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啟祥五歲學畫,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臨摹宋元四大家的山水畫。經過十年的學習,於1933畫出傳統山水作品,入選南京全國美展。展覽結束後,他被接納為中華全國藝術協會會員。次年,他以自己的創作《雙魚》和《白孔雀》入選在溫哥華舉辦的紀念開埠中國藝術展。兩幅作品賣出,獲得200銀元的酬勞,這是宗啟祥在17歲之前,壹生中賺到的第壹筆大錢。此後,他還參加了藝術家作品賑災義賣活動。1937他的山水畫作品再次入選中華民國教育部第二屆全國美展。他的作品在展覽中獲獎,並被中華民國總統林森選中。第二天,南京民生日報就此事刊登頭條新聞,壹時在全國藝術圈引起轟動。從此,宗啟祥成為南京的青年才子和美女,他的名字被收入上海版1935出版的《中國名人詞典》。1937年,宗啟祥從南京逃到武漢。為了報效祖國,參加抗戰,他考上了民國第十五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壹直留在那裏。65438年7月至0939年7月,他徒步來到重慶,考入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和黃君璧。從此開始了中西藝術改革之路。
1942年宗啟祥作品《風雨同舟》入選中華民國第三屆全國美展並獲獎。李媛媛先生在回憶父親李宜生的文章《盟軍美術展覽雜記》中寫道:“1942年春,反法西斯同盟美術展覽籌備委員會在渝成立,李宜生任籌備委員會管理組組長,徐悲鴻、(政府文化部長)、任主席。本次展覽在重慶展出壹個多月,好評如潮。當時是會場裏最受藝人歡迎的。圖為帆船遭遇大風暴,象征國家合作,國難當頭。展覽上,徐悲鴻贊不絕口,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獲獎後,這幅作品與其他獲獎作品壹起被運往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展出。各國著名畫家參與作品,作品銷往國外做慈善,所得款項全部捐給國內抗戰。”
從1941到抗戰勝利的四年間,民國教育部連續四年表彰美術創作最高獎,宗啟祥獲二等獎。政府撥出專款鼓勵他們創造。當時獲此殊榮的還有陳、、、吳作人、常書鴻等著名畫家。1944畢業後,任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員。1946年隨徐悲鴻北上。29歲時,宗啟祥是北平藝專講師。他已經是貝聿銘先生身邊最得意的弟子,在京城與蔣、葉齊名。在北平藝專的第壹天,徐悲鴻就任命宗啟祥為國畫畢業班的導師。第壹天上課,宗啟祥就帶著學生去郊區寫生,打破了北平舊的教學制度。當時的畢業班有後來成為天津美院院長的孫奇峰先生。在美術教育上,徐悲鴻大力提倡深入生活,“以自然為師”,在中國畫教學中安排素描課和速寫課,借鑒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解決中國畫的創新問題。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法遭到了壹些保守人士的攻擊和誹謗。面對壹場“反徐運動”,徐悲鴻於6月5438+0947+10月15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他在記者會上發了壹篇書面文章(發表於《北平世界日報》6月1947、10、16),用不爭的事實駁斥了各種謬論,闡述了自己的主張,反擊了保守派。他指出: "...新國畫至少要有對人的表達,山水要有地域區分。建立新中國畫,既不是進步,也不是中西合璧。但所謂的模仿自然,不是壹句話就能應驗的,而詆毀重寫生就會像郎世寧或者日本畫家壹樣,是模仿古人的壹套刻板印象。如果我們看看新興作家的作品,比如我自己、江、宗啟祥、葉的作品,就能發現這種刻板印象的謬誤,覺得新中國畫的開辟之路有很多,需要英雄們發揚光大……”。同年5438年6月+10月,宗啟祥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他在天津《大公報》發表題為《早起的雞看天》的文章,參與新舊文化之爭,最終新文化獲勝。
