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小路是通往古窯景區僅有的幾個路口之壹。煙囪上寫著古窯民俗博覽區,清晰易辨,另壹邊還有各種陶瓷,給人很深的印象。
北看故宮,南訪古窯。相信每個去北京旅遊的人都會選擇去參觀已經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二十四位皇帝都在此居住過,寶藏更是數不勝數。古窯民俗博覽區不僅保留了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傳統手工制瓷技藝,還成功地對景德鎮的典型瓷窯進行了改造和重建,這裏曾出產過無數精美的陶瓷,陶瓷文化底蘊深厚。
壹路上,在這條安靜宜人的小路上,偶爾能聽到鳥兒在風中歌唱,高大茂密的樹木“擋住”了整條路,透過壹點點光線,清涼而夢幻。
看到路邊這些用木頭堆成的類似房屋的“窯柴堆”,古時候的窯都是用柴火燒的,成了壹道獨特的風景。
道路旁邊的壹側是古訪窯路,有石階,是專門為行人設置的。道路旁立著壹塊牌匾,介紹著古老的陶瓷文化和制造工藝。這個用碎瓷片鋪在空中的五彩“葫蘆”也很有意味。
很快我們就到了遊客中心廣場,窯子式的建築,高高的煙囪,高高的黃色橫幅上印著“古窯”,看起來古色古香。遊客中心有休息室,有網上自助售票機,有充電寶,既緊跟時代潮流,又體現了同情心。
進入景區後,隨處可見裝飾在草墻上的陶瓷和陶瓷碎片,與環境融為壹體,相得益彰。
到了佟彬廣場右轉,首先來到智美軒陶瓷展廳,這裏陳列著各個朝代的瓷器樣品,有文字講解,圖文並茂,讓妳清晰地了解陶瓷的發展脈絡,了解陶瓷文化和知識。
當我離開芷梅軒時,我看到了霍峰石現寺,那裏供奉著明代萬歷年間為救窯工而英勇犧牲的景德鎮瓷業英雄——窯神賓。
穿過風火仙廟,可以來到圓器坊。作坊是中國古代陶瓷手工業的勞動和消費場所,俗稱坯房。毛坯房呈方形,朝南,陽光充足,內院有壹個晾曬池。
明代科學家宋在《天工開物》中寫道,制瓷過程“* * *測坯力,制得成品需72秒。這其中,精妙的程序,是不能窮盡的。”可見把壹塊泥巴變成藝術品有多難!
繪畫和旋轉之美
我看傅老師幾十秒拉壹碗空白也是壹模壹樣。每個碗坯的大小、厚度和高度幾乎相同。看起來很簡單,所以急於做好準備,但是開始體驗的時候卻找不到方向。我拉出的形狀奇形怪狀,畸形,完全失控。
印刷毛坯、利用毛坯、修邊腳、完成成型。
畫空白,活動之美
釉,分數之美。
中央看似不經意間的晾曬池,顯示了工人們的聰明才智。由於坯體幹燥時空間濕度不均勻,將坯體放在水池和水箱中進行幹燥是為了讓下面的水蒸氣蒸發,以保證上面坯體的平均濕度,同時也減少了占用的空間。
大件車間,大件產品以大而奇的產品命名。這個作坊消耗10000個瓶子,1000個圓筒,大盤子和其他裝飾瓷器。其產品制造難度大,技術要求高。該器皿高大雄偉,顯示了景德鎮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制瓷技術。
各種瓷器線條流暢,外形美觀。即使是這些半廢品也充滿了魅力和藝術感。
雕塑,通過各種造型工藝,如捏雕、圓雕、堆雕、雕版、浮雕,瓷雕成為中國的傳統工藝品。師傅在雕刻生肖,惟妙惟肖。
繪畫,無論是寫意山水,還是各種動植物,都栩栩如生,充滿了平面感,栩栩如生,妳很難想象這是畫出來的。
壹件震撼人心的作品,繪畫的藝術和陶瓷的藝術分開在壹起,兩者產生1+1 > 2的效果。
在古窯展區,除了展示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作坊和制瓷生產線外,還有清代的甄窯、明代的葫蘆窯、元代的饅頭窯、宋代的隆堯、明清的禦窯等景點。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有明清民居建築。在清代民居建築中,展示了景德鎮千百年來瓷器習俗發展的歷史。
來到陶瓷民俗展區,壹定要來聽聽奇瓷的魅力,它有“中國第壹,世界第壹”的美譽。這套瓷器樂器采用優質瓷土,按照專業樂器工藝的要求,制作精美。演奏起來清晰悅耳,優美迷人。
紫禁城建在竹林深處的湖中央的壹個島上。風景如畫,喧鬧而優雅。在這裏壹起喝茶或者看書是壹件很愜意的事情。
在這裏,我們不僅搭建了古窯與故宮交流合作的平臺,也搭建了景德鎮與世界對話的新平臺。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景德鎮典型的瓷窯,看到了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看到了為傳統手工技藝奉獻壹生、錦上添花、追求完美的老匠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陶瓷才揚名海外,讓世界了解中國。
傳統手工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掉。我們必須把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雖然現在是工業化時期,很多都是AI智能形式,但是傳統手工和中國智造並不矛盾,相反會更好的互相促進。維護文化傳承和民族文化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