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1:回避就是喜歡不夠。
這句話和說“抑郁癥是什麽?和自己較勁不夠客觀。
相處回避壹定要了解對方的防禦心理。如果妳不能理解防禦的來源和重要性,把它當成壹種刻意回避的行為,那麽這段關系就會處於不斷的沖突中。
回避型依戀,面對朋友圈,大部分都能正常相處。甚至因為害怕沖突/在意外人的評價而表現出禮貌與平和。
大多數朋友同事都認為他不善言辭,不會與人打交道。但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對抗/忽視/逃避而“受傷”。
TA回避親密關系,所有的對抗/固執/冷暴力都會強加在戀人身上。
換句話說,每當TA小心翼翼的維持著人員結構,沒有任何逃避行為的時候,也說明至少有壹方沒有進入對方的內心。
誤區二:不能習慣回避,不能像媽媽壹樣。
其實,回避戀人的要求,比起“像母親壹樣關心愛護”,更傾向於“不要過多幹涉,留有自由空間”。
所以面對關系中的糾纏和控制欲,回避會表現出強烈的拒絕。如果妳覺得受到了傷害,那麽很有可能妳付出了太多,沒有得到任何反饋/被冷冷的拒絕。而不是TA追著指責妳不夠關心。
誤區三:忽冷忽熱≠回避型
對於回避的判斷,需要參考日常生活細節、出身家庭、成長經歷等。咨詢中有壹半左右的人不屬於“回避型依戀”。
雖然他們也有壹些可以避免的性格特征,但從熱到冷的轉變有壹個明確的觸發因素。比如兩個人價值觀沖突,壹個去北方,壹個留在小鎮。壹個想買房,壹個想租房。
還有壹種情況特別常見,就是“對現在的戀人不滿意,但暫時沒有找到更好的”,“在兩種曖昧關系中難以抉擇”也會出現這種忽冷忽熱。
但回避的“回避”不僅僅是戀人情感攻擊的常見誘因,還因為關系升溫太快,TA感覺被拒絕,被冷落。
誤區四:距離≠關系會淡化。
很多回避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回避”行為。這時候需要大量的空間來緩解壓力,而焦慮的戀人則擔心“關系會變冷”。
這是從焦慮的角度考慮的。其實安全的戀愛是需要個人空間的,回避更需要空間。
焦慮的人如果不能獨處,就很難滿足彼此的空間需求。
換句話說,大多數焦慮的伴侶需要更多的空間,而不是更多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