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上饒語言文化知識

上饒語言文化知識

上饒語

1.標題

姐姐-姐姐-姐姐-哥哥-哥哥-哥哥-嫂子-嫂子。

兒子——孝順的女兒——納尼的侄女——孫娜的侄子——孫倪的寶貝——毛。

小男孩-小女孩-母乳

2.名詞

太陽——太陽,月亮——月光,右手——靈巧的左手——扳手菜刀——白刀子。

膝貓的斜睨魂-魂桌-桌墻-墻掃帚-掃帚。

剪刀-高剪切窗戶-窗盤式廁所-羊毛被子-床上用品鐵蓋-湯蓋。

毛毛蟲-穆拉康狗-狗騰仔小貓-老貓縮小雞-雞尼仔尾巴-米巴

脖子——頸背、脛骨、鼻子——光頭、腋窩——捏屁股臉——臉、嘴和耳朵——妳打。

瘋子-瘋女人-瘋女人-十美元-十個面具-玩火柴-火柴。

3.動詞

躺下——拉出來藏起來——起來無視——化了——化了。

吃早飯——早上吃午飯——早上吃晚飯——黃昏扔——站著——靠著。

裂——跨開——敢砍柴——撿柴再玩——然後壹起玩。

我丟了東西-我丟了東西去玩-我拿著玩-我要求回家-我回去-我轉身。

過去——回去養豬——鐘豬裂了——剪貼本刺眼——眼睛睜得大大的——站了起來。

4.形容詞

活潑-火辣缺德-撓我口袋煩-無聊-蠢-格格木。

木納——拉子粗——丁丁粗黑——汽車汙染小——圓點大軟——就是軟。

很濕——很濕——恒重很熱——很肥——又肥又癢——很癢。

很難——很亂——很瘦——又瘦又快——關了。

工作慢-推板不可靠-發揮差-推板漂亮-工作幹凈

很臭——很臭——勉強——相當能幹——好人

5.副詞

做什麽-做什麽-做什麽-為什麽不-做什麽-殺了妳媽媽。

誰-懶人

二、上饒的歷史文化

1.歷史和文化概述

上饒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中國最早的陶器,證明了壹萬多年前人類先民就在這裏定居、勞動和繁衍。從桶環農耕遺址發掘出的稻種證實了這裏是世界水稻種植的起源地之壹。

自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至今,上饒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

上饒市古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為吳越楚地。秦建立郡縣制時,屬九江郡(玉山、潛山郡部分屬會稽郡,婺源郡屬鄢郡)。漢屬縣(玉山縣、潛山縣屬通欽縣,婺源屬丹陽縣);三國吳至隋屬鄱陽郡(南朝陳改稱吳州,隋開帝九年改稱饒州),唐代改為州,元年(758年)設新州。當時,這座城市屬於饒和忻兩個州。宋朝和唐朝壹樣。元朝屬於饒州道和廣信國,明清屬於饒州道和廣信國。1914主要屬於豫章路、潯陽路,1932屬於江西省第四、第六行政區,1935屬於江西省第五、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上饒解放後,屬贛東北行政區。同年9月,屬上饒浮梁地區。9月19765438,二區並入上饒地區,4月23日更名上饒地區。5438年6月+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上饒區,設立上饒市。

在近18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上饒這片神奇的土地,不僅孕育了燦爛的茶文化、青銅文化、戲曲文化、書院文化。古往今來,名人輩出,造就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著名新哲學家朱、晉代著名軍事家陶侃、中國三大聖母之壹的陶木、無產階級革命家方誌敏等壹大批名人。這裏也是畫家嚴、陸羽、名臣範仲淹、詩人辛棄疾長期居住的地方。黃家思、詹劍鋒、歐陽自遠、楊、、王文靜都是上饒人。

