀實的理論只適用於新聞攝影。對於藝術攝影來說,紀實只是壹種自然屬性,是攝影藝術的技術條件帶來的,但這種紀實並不意味著真實,真實也不壹定需要紀實才能實現。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其他藝術所要求的真實性壹樣,必須通過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來實現。從攝影的發展來看,如果沒有堅持紀實攝影的薩洛蒙、布列松等攝影師的努力,今天的讀者是不會享受到那些決定性時刻的沖擊力的。如果沒有曼瑞和哈爾曼斯等攝影藝術家的奇思妙想,讀者就不會感受到畫面中的奇幻世界。在攝影紀錄片理論家與技術紀錄片理論家爭論不休的同時,壹些折衷主義理論家拋出了“廣義紀錄片”和“狹義紀錄片”的概念。他們將“狹義紀錄片”定義為事實與影像的壹致性,要求照片內容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必須如實記錄當時特定環境和人物的真實場景;“廣義的紀實”是指在藝術攝影中,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只要攝影師選擇的題材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就可以在創作過程中對素材進行加工,創造條件來完成創作。③
對於紀實攝影應該有什麽樣的表現,相信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對於新聞攝影來說,紀錄片無疑是“照片紀錄片”,影像與事實之間不能有任何人為的、主觀的差距。當然,鏡頭特性或者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在壹定條件下造成的失真是可以理解的。對於藝術攝影來說,攝影師必須在記錄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形象進行壹定的藝術變形,從而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滲透到攝影畫面的藝術形象中去。
新聞攝影的圖片紀錄片是以技術紀錄片為基礎的。很多時候,照片中的“真實”只是壹種表象。要真正把紀實等同於真實,需要攝影藝術家的精心挑選、提煉和概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真、善、美、假、醜總是交織在壹起的,有些看起來真實的事物或現象,來自於人為的操縱和控制。這個時候,“紀錄片”只能是“真實的謊言”。對此,法國攝影理論家吉澤爾?弗蘭德曾在他的名著《攝影與社會》中指出:“它(相機)看起來既準確又公正。攝影比其他任何媒體都能更好地表達統治階級的意誌,從那個階級的角度來解釋事件,因為攝影雖然極其寫實,卻有壹種虛幻的客觀性。鏡頭,所謂不偏不倚的眼睛,其實是允許每壹個事實可能的扭曲的……”然而,壹些對我們來說是虛假的畫面,卻從宏觀層面展現了生活的真相,《穿軍裝的天使》就是壹個生動的例子。這張圖片是侵華日軍占領廣東時拍攝的,展示了壹位視難民為母親的帝國戰士背對防空洞,並配有文字說明:“這是我皇軍的真實寫照:在占領廣東的那個夜晚,由於敵人放火燒城,四處逃竄,城市的許多地方都陷入了火海。在密集的大火和濃煙下,許多城市居民收拾起柔軟的衣服,開始逃離。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本著‘人饑他人溺’的人道主義精神,立即擼起袖子,在海珠公園設立收容所,幫助收容難民,才享受到勝利的果實。”從技術紀錄片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壹張紀實照片,但照片的內容卻是日軍為欺騙世界輿論而玩的卑劣伎倆。
攝影的紀實特性往往使其成為生動有力的證據。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發生後,法國傳教士謊稱縣令之死其實是自殺。3月29日,北京的《北京方言日報》刊登了南昌知府蔣兆堂的特寫,配以文字說明:“江西南昌蔣大齡教堂被天主教徒用酒謀殺,兇手是勸人善良的牧師。神父做到了,他捏造了這個情況,說他自殺了。博物館已經為自己的案子辯護了四次。今天,我們特地把姜大使受傷的照片做成銅版,印在報紙上。請公眾看看有沒有這樣的自殺。”這是中國第壹次真正用照片報道重大新聞事件,也是中國新聞圖片第壹次參與民族鬥爭。在現代法庭審判中,以攝影照片為代表的影像資料已經成為重要的“法庭證據”。因此,各種司法鑒定機構都在積極招聘和培訓具有圖像司法鑒定資質的專業人員來鑒定這些圖像證據的真偽。
2瞬時特性
攝影藝術的紀實特征的第三個本質是,它只能表現某個時空的事物,而沒有能力表現過去和未來的事物。這是壹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無論是在傳統的電影時代,還是今天的數字時代。相機記錄的被攝體,只能是快門從打開到關閉的短暫時間內被攝體的瞬間狀態。攝影的這種瞬間性特點,在賦予自身壹定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了壹些缺陷。
首先是與電視相比。在20世紀40年代,電視只花了幾年時間就在世界上普及了。到20世紀70年代,它已經對報紙產生了強烈的影響。1972,曾經有過4篇優秀攝影報道。
擁有000萬讀者的《生活》雜誌“死於36歲”(用《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話說)。電視的影響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與攝影相比,電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有聲音的動態圖像上,電視可以直播的特點也使其比攝影報道更及時。
其次,攝影藝術的瞬間特性也為攝影造假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事物的真實性體現在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轉換上。比如丘吉爾在卡什的鏡頭前獅子般的憤怒,並不意味著憤怒是他人格的主要特征(其實憤怒是每個人人格的壹部分),攝影圖片的造假者也可以利用攝影藝術的這種瞬間特征,操縱和導演各種瞬間,來證明某個現象或某件事的真實性。
