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1)進則孝(2),出則幼(3)。他們真誠(4)和相信,他們愛別人(5),他們是善良的(6)。如果他們有余力(7),他們會學習文學(8)。”
給…作註解
弟子(1):壹般來說有兩層意思:壹個是弟弟,壹個是兒子;第二指學生。這裏是壹種“弟子”。
(2)入:古代父子居異地,學在外。《禮記·內則》:“從男兒之序到之上,父子為異宮”。進就是進父宮,也就是進父宅,或者家裏。
(3)走出去:與“進入”相對,指走出去跟老師學習。做弟弟就是用弟弟對待老師,也可以指比自己大的人。
(4)真誠:很少有人稱之為真誠。
(5)□:音fàn,意思相同,含義廣泛。
(6)仁:仁即仁,有仁之人。
(7)有余力:就是有閑暇時間。
(8)文字:古代文學。主要有詩歌、書法、儀式、音樂等文化知識。
翻譯
孔子說:“弟子在父母面前,是孝順父母的;出門在外,要服從師長,言行謹慎,誠實守信,安分守己,廣泛愛每壹個人,親近有仁之人。這樣練完,如果還有余力,再去學習文學知識。”
評論和分析
本文第二章提到了孝道,本章再次提到。孔子要求弟子們致力於孝、信、愛群眾、善良,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如果他們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就會用來學習古籍,增加文化知識。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是以德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書本知識的學習是其次的。
孔子在辦學中,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壹位,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事實上,歷史上任何壹個階級,無論是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特別註重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道德”放在“知識”之前,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想培養各種人才,滿足自己階層的要求。
/問題/276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