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可以做出判斷。真的和我有關系嗎?
壹位母親發現女兒最近情緒低落,回家默默進了臥室。
到了晚飯時間,母親叫了女兒很多次,才慢慢走出臥室。
母親有點生氣,對女兒說了幾句話。
誰知孩子突然生氣了,沖著媽媽大喊:妳煩不煩?我不吃了!
那天晚上,女兒像賭氣壹樣,堅決不吃飯。
作為壹個成年人,妳壹定有過為某件事心煩的經歷,而這個時候,壹件平時不大可能讓妳生氣的小事,就可能讓妳暴跳如雷。
孩子也是。而且孩子會比妳更難控制自己“拿別人出氣”的行為。
如果孩子發脾氣的根本原因不是妳,父母只需要做兩件事。
第壹:告訴他妳的感受,但不要責怪他。
如果孩子生妳的氣,妳可以告訴他們:我不喜歡妳這樣跟我說話。
第二點:給他提供壹個說話的可能。
等孩子冷靜下來,家長可以再和孩子談這件事。如果孩子不想說話,沒必要勉強。
父母這樣做,孩子會覺得父母很體貼,更願意和父母分擔自己的煩惱,更願意聽取父母的建議。
02
如果孩子的脾氣和父母有關,往往有兩個原因。
第壹,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
第二,他們沒有得到想要的關註。
當孩子因為得不到東西而生氣的時候,其實是在爭取自己的利益,維護自己的權利。這不是壹件壞事。
父母不能也不應該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也不能剝奪孩子表達需求的權利。這樣孩子離家後就可以有信心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他們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父母可以幫助他們理清情緒。
我曾經在壹個購物中心看到壹個男孩邊吃冰淇淋邊哭。他媽生氣地說,我給妳買的。妳為什麽哭?很明顯,當時小男孩要了壹個冰淇淋,他媽媽壹開始不同意。他哭著鬧著要,終於得到了。但是他為什麽哭?因為當孩子被“憤怒”淹沒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不是那個東西,而是父母的親情。
有壹次小侄女和我們壹起逛街看到壹件衣服,她媽媽不肯買,因為已經有兩套這樣的衣服了。
首先,她悶悶不樂了很長時間。當我再次經過那家商店時,我開始哭了起來。我必須買下它。陪我的人都有點不爽,有的甚至想給小侄女買。
但她媽媽堅決拒絕了,對小侄女說,我不給妳買這件衣服,妳心裏難過吧?小侄女抽泣著點點頭。
她媽媽說:那媽媽壹會兒就來陪妳了,讓其他阿姨先去買東西好嗎?小侄女立刻不哭了,說:不,我也要去買東西。
當妳拒絕給孩子某樣東西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他的期望可能得不到滿足。因為暫時走不出挫敗感而繼續發脾氣。
這個時候,他們需要大人的幫助來引導情緒。引導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說出憤怒背後的真實情緒——沮喪、悲傷、難過、覺得不公平等等。
03
有時候孩子發脾氣是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關註。
青春期過後,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與孩子疏遠。
真的是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就和父母疏遠了嗎?其實並不是。
孩子和父母從親密到疏遠,經歷了四個步驟。
第壹步:焦慮,開始抗議。
比如媽媽在和別人聊天,不搭理孩子,他就會對她大喊,媽媽,妳看我!
當他們覺得自己的親密關系受到威脅,或者覺得應該關註他們的人不關註時,孩子會感到焦慮,對這個人發脾氣,以吸引他們的註意力。
如果父母總是不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進入第二步,粘人。
到了這壹步,孩子會比過去更粘父母。
有時候,無論父母在哪裏,孩子都會跟著他們,壹刻也不肯離開父母。
如果父母不回應孩子的需求,就會進入第三步,抑郁絕望。
這個時候孩子會變得不開心,和父母的互動越來越少。
有些孩子會在絕望前憤怒,故意表現不好以引起父母的註意,甚至威脅要離家出走。
如果此時父母不明白孩子需要關註,他們的關系就會進入第四步——疏遠。
孩子會避免和父母互動,把自己完全封閉在父母之外,和自認為“了解”自己的人交朋友。
進入這壹步後,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已經很難恢復。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很多年才能進入第三步或第四步。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逆反心理,無法溝通時,已經錯過了第壹步或者第二步采取措施的時機。
當孩子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是否應該多關心孩子,多陪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