第三,攝影的瞬間特性給攝影的創作帶來壹些困難。人們常說攝影是令人遺憾的藝術,也是針對攝影的瞬間性。畫家和作家可以通過記憶場景或他人口述來再現場景,但壹旦攝影師錯過了精彩瞬間,就無法挽回。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曾說:“當我在拍照時,如果有人突然跳出來擋住我的鏡頭,我會發瘋――甚至立即殺了他!”!要知道,在壹次采訪中,精彩鏡頭往往只有壹個。稍有耽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雖然瞬間性會給攝影帶來上述缺陷,但它給攝影帶來的好處還是主要的。攝影的代名詞――布列松把攝影中的瞬間稱為“決定性的瞬間”,並把壹生的精力投入到實踐中。攝影史上絕大多數優秀的紀實作品都是通過捕捉生動而緊張的瞬間而勝出的。具體來說,瞬間特性對攝影藝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類似於中國繪畫中的“留白”,攝影對瞬間畫面的截取,可以引發觀眾對這壹瞬間前後兩個時間段的聯想,從而賦予攝影作品無盡的張力。
其次,攝影作為唯壹壹種用高度清晰的靜態、凝固的影像來定格社會生活的技術手段,能夠高度集中觀眾的註意力,使他們有時間、有條件、有興趣去仔細觀察、分析畫面中的影像。攝影師鄭明的《望長城內外》是壹部經典之作,它用凝固的影像定格了歷史。圖中,伊麗莎白女王和丈夫在長城觀光時不斷地四處張望。當他們再次分道揚鑣時,攝影師毫不猶豫地按下快門,壹個耐人尋味的經典瞬間被永遠定格。
再次,攝影的即時性可以將三維空間的社會生活固化在二維平面上,從而使作品比電視更容易閱讀和保存。
瞬間即逝,俗話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正因為美麗的瞬間壹旦失去,就不可能再去演繹,所以攝影是壹種“遺憾的藝術”。這對攝影師捕捉瞬間影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的來說,基於手腳麻利、眼神犀利、思維敏捷的捕捉是獲得精彩瞬間的前提,這壹點將在後面的章節中闡述。
3圖像特征
攝影藝術之所以是攝影藝術,是因為它用壹種不同於文字的特殊視覺語言來吸引觀眾的目光。這種視覺語言直觀生動,容易被觀眾接受。相比文字,攝影的視覺語言還有壹個極其重要的優勢——它超越了地域界限,可以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觀眾所理解。在2006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大賽評選中,俄羅斯評委fenix?史·馬格爾?阿拉諾維奇曾說:“圖像不是方言,圖像可以作為國際語言供人們交流,這很有趣。”④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視覺圖像在大眾傳媒中的廣泛傳播,人們開始將當今社會稱為“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圖像代替文字”、“壹圖勝千言”等表達方式應運而生,這其實是對攝影的圖形特性的誤解。視覺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是傳遞信息的,圖像或文字只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和媒介。是用圖像還是文字來傳達信息,取決於信息本身的特性。例如,在會議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選擇詞語來傳達重要信息,如決定和決議。攝影主要用於展示會議中的壹些新的人物和現象,或者捕捉會議中的精彩瞬間,以改變會議報道冰冷刻板的傳統面貌。
為了充分發揮攝影藝術的圖像特征所賦予的優勢,攝影師必須通過各種方法來加強照片的視覺效果。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構圖、光線、色彩才被強調。這裏著重介紹“視覺沖擊”這壹重要概念。從畫面的視覺效果來看,優秀的攝影圖片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影響深遠、令人難忘的,這類圖片的畫面並不十分醒目,但由於主題深刻,觀眾通過仔細品味可以發現其藝術魅力;另壹種是妳可以不經過觀眾的思考,直接在畫面的結構上獲得強烈的視覺感受。攝影圖片的這種能力就是視覺沖擊力。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媒體環境中,充分發揮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成為平面媒體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而大幅封面圖片的使用就是強化視覺沖擊力的手段之壹。
加強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攝影師需要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入手,驚心動魄的內容可以引人入勝,即使沒有奇特的形式,也能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如亞當斯的《射過* * *》和麥克?威爾斯的烏幹達幹旱的後果。這就要求攝影師註意選擇那些信息量大、感人且具有強烈象征意義的瞬間;充滿情調、幽默或宏大的場景也能加強攝影藝術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廣角鏡頭、近景拍攝、變換視角等技術手段的運用,也能使畫面產生奇特的效果。
攝影除了具有記錄性、瞬間性和圖像性之外,還有壹個重要的特征,即物質性或技術規定性。在第壹章“攝影必須依靠技術”中,我們已經詳細討論了科學技術與攝影發展的關系。總之,攝影是壹門高度依賴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的藝術。攝影的發展總是與攝影器材的發展息息相關,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