宗啟祥在北平經常和徐悲鴻壹起出席外國使館的招待會。經老師介紹,他結識了壹些國際友人,包括美國領事夫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孫子、長期居住在北平的美國夫人福開森和英國領事外交官。他們長期訂購宗啟祥的夜畫,還向宗啟祥學習中國畫。福開森女士是美國著名“中國通”的女兒,在北京有壹座雅致的中國四合院,收藏中國古董和古畫。她是宗啟祥藝術展的積極贊助者。這個大型藝術展是在1948的初夏舉辦的,沒幾天作品就全部訂完了。有些作品被多次重新排序,有些外國朋友去美院宿舍時敲錯了門。宗啟祥只好把自己的英文名寫在門上。
1949年8月,宗啟祥擔任第三野戰軍美術指導員,為部隊培養了壹批美術人才,組織創作了20多幅淮海戰役大型油畫。其中,宗啟祥的大型油畫《全殲杜兵團》已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並於50年代初發表在《美術》雜誌上。1951年,大型油畫《楊思根》獲壹等獎。當時他的作品內容被很多青年學生畫家借去參加畫展,影響了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壹代青年畫家。宗啟祥在中國美術方面的成就在20世紀美術史上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國畫、水彩畫和油畫史上。他是繼他的老師徐悲鴻之後的又壹位藝術全才,正如宗啟祥的眾多弟子所說:“五六十年代,宗先生影響了中國整個畫壇,是全國美術院校師生崇敬的名師。”
65438年至0949年,北平藝專改組,原音樂系分離,成立中央音樂學院。其余中國畫、油畫、雕塑、圖案四個專業與華北大學美術系合並,組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和油畫合並,改為繪畫系;不久,設計系吸收了西湖藝術學院的設計老師,改為實用藝術系;雕塑系還是。繪畫系的主要課程有:素描、輪廓、水彩、油畫。四個系的主任分別是:江為素描系主任,宗啟祥為水彩系主任,葉為素描系主任,艾忠信為油畫系主任。素描班的任務明確規定為給年畫和漫畫書的線描打下基礎。水彩系也是後來水墨畫系的前身。為什麽不成立油畫系,而不成立國畫系?因為當時認為山水花鳥不能為工農兵服務,只有人物輪廓有保留價值,革命領袖的肖像要用油彩畫。1950宗啟祥水墨畫《修永定橋》在首屆全國美展中獲獎。
1953,中央美術學院水彩系首任主任,兼任幹部培訓班教員。培養了楊之光、王乃莊、彭彬等學生,暑假赴朝鮮戰場寫生、修復大通橋,參加1953新中國首屆全國水彩畫展,獲天蠶土豆、顧源、吳冠中、李劍晨、楊泰陽等獎。他也是中國傑出的水彩畫家。50年代中期中國畫改革時,中央美院將中國畫系改為彩色水墨畫系。宗啟祥和天蠶土豆是中國彩墨畫的兩位代表。他們在這場改革大潮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大師。當時藝術界人士稱中國彩墨畫為宗啟祥的彩墨素描畫。宗啟祥是徐悲鴻最得意的弟子之壹,也是中國藝術改革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他貫徹徐悲鴻的教育思想,深入生活,熱愛自然,走遍祖國幾十萬裏,畫了幾萬幅速寫。他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深入生活,長期寫生的畫家。在山水畫領域,他和李可染發展和豐富了徐派體系,無愧於徐悲鴻的高腳。
1955由全國美協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美展分為中國畫和西洋畫兩大展。宗啟祥的國畫人物《沖破碾莊》和天蠶土豆的《訪工地》獲得優秀創作獎。他們的作品因突出的個人風格而受到當時浙江傳統畫家的批評,引發了徐悲鴻去世後的第壹次國畫新老之爭。同時,在第二屆全國美展西洋畫展中,宗啟祥、天蠶土豆在新中國首屆水彩畫展中獲獎的作品《修復大同大橋》、《長江大橋鉆探工程》被中國美協特選送至第二屆全國美展西洋畫展並同時獲獎。(摘自《新中國水彩畫與中國畫史》)。
從65438年到0956年,宗啟祥去雲南、貴州、四川寫生幾個月。萬裏在旅途中創作了《長江三峽》、《西雙版納群畫》、《杜喬金沙江》等名作。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央美術學院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宗啟祥、天蠶土豆和蕭淑芳的彩色墨水畫展,轟動壹時。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有影響力的展覽之壹。展覽結束後,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全國各省組織了為期壹年的巡展,並出版了上海美術出版社的畫集。