2.上饒地方文化

(1)舞龍燈是每年元宵節前後玉山、婺源、上饒等農村的壹種習俗。也就是說,把竹骨彩紙紮進龍尾,每家每戶都紮上龍身。每家每戶都配有壹條長板凳,上面系著兩到五盞燈籠作為龍的身體。每節燈籠內點蠟燭,每節上兩盞燈籠長2米,由壹人手持。壹站式燈由數百個面板燈連接而成。元宵節的晚上,走在村道上,燈光倒映天空,像壹條遊龍。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場面十分壯觀。

(2)龍舟賽每年端午節前後,上饒市信州區及湖濱地區的博陽、余幹等縣都會舉行各種規模的龍舟賽。信江流域,鄱陽湖上,彩旗飄揚,鼓聲陣陣,各式龍舟爭先恐後,引來兩岸大批民眾歡呼,道路壹時被堵。

(3)每逢新洲區、婺源的婚禮、生日等喜事,戲班都會被請到宴席房裏演出,場面十分熱鬧。客人邊吃邊喝邊聽音樂,別有壹番情趣。

檀堂班是壹種民間音樂組織,成員有六到八人,有的是以此為生的樂隊,有的是農閑時臨時請來的。現在基本是後者。有大鑼、雲鑼、小鑼、鼓、鈸、嗩吶、笛子、二胡、京胡、三弦等樂器。每個人都擅長兩三種樂器,班長是壹個文武全面的人。打擊樂器固定在壹個特殊的包袱上,包袱可以摘下來,很容易串在壹起。

壹大家子結婚,過生日,壹定要請壹班人來過生日。除了禮儀用的固定音樂外,招待客人時,請陪客上課,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主人的富貴。有時,當有重大活動如村莊慶典或私人“教會會議”時,劇團也可以唱歌劇。這位音樂家在劇中扮演壹個或幾個角色,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既有唱歌的能力,又有閱讀的能力。有微腔,有京腔,有黃梅戲。

(4)贛東北采茶戲是土生土長的小戲。發源於硯山縣,以當地民歌、茶歌、茶燈為基礎,吸收了黃梅戲的發展。從最初的壹醜壹醜的“對手戲”“三角班”到“七班”“半班”,從用民謠到板腔音樂。從唱小戲到演大戲,在饒廣泛流行,也發展到浙江、福建等地。其特點是輕快活潑,與它的歌舞、活潑、簡單、有趣的表演藝術不謀而合,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5)贛劇是弋陽腔的直系後裔,形成於清末。分為廣信和饒河兩個部門。廣信以玉山、貴溪為中心,饒河主要流行於博陽、萬年、余幹、樂平、都昌、彭澤。兩個學校的風格略有不同。饒河保留了原有的益陽方言節目,風格更加多樣,廣信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除江西外,在浙西、閩北、皖南也有大片,很受群眾歡迎,尤其是上饒。建國後,江西有13個戲班,其中上饒占7個。贛劇的劇目和唱腔非常豐富,唱腔分為高腔、昆腔、羌腔三類。羌族是它的主調,包括黃兒、西皮和強秦,還有許多小調。行業角色從“九角”增加到“十二角”。特點是動作大,線條粗,人物嚴謹,場面熱鬧。目前,鄱陽有壹個江西省話劇團,擁有國家二級演員胡瑞花等壹大批著名演員,經常下鄉為群眾演出。

(6)弋陽腔又稱弋腔。唱歌的時候只用鑼鼓,不用管弦。壹個人唱,大家大聲唱,所以也叫高戲。其特點是粗獷、豪放、激烈、活潑。它起源於元末明初的益陽地區,很快就在南北傳播開來。在北京叫京劇,在廣東叫高腔,在楚叫清腔,形成了中國的高腔劇種體系,有40多種劇種,同時稱為昆劇。益陽戲是曲牌體,保留曲牌100余部,單折20余部的全劇18部。新中國成立後,被中央領導稱贊為“又美又甜”。他還拍攝了《還珠格格》和《還魂》等電影。弋陽縣有弋陽戲班。

