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1974年越南倒向* * *財產政權後,壹波又壹波的難民流亡,他們既有幸運,也有不幸。有的沒有逃出越南,再次被捕;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魚腹;雖然有些人逃離了越南,但他們沒有避難所,甚至被遣返。但根據成功逃離的難民的經驗,如果無法達到逃離越南的目的,他們可以要求外國親屬或難民自己購買鳥或魚,然後放生。只需要壹兩次就能得到結果,壹路順風。
《雜寶經》第四卷中記載,壹個沙彌的師父看到他的生命將在七天後結束,要他回歸俗人,七天後再來,但他沒有說明原因。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池塘出現了壹個缺口,水灌進了池塘邊的蟻巢,螞蟻們倉惶而逃。但是螞蟻逃跑的速度能像沒有圍堤的池塘壹樣快嗎?眼看無數的螞蟻即將被淹死,米沙用袈裟裹住泥土,堵住池塘的缺口,救下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沙彌在俗人那裏無聊了,回到了師父那裏。師傅看到後,很驚訝,問他這幾天發生了什麽事。沙彌以為師父說自己破了戒,做了壞事,很害怕。他回答說他什麽也沒做。師父是阿羅漢,就是用眼睛觀察,知道自己做了壹件小善事,就是救了被淹的螞蟻。後來沙彌轉命,得以長壽。
佛教徒最熟悉的經文有兩個。壹部是《菩薩梵天經》,裏面提到:“若佛以慈悲離業,眾男為我父,眾女為我母,我將由此而生。所以六道眾生都是我的父母,殺我的人殺了我的父母,也殺了我。所有的土與水都是我的前輩,所有的火與風都是我的本體,所以我常常釋放它們,活了又活。世人若見動物被殺,應方便救助,解決其苦難,常教育,講菩薩戒律,以救眾生。」
另壹本書《金光經典》第四卷《流水老人之子》中也提到了壹段關於當年佛陀通往菩薩道的記載:當時佛陀的名字是流水老人。壹天,他經過壹個大池塘,池塘每天都是幹的。而且有人在上遊懸崖處堵塞水源捕魚,導致池塘水位迅速下降。眼看成千上萬的魚瀕臨死亡,大兒子無法破壩從其上遊引水,於是為了救魚,只好請求當時的國王用皮囊將20頭大象送到池邊用水,直到池水滿足,餵了食物,才救了這些魚。
梵天經是放龜的理論依據,金光明經是設置放生池的依據。其他大乘經如《六度集》第三卷記載了放龜,而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第九卷也講述了雁塔的故事。比如,據說印度穆加托邦有壹座小乘寺,裏面有好幾個小乘僧人。他們忍不住吃了三種幹凈的肉。所謂三凈肉,是指不為己殺,不為己殺,不疑為己殺的肉。有壹天,壹個和尚沒有得到任何肉,正當壹群鵝飛過天空時,他向鵝祈禱說:“今天,和尚供不應求。妳要知道時間,佛。”“鵝自動摔到地上死了。和尚本來不信大乘,也不信鵝是菩薩,就拿笑話逗大乘。沒想到壹群鵝受了菩薩的影響。小乘僧人羞愧地告訴對方:“這是菩薩。誰敢吃?從現在開始,要靠大乘,不吃三凈肉。“建造壹個塔營來埋葬這些鵝。
可見解脫來源於戒殺,也可以說戒殺的進壹步必然是解脫。戒殺只是為了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是積極的善行;不行善而止惡,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以在中國,從北齊的梁瀟開始,就提倡斷肉不殺;而且從那以後,放生動物的風氣逐漸蔓延開來。從朝廷到民間,從僧人到俗人,素食是重中之重。為了表示實行仁政,歷屆政府還在每年的幾天定期禁止宰殺;從中央到地方,或者為了祈雨消災,也有放生動物、禁止宰殺的行為。比如,梁武帝曾經禁止屠殺生命去祭拜祠堂;梁時,回回聚集眾僧,自焚雙臂,周遊列國,用行乞所得贖救其性命。來自隋天臺的智凱大師發起修建放流池,向放流的魚傳授金光經典和Hokkekyo,並購買各種食物餵養魚和龜。陳時,徐小可在天臺山為智開禪師放生題詞,開創了中國放生池和放生會的記錄。此後,從唐朝到宋朝、明朝,都盛行放。如唐肅宗《刺史》中顏真卿所寫,釋池的碑文在世界上是有順序的。宋代的兩位大師尊師和李智也極力主張放生。