1957年,中國總政治部、中央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中國慶祝建黨30周年大型油畫展。組織全國400名畫家,用18個月創作革命題材。宗啟祥巨幅油畫《強渡大渡河》在多幅名作中獲獎,與王畫廊《會師井岡山》、艾中信《紅軍過雪山》、王勝烈《八女投江》等壹起載入新中國油畫史冊。(摘自《新中國油畫史》)。
眾所周知,宗啟祥早在1939就開始了中國山水畫的革新。他以漆黑的夜晚為題材,用西洋畫的速寫來表現月光和燈光下重慶的山。他是中國第壹個將西洋畫引入中國山水畫並取得巨大成功的畫家。20世紀50年代,著名人物畫家天蠶土豆也受到宗啟祥的影響,創作了夜間山水畫。上世紀80年代,年輕畫家徐希受宗啟祥的影響,開始學習畫夜景、雨景和風景畫。從北京到重慶的幾個月,他每天晚上都在重慶朝天門附近的碼頭上,沿著宗啟祥40年前走過的路。從七點到黃昏,他每天都陶醉在嘉陵江迷人的夜景中。這是宗啟祥先生生活了七年的嘉陵江畔,他實現了宗啟祥在重慶山城的山水畫改革目標。1961年,宗啟祥任中央美院國畫系風景處處長,培養了賈又福、張平、王文芳、周誌龍、張仁之、傅以心、李寶林等學生。1961國畫分科,山水、人物、花鳥畫由幾位優秀的藝術家授課。第壹個分會由國畫系三年級19學生組成。這個班畢業於1963年。當時景觀班分7個學生,分別由宗啟祥和李可染教授,宗啟祥是分科主任。人物班分8個學生,由蔣和葉帶教,蔣任支部主任(第二年任支部主任),花鳥班4個學生,由、、帶教。
(摘要:葉回憶錄)
1966文革伊始,宗啟祥和中央美院的名師們壹夜之間成了幽靈。美院成立文革小組,美院的壹些積極分子把他們關進牛棚。該學院還設立了壹個黑色繪畫展覽室。每天晚上,學院裏都會升起壹團火。積極分子把他們從牛棚裏拉出來,壹個個圍住,跪著接受批評。壹些畫家的手和臉。後來,宗啟祥晚年回憶說:“那時候,他們想不出辦法逃避牛棚裏的非議。在批評聲中,他們忍受不了。他們只是躺在地上裝死。幾個油漆工被擡去停屍房壹夜,第二天活著走回家!文革期間,宗啟祥遭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他的財產被搶,工資被扣。他飽受折磨,乘坐“土飛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人身摧殘、羞辱和迫害。與此同時,他受到了景觀學畢業的學生和自己培養的弟子的批評。從此,他的心靈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他的好朋友,人物部主任天蠶土豆,花鳥部主任郭味蕖,
1974年,“四人幫”在京爆發“黑畫大展”,宗啟祥、李可染、李苦禪、黃永玉等17位畫家和120多幅黑畫在中國美術館和人民大會堂展出並受到批判。宗啟祥因為名氣大,排名第壹。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共28幅,占整個“黑畫展”的四分之壹,其中最著名的“三虎”命名為“虎虎虎活潑”,被批為“三虎換虎”,是第壹幅歌頌林彪的黑畫。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人人皆知。“撥亂反正”之後,畫家們又回來了很長壹段時間,在北京成立了藝術創作組,也就是國畫研究院的前身。宗啟祥是這個組織最早編制的人之壹。1978年夏天,他以壹種不顧壹切的精神集中在北京友誼賓館作畫,完成了大量的作品。7月7日,應廣西政府邀請,我想去畫畫。在離開酒店乘專機起飛之前,他完成了壹幅八尺梅花,作為在這裏作畫兩個月的結束。他以豪邁的激情和完美的筆墨技巧,對這幅畫進行了隨意的撫摸和染色,劉海粟、魯、李可染、吳作人等著名畫家到場觀看。83歲的畫家劉海粟親眼目睹了宗啟祥繪畫的全過程。他非常激動,非常感激。宗啟祥畫完,收拾好筆墨,正要離開酒店。劉海粟突然從後面過來,笑著遞上壹個手卷。宗啟祥趕緊展開卷軸,仔細看了起來。原來這是老人剛剛寫的墨寶的壹座教堂。題目是:“他的筆快寫完的時候,筆還沒到就被吞了。”下壹個標題是《他的鄉賢哥哥要去廣西在這裏寫生送別》。藝術大師劉海粟引用蘇東坡的詩句,精準地定義了宗啟祥的創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