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連枷-農業課程之壹

連枷-農業課程之壹

主題文字:壹首兒歌(白)

這首童謠描述了農村人從播種到收割、研磨的忙碌景象。其中“簸箕”現在還在廣泛使用,而“連枷”已經不太常見了。“枷”出現較早,在《國語·齊語》中有這樣壹句話:“讓夫與農,群采而邦設,守四時,權用儉用,雷、夷、枷、夷。”其中“連枷”指的是連枷,說明戰國時期就有連枷。唐代顏師古在《漢書註》中說:“奏佛聲攻糧,今稱枷”。可見“枷”這個名稱在唐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宋代範成大《四季田園雜趣》:“笑聲如雷,枷聲壹夜明。”句,是描寫用連枷打谷的情景。

閱讀鏈接:

什麽是連枷?

也作連枷。它有不同的名字。南方還有壹種車叫調(調的第二聲),衢州話。原為農村手工脫粒農具,由竹柄和敲擊桿組成。工作時,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擊桿繞軸轉動,敲擊麥穗,使皮脫落。唐代連枷經過加重改造後用於軍事,主要用於鎮守城池。

連枷足跡

連枷是壹種古老的脫粒農具,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這種神奇的工具。這個東西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先秦經典《國語》中就有記載。齊《姚敏書》和《農政全書》各有記載:“連枷、脫粒機”和“連枷響、麥田攀援”。南宋詩人範成大在《秋田園雜趣》中寫道:新建農場泥鏡平,家家趁霜收稻。笑聲如雷,連枷響了壹夜。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連枷農事的情景,流露出豐收的喜悅。七八十年代,連枷在漢江還很流行,莊稼人和連枷結下了不解之緣。連枷的竹柄很長,立起來有壹人多高。連枷頭又叫敲桿,由四塊壹尺多長的竹板夾在壹根硬木軸上組成。連枷是壹種省力的脫粒農具。操作時,只要擡起竹柄,靠慣性把連枷頭翻過來,當高高舉起的連枷頭落在豆柄上,豆子就會被打得到處都是。

連枷的使用是有技巧的,沒有點功夫是打不出來的。枷頭轉動前,必須擺動兩下,調整好角度,輕輕晃動枷頭,靠慣性把它翻過來。以前小孩子特別喜歡玩這種農具,但是經常使不上勁兒,臉都紅了,引來大人的笑聲。如果有人舞跳得好,那是壹件很棒的事情。孩子羨慕大人,贊美大人。

據說連枷還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武器。改造後的連枷就是連枷棍,又名連挺、鐵連枷、盤龍棍。連枷棍後來演變為三節棍和二節棍,成為冷兵器時代的重要武器。據《武學通經》“鐵鏈夾棍,原出西戎,即用。敵軍漢之步兵,如農夫打麥之連枷,飾以鐵,從上擊之,故漢兵善用之。”宋士兵看到西戎人兵器的優點後,加以吸收,應用於連枷。明朝日寇入侵濮陽平原時,興化人曾揮舞連枷抵抗。

連枷起源

據歷史文獻記載,枷發源於黃河流域,後傳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據《國語·齊語》記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齊國(在今山東半島)就已首先用枷打麥,當時稱為枷或擊。據其記載,“今農聚州,觀四季,有權存用,宜觀之。”趙薇註意到“太糟了,所以太糟了,不能打草”;《說文解字》意為“易,打五谷連枷”;《釋名用器》說,“枷,加也,加杖柄頭割耳,出其谷。還是三棍子壹起用”;唐代顏師古《漢書》註明確提出“佛聲以攻糧,今稱枷”;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書》中對連枷有專門記載,可見連枷的名稱至少在漢代就已出現。即使以連枷來說,從唐代開始,這種農具命名為連枷已經1200多年了。有趣的是,在宋仁宗清朝時期(公元1041-1048),枷也被用作出入戰場的武器。那種戰爭連枷叫連枷。連枷是鐵做的,真的打下來了肯定能打死敵人。不過枷填農參軍的歷史並不長。南宋時,戰爭中使用火藥後,枷從軍隊復員,回到農村麥田。遺憾的是,由於連枷是木質的(南方也用竹子),很難保存,考古發掘也很難找到實物。在壹些壁畫中只能看到它的形象。比如甘肅省嘉峪關市的魏晉墓室壁畫中,敦煌莫高窟(如445窟、205窟)壁畫中也有不少鞭笞的場景。