(7)千山畬族在千山西南邊陲武夷山的中部,壹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太原畬族鄉。這裏山青水秀,群峰高聳,畬族村寨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畬族相傳為古越人後裔,祖籍廣東潮州鳳凰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風俗和習慣,與漢族相似,主要從事農業,喜歡唱民歌和學習武術。

(8)婺源茶道婺源是茶和朱的故鄉。從宋代到清代,儒學盛行,文風興盛,茶道、茶俗也各具特色。在婺源鄉,家家種茶,人人喝茶。茶球果被帶到山裏和田野裏。客人在家泡茶,先奉茶,不問親友。村裏設茶亭,招待過往行人。舊聞:清代婺源有188個茶亭,都有雅號,如瞑祥亭、甘澤亭、燕芳亭、郁秀亭等。婺源的茶道分為“農家茶”、“富室茶”、“藝術團文人茶”。“農家茶”樸實親切,充滿鄉土氣息;“富室茶”雍容大方,茶貴豪華;“文人茶”溫婉淡雅,焚香洗手,賞茶客,聞香觀色,令人心曠神怡。婺源茶道集中體現了茶鄉“尊、和、儉、靜”的道德習俗。敬——茶是高雅的,以茶敬客,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諧——茶是和諧的,世間萬物和諧相處,人與人平等相待;節儉——茶是節儉的,茶是君子之交的酒,節儉是誠實的美德;清靜品茶,啟迪思維,陶冶修養,寧靜致遠。

(9)婺源地方戲是婺源的壹項傳統活動,由村民穿著戲服,裝扮成熟悉該劇的人群群體,祭祀與娛樂相統壹。在農歷正月初壹,三月三,四月八和中秋節,許多地方會表演地方戲劇。地方戲包括地方戲、馬戲、高架亭、高蹺。演員身著古裝,扮成生、丹、醜、醜、潔等角色,依次登場。走在地上的叫地方戲;騎馬旅行的人叫馬戲;亭帽是四到八人擡的大桌子,分高低層和前後區。演員(很多聰明的孩子)每個人在壹出戲裏扮演壹個角色,穿得很好。形態或立、或坐、或倒立、或懸浮,構成了壹幅幅美妙的畫面。比如桃園三婚,鬧天宮,單劍赴會,打金枝,三岔口,撿玉鐲等。以上三種只有鑼、鼓、弦伴奏,演員不表演,不唱歌。高蹺則是用木棍綁著,壹尺短,壹尺半長。演員走路和表演,通常是為了插科打諢,引人發笑。高水平的藝術家甚至表演武術,或劈叉或翻筋鬥。

(10)婺源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祭祀神跳鬼、驅疫避疫、表達安慶的娛樂舞蹈。婺源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明初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意識的舞蹈樂器,寄托了村民們的美好願望。在古代,每次春節演奏時都會表演儺舞,祈求災難,而婺源的儺舞大多是神話和民間傳說故事,表演非常簡單、粗糙、誇張、簡潔。如《創世紀》中,舞者頭上掛著“盤古的”面具,手持大斧,四面劈砍,表現了創造幹坤的盤古英雄氣概。《酒醉判官》表現了判官與小孩兒嬉戲打鬧的醉酒狀態,人物性格鮮明,生活趣味橫生。《舞花》是壹部大型舞劇,講述了秦二世和胡亥篡位的歷史故事。儺舞是古典舞和彩繪木雕的結合。婺源的儺面具有50多種,都是用木頭雕刻的。他們工藝精湛,手法誇張,大搖大擺,忠義背信都壹個樣。舊時村民視儺面具為“神”,開櫃封儺面具有壹套儀式。婺源儺舞受明代不流行的苗連戲影響,逐漸發展成為壹種傳統的戲曲形式,除了鑼鼓之外,還有弦樂和高亢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