明末,蓮池大師雲起·朱虹是歷代高僧中最積極主張放生的。在他的《竹窗隨筆》中,有《如來不救因緣》、《食肉動物》、《素食》等文章。《竹窗二筆》中有“衣帛吃肉”、“止殺延壽”、“釋池”、“醫止殺”、“因病吃肉”等文章。《竹窗三筆》中也有壹些文章,如“殺人是大惡”、“殺人不人道”、“人不可吃眾生肉”等,鼓勵人們戒殺放生。除了素字之外,他還寫了“放生儀”和“不殺生放生文”,讓民眾可以遵循放生時所用的儀式。在現代人當中,有六卷弘毅大師的書和由豐子愷畫的護理學生的書。另壹位居士蔡念,壹生主張禁殺放生。他把歷代關於動物靈性和感應的故事整理成了壹本書,叫做《物是人非》。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口密度不斷擴大,生存空間不斷縮小,找到壹個絕對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區是相當困難的。難點不僅是漁獵的網捕、射擊和打撈,還有自然環境的限制。比如今天的臺灣省和美國,只有野生動物保護區。此外,壹些人從愛護或保護自然環境的立場出發,勸公眾不要亂捕亂殺,以免破壞生物之間的自然和諧,也是為了挽救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的危機,這與佛教放生的初衷是不同的。如果只是把要放生的生物無限期流放到自然景觀動物保護區,到了飽和的程度,就會有人通過控制繁殖和適當捕殺來調整自己的生存空間。
那麽,我們要把它們放在哪裏?如果是魚,有人用魚鉤和魚網去抓;如果是鳥,有人用槍射它,用網抓它。此外,今天的魚市和鳥店很少出售野生商品,大多來自人工繁殖的魚塘和鳥園。那些動物根本不具備適應自然環境,自己生存的能力。如果他們被釋放,他們會殺人。放小的,被大的吃了;放大的話就進入餐廳的廚房範圍了。而且,鳥類,尤其是魚類,有它們的生活習性。某些魚類必須生活在壹定的水質、水深和水流環境中;買淡水魚放海裏,買海魚放淡水,都是大問題。如果鳥是在鳥舍裏飼養的,它們可能甚至不知道草、樹、水果等等。在灌木叢和樹林中也可以作為食物;如果放在袁野,要麽餓死,要麽被其他動物或鳥類殺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需要釋放他們嗎?還應該放嗎?
這確實是壹個非常不幸的事實。自然環境的限制使得放飛運動越來越困難。但放生的本質在於當下放生的理念,比如希望放生的生物能夠延長壽命;至於能延長多久?我們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關心的責任。比如要放飛鳥類,首先要考慮放飛什麽鳥,在哪裏放飛,什麽時候放飛,這樣更安全有效;在放生魚、龜、水生動物時,首先要研究觀察它們的生態、習性、來源,然後選擇最合適的時間,放在最安全、最合適的地方。如果不能做到100%可靠,50%也不錯。即使妳今天放了它們,明天又抓了它們,妳也無能為力。
我們的目的是激發被釋者的慈悲心和眾生的解脫。至於被釋放的眾生,他們也有自己的因果。如果,放出來的時候,不是故意陷入羅網,遭受刀傷,給放出來的眾生看,為他們說三皈依、佛法;如果他們希望返回,他們也可以投胎為人,升天,去凈土,發菩提心,廣眾生,早日成為佛教徒和道教徒。我們只想做到最好,做到最好。