需要強調的是,枷的具體起源時間和地域,學術界還在訴訟過程中,至今沒有考證清楚。以上說法只是簡單介紹。

說明

“笑唱壹聲輕雷,連枷響壹夜到光”這句詩,有壹種“十年壹遇”的感覺。但文中只說“手柄的上下往復擺動可轉化為打擊板的不等速圓周運動”和“需要充分利用曲柄搖桿機構具有極限位置和死點位置的運動特性,即手柄運動到上限位置時,打擊桿應同時到達死點位置,並隨著手柄的向下運動繼續下落”,並未具體介紹連枷打擊的操作方法和力學原理;但“連枷用的是手腕力量和靈巧,只要妳能揮動連枷,掌握力的平衡,就能打閾值”,這和作者少年時的實際操作略有不同。根據我們在1976左右的江蘇農村看到的,連枷只是壹種輔助的脫粒工具。脫粒主食小麥和水稻的旋轉機械有兩種——機器稻床和小老虎。前者最開始是靠人力腳踏板驅動,後來是用電機或者柴油機驅動,這樣可以得到整齊的稭稈,但是總會有壹些亂七八糟的碎屑要用連枷脫粒。此外,似乎還需要用手脫粒:大部分水稻都是“拋柄”,雙手握住稻稈末端,高高舉起,盡可能將稻穗拋向車輪;小麥用連枷是因為稭稈強度低,不能“斷”。豆類、油菜種得少,也用連枷脫粒。此外,如果不需要用牛來耙農田,也可以拉去打稻打麥。

連枷由擺桿、擊打板和轉軸組成;擺桿長約2 m,擊球板長約0.5 m,寬0.1 m。在我看來,如果揮舞連枷只是使轉軸做直線或圓弧往復運動,很難拉動敲擊板做連續的旋轉運動,敲打平紋。

通常右臂力量較強,操作者雙手握桿,右手在前;雙腿分開,右腳向前。看來連枷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收回手臂,向後拉連枷,使打擊板獲得向後的水平速度;

(2)雙腿站直,同時舉起雙臂,擊球板的末端隨著擺桿前端的轉軸向上運動,因此其水平速度轉化為旋轉速度;通常連枷到達最高點時,打擊板仍在水平位置以下;

(3)前腿屈曲,雙臂向前揮動連枷,使打擊板獲得向前的水平速度;

(4)身體前傾,雙臂擺動連枷,快速猛撲。敲擊板水平速度轉化為旋轉速度,經過垂直狀態,然後由於重力的作用,敲擊板以加速的速度向下旋轉,最後敲擊板到達水平位置,敲擊谷物。

以上四個階段是全身協調運動的連貫過程,不能完全割裂開來。類似於扁擔,連枷第壹次不好操作;但只要稍微指導和練習,就能獲得節奏感,根據慣性有節奏地工作,就沒有快感了。

特別要註意的是,連枷是非對稱結構,打擊板運動的慣性力在轉軸上形成力矩,需要壹對手作用在擺桿上才能平衡,所以右手在前時打擊板要在擺桿的右側。比如在拍擊板啟動時增加水平速度的第壹階段,拍擊板在擺桿的右側,右手和左手需要動作形成力偶;這正好與後拉手臂的動作相協調。其余階段將不再詳細描述。當然,在打連枷的農民看來,在揮桿內側敲板子是理所當然的,只有這樣才能用得“得心應手”。不需要去追求伸手去嘗試就能知道的東西。

連枷有效運轉的關鍵是軸端不能到達敲板前端後面的地面,敲板落地速度大,由軸的牽引速度和敲板的旋轉速度組成。這就要求上述第四階段要盡量降低連枷。我十幾歲時得到的指導是“努力工作”。

使用區域

枷不是中國傳統農區的特有產品,主要用於全國各地的旱作農業區。

教學設計理念:

唱壹首歌謠(自創動作,配合演唱,重現場景)

多學科(融合科學、編